高金萍

我以前一直認為,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管好自己的班,保證大部分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面對一個經常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我的方法就是簡單地制止他的行為,但實際收效甚微。直到看到王曉春老師在《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一書中寫道:“能管住學生是一種本領,但不是有水平??匆粋€教師是不是好教師,不光看他是否管住了學生,而是‘管中帶有多少教育的因素。”我才猛然醒悟:原來,這是因為我的“管”字里缺乏“教育”因素的存在。
而今,面對一個有問題的孩子,我會第一時間想道:“他為什么這么做?”然后才想:“我要怎么找到原因?我怎樣讓他受到正確的教育?”當我們學會了為自己恰當地定位,學生才能真正受益,我們的工作才變得有效,同時變得更加專業。
其實,令一線班主任困惑的問題有很多,特別是面對“問題學生”時,我們往往感到迷茫與無助;在沒有得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時,常常讓自己陷于自責與自卑中。
同時,對于有些家庭問題特別嚴重的孩子,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像正常孩子一樣品德良好、成績優異,可他們大多性格叛逆、甚至極端;面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等一些被大肆宣傳的“教育萬能論”,班主任的能力和付出也被弱化……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和有效的心理疏導,一些老師長期承受較大的精神壓力,甚至會因此形成心理創傷。
王老師在書中指出了這個問題,他讓我們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想承包孩子的一生,看起來好像責任感特強,其實是自我中心——對自己的作用估計太高了……教師不要搶家長風頭,不要把無限的責任放到自己的肩膀上,破壞自己的心理健康”。他說,讓我們輕松地舒一口氣,明白自己只是學生成長路上的“一個過客”;我們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學生,但不要超越自己的工作邊界……這些,都為我迷茫的心靈植入了一根“定海神針”。
那么,對于難以管理的孩子,難道我們就要放任自流嗎?不,王老師教我們學習“教育診療”,教我們管理“需要智慧”“要以人為本”“需要多種方案”“離不開妥協”等,這些點撥使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再急躁,不再盲從。我班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我卻偶然發現他長期盜用家里的錢來買玩具。我試著運用王老師的診療法為此案例“把脈開方”:從表面上看,這個孩子是一個令人滿意、讓人放心的好學生,但因為家長期待較高,孩子總是盡力表現自己,長期的壓力使他的內心承受力達到了極限,于是,他試圖找到一種能緩解壓力的方式。與此同時,其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沒有及時引導孩子以適當的方式排解壓力,導致孩子最終以“制造”問題的方式來宣泄內心壓力。因此,我要做的不是直接找孩子談話,當面撕掉他的“面具”,而應從真正的原因下手,借助其父母的力量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糾正,逐漸加以引導。
今年,我的班級管理工作基本是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的。我結合自己的班級實際情況,借鑒王老師的診療方法,治班效果顯著。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寧縣河底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