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霞
【摘 要】目前的教育現狀,導致諸多家長偏向于重視培養孩子的知識、特長等。而忽視了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培養,也忘了“要成才,必須先成人”這一重要古訓。古人云:“桑樹從小扶”,充分體現了幼兒期社會性發展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更應率先把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列為重點教育。
【關鍵詞】幼兒 愛心 感恩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26
“感恩”是忠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可以讓一個人更加充滿愛心,充滿信心。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對同伴,對周圍的人有了深厚的情感,才能服務于社會,立足于社會。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幼兒若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其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于助人的品德,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對其今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讓孩子從小學會感恩,常懷感恩之心。
一、家長和教師共同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現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的投資而忽視對幼兒感恩品德的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幼兒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如果父母對老人關心、照顧、尊重、孝順、家人之間民主平等,這些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是幼兒感恩教育的沃土。
教師是兒童的第二任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圣人,教師的言行對孩子也有著潛移默化地作用。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教師必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教師在日常保教活動中應該時刻關心幼兒,幼兒天性會模仿,當教師對幼兒時時關心,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感激時,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無形中就培養了他們的感恩意識。
二、以幼兒園教育為抓手,增強幼兒的感恩意識
陶行知曾經說過:“教師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孩子的愛心不是靠強行灌輸,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更不是用沒有原則,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潛移默化地滲透形成的,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過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開展感恩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最初擁有愛心,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生活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的不同,人的品質也發生了變化。幼兒時期是幼兒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人們都看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可以看出,愛心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大集體,環境的影響和教育對他們極其重要。作為教師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從孩子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
一次,我帶孩子到戶外參觀,途中看見一個工人叔叔在疏通下水道,周圍一帶都散著作嘔的臭味。“老師那叔叔在干什么呀?”“站在那么臟那么臭的地方,他真不講衛生!”……一些好問的孩子拉開了話匣子。我和孩子們商量后決定讓他們自己去問叔叔。孩子們在我的帶領下走到那位叔叔的身邊。孩子們捏著鼻子問:“叔叔,這兒這么臟,你在干什么呢?”那位叔叔說:“下水道堵了,我得把他通一通,這樣下雨時,雨水就不會把馬路給淹了,行人走路就方便了。”我及時加入他們的對話,進行引導……經過一番交流,孩子們都被感動了,爭著拉著叔叔說:“謝謝你,叔叔。”“叔叔你辛苦了”……這是一次多么棒的愛心教育現場啊!陳鶴琴先生說:“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片段,隨即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
(二)挖掘教材中的“愛心”素材,開展感恩教育
在幼兒園教材中,有些“愛心”教材可充分利用。給幼兒講一些感人的、愛心的故事,如:《三只蝴蝶》《孔融讓梨》等,讓他們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從中學會同情人,知道要關心、關愛身邊的人。再如讓幼兒表演故事《狼和小羊》,讓他們進行角色表演的同時,體驗對小羊表示同情的情感,愿意主動去幫助它,從而使幼兒懂得,生活中應該同情弱者,使他們明白自己也常會受到別人的幫助,當自己有能力時應主動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藝術的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說教的呆板,使幼兒的心靈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愛心也一點點地滲入孩子的心靈。
(三)結合主題活動,開展感恩教育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可充分地結合主題活動,開展感恩教育。例如:在小班主題活動“我愛我家”的活動中,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人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產生對家人的感激之情。在中班主題活動“周圍的人”的活動中,孩子們又了解了除了家人之外,還有很多不認識的人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在開展主題活動《我就要上小學了》時,針對小朋友馬上就要畢業了,開展《我要感謝的人》這一活動。告訴幼兒:“馬上就要畢業了,在這三年里你最想感謝的是誰呢?你怎樣來表示感謝呢?”有的小朋友說要感謝老師、有的說要感謝阿姨,還有的說要感謝自己的小伙伴;他們折了千紙鶴送給老師,畫了最美的畫獻給阿姨,和小伙伴一起玩一玩最喜歡的玩具。最讓我感動的是:有幾個孩子跑到我跟前流著淚說:“老師,我們舍不得離開你!”天真稚嫩的話語,留下多少孩子對老師、阿姨、小朋友的愛。總之,結合幼兒園的各個主題活動的開展,積極的融入感恩教育,使他們在獲取知識和經驗的同時,也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心靈的感動,取得了一舉兩得的教育效果。
三、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強化幼兒的感恩意識
隨著感恩教育的深化,我們的教育應從家庭、幼兒園逐漸地延伸到社會。為了讓孩子能真正的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可以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去學習主動地關心和幫助他人。例如,我們的孩子省下自己的零食,親手制作充滿愛心的禮物,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敬老院,讓他們和敬老院的爺爺奶奶一起做游戲,和他們聊天,還給他們敲背、按摩,使爺爺奶奶感受他們的關心和幫助。通過一些列的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幼兒的感恩意識,使我們的孩子真正的學會關心人,幫助人。
我們的感恩教育猶如秒針分分秒秒不停息,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地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從點點滴滴的小事積累培養,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懂得這份愛的珍貴,學會關心人,愛他人。我們要想方設法在每個孩子的心田播下一顆顆感恩的種子,用心靈的泉水滋潤、灌溉、培養、呵護他成長。我相信,終有一天,愛心的花會開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