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麗
【摘 要】幼兒對區域活動的選擇還與教師的有意引導有關。教師事先的引導有利于幼兒選擇意向的建立,事后的引導則有利于選擇意向的鞏固,在幼兒參加有關的區域活動之前,教師要對有關活動的規則、材料、情節以及有關的注意事項進行介紹和引導。
【關鍵詞】區域活動 幼兒 選擇 互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94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要使區域活動不斷煥發其生命的活力,成為另一個“高效課堂”,區域活動過程是關鍵,因此,把握好進區關、觀察關和講評關這“三關”定律尤為重要。
一、材料隱喻把好進區關
區域活動是幼兒喜愛的游戲活動,在選擇區域活動時,我們常會碰到這樣一些現象:有些區域幼兒特別感興趣,踴躍參加,而有些區域卻無人問津,為解決這一矛盾,許多教師往往采用“活動區分配指定法”,即教師強行指定幼兒的活動區域,這樣做違背我們設置區域活動的目的本意,也影響區域活動的深入開展。事實上幼兒對區域活動的選擇和活動區內容的“新陳代謝”有關。例如在科學區,未提供玩水材料時,參加的幼兒往往達不到規定人數,但是增加了玩水材料以后,材料的沉浮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使活動的情景大變。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擁向科學區,大大超過了規定人數。因此,我們應注意科學地投放材料,使每一個活動區都能成為吸引幼兒的強有力的磁場。
幼兒對區域活動的選擇還與教師的有意引導有關。教師事先的引導有利于幼兒選擇意向的建立,事后的引導則有利于選擇意向的鞏固,在幼兒參加有關的區域活動之前,教師要對有關活動的規則、材料、情節以及有關的注意事項進行介紹。這種介紹實際上是一種主觀上的引導。
幼兒持卡入區是教師把好進區關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就是教師事先在每個活動區的顯要墻面上,根據空間的大小為幼兒設置數量不同的插卡處。活動一開始,幼兒每人拿著自己的小鑰匙(小樹葉或小魚……)入區卡,任意選擇區,然后將小鑰匙插在相應區域的插卡處,當插卡處插滿時,則表示該區已滿員,幼兒必須另選其它區域進行活動,有空檔時,幼兒可隨時持卡換區。這樣,既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意愿,實現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又能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進一步的發展。
二、順勢利導把好觀察關
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善于觀察是一個成功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觀察指導是教師把握區域活動過程的重點。《綱要》中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師生互動。在活動中,教師要給孩子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在自我嘗試、探索和同伴交流、討論中學習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自主學習。
在幼兒區域活動時,教師不是袖手旁觀,而是要時刻關注:幼兒在活動中是否能積極主動地探索?是否能堅持完成某一活動?是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嘗試新的玩法?怎么在玩?遇到了哪些困難?解決了沒有等等,通過觀察揣摩他們的心理,分析他們的行為,從而發現問題,掌握動態,順勢利導,在幼兒最需要的時候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給予最及時、最準確的支持和幫助,助推幼兒發展。
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我們領悟到:要學會觀察,真誠地向幼兒學習,真正讀懂幼兒的心。觀察必須細致、深入,活動開始、結束時采用整體觀察為宜,活動中要有目的地重點觀察,并在此基礎上根據需要,選擇時機,適時介入,適時參與,適時引導,與幼兒一起協商,提出建議或進行啟發性提問;與幼兒共同探索,激發幼兒想象、思考,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師要“變成孩子”,與幼兒共享“歡樂”。
三、多元互動把好講評關
區域活動后的講評是促進幼兒個體與群體共同發展的良好途徑,是對區域活動的進一步完善,其目的是為了將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一些有價值的內容在集體中進行討論和推廣,它有助于平衡個別指導和集體教學,充分地激發同伴之間的學習,以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講評時不能“蜻蜓點水”,應兼顧到過程和結果,其方法一般有兩種。
(一)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的原則是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處處有教育,人人有發展,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以肯定鼓勵為主,如對幼兒的良好行為、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做法,能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等進行適當的正面講評,讓孩子感到老師對他們是很關注和很重視的。只有在這種成就感的不斷刺激下,幼兒參加區域活動的興趣才能長盛不衰。
(二)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就是引導幼兒交流、討論、展示,積極表達情感、共享快樂、共解難題、提升經驗,同時激發再次活動的欲望。它能有效地帶動、激發其他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達到提高整體素質的目的。其方式主要有交流和記錄。
1.交流。
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孩子相互講述自己高興的事情。如:“你是怎么玩的?”“為什么玩得這么開心?”也可要求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創新的玩法,如:“使用了哪些新的材料?”“和以前的玩法有什么不同?”說說自己是如何與同伴一起學習的碰到困難雙方是如何解決的。讓幼兒在交流中知道哪些是快樂的事?哪些是不快樂的事?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一環節,一方面讓幼兒與同伴感受心靈交流的快樂,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實;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孩子喜歡表達、愿意表達的愿望,根據幼兒的興奮點產生新的主題項目。
2.記錄。
每個孩子在活動后都有自己的勞動成果,如果教師提供條件讓孩子記錄、展示作品,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評價能激發孩子們的成就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最棒、最能干的。如建構區中孩子設計建造的高樓大廈、公園,美工區中孩子的繪畫、手工作品,科學區中的小發明等等,這些充滿童真、童趣的作品,我們教師應創造條件給予展示。
綜上所述,要奏響這首區域活動“進行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師不斷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點亮”區域活動,使區域活動推陳出新、其樂無窮,真正成為幼兒成長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