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
【摘 要】對于中小學生的課業“減負”問題,一直都是教育界以及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如何有效的進行中小學生的課業減負,更是成為了廣大教育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中小學階段屬于兒童的必經階段,在這樣的階段中,進行科學合理的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對“減負”問題進行研究十分具有必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匯總和分析,采用實踐研究的方式,對有效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進行分析和探究,并且相應的提出了一定的“減負”措施,以期通過本次研究對中小學生的課業“減負”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小學生 減輕 課業負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69
一旦提到學生的負擔,大多數的人第一想到的是學生的作業,其實不然,學生的負擔不單單指的是作業任務,而是指學生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以及我國規定的教育目標所承受的全部責任與任務,對于學生而言,特別是中小學生,需要這樣的“負擔”,大多數的中小學生好玩心理較重,所以對于老師交代的學習內容,沒有好好的理解與回顧,通過這樣的“負擔”,學生可以實現回顧和課堂知識的再次梳理,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由于中小學生的心理“承負”的能力有限,而“有效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恰恰是減掉那些過度的學習責任和任務,令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行學習。
一、實踐研究的內容設置
(一)實踐對象設置
在本次的實踐過程當中,主要選取的實踐對象為某市的第二綜合學校,在該學校,中學、小學一體式教學,由此,在本次實踐的過程中選取的實踐對象為小學2、3年級的小學生若干名,中學初一、初二年級的中學生若干名,選定好的中小學生的家庭住址都在本市。
(二)實踐方法設置
1.對學生的作業任務進行“減負”。為了保證學生在課后具有更多放松身心的時間,需要對學生的課后作業任務進行“減負”,在實踐過程中,對選定好的選定好的中小學生的課后作業進行適當的“減負”,教師要合理進行安排,保證課后作業的有效性和適量性[1]。
2.對選定好的中小學生進行課外輔導的“減負”。據調查,在選定好的實踐對象當中,超過一半的學生在放學、放假期間需要到家長給安排好的課后輔導班進行學習,學生缺少了自由的時間,所以在實踐中,與家長取得聯系,進行良好的溝通,進而達到讓家長減少學生的課外輔導活動。
3.課堂知識內容的“減負”。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其接受能力因人而異,所以在教師對中小學生進行課堂知識內容的設定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并且在授課的過程中,盡量不出現“壓堂”等現象,保證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對教學知識內容進行消化和理解。
二、實踐的結果以及有效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建議
(一)實踐的結果
三個月后,對這選定好的中小學生進行學習質量調查,主要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主要的驗證依據,在選定好的中小學生當中,小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沒出現明顯變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顯現出不同程度的提高,極少部分的學生學習成績顯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減負”活動,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無論是對教育教學的任務完成,還是對中小學生的學習質量,都具有著良好的影響作用。
(二)有效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建議
除了以上提出的進行課外輔導的“減負”、課堂知識內容的“減負”、對學生的作業任務進行“減負”三方面來說,進行有效的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還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完善創新教學方法,配合教學“減負”。中小學學生思想正是處于較為靈活的時期,興趣愛好相對廣泛,對新知識與新技能有很高的興趣點,學生的學習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直接影響。在這些環境的影像中,教育教學方法的優劣將直接左右學生對于新事物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中小學校應該抓住學生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這一特點,嘗試積極的、新穎的教學手法,將教學與游戲聯系在一起,實現教學方法的完善與革新,配合教學“減負”,培養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與熱愛。并且運用學校之間的教學聯動機制,經常組織相應的競賽活動。不但可以鞏固學生學習到的教學成果,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又可以通過活動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了解到更多新鮮的事物,同時,如此的完善創新教學方法,配合教學“減負”,也能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如社會責任心,可以大大的提高由教育教學帶來的附加收獲[2]。
2.引進專業教育人才,實現“減負”不“減專業”。為了改善中小學體育課程中教學中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大力加強引進專業的教育人才,通過引進專業性的人才,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帶到中小學校,從本質上轉變固有的教學理念。簡單通過引進人才的方式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對專業教育人才的培養,從建立培養教學專業人才的機制入手,詳細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強化與其他城市教育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其他優秀地區中小學教學的經驗,引進專業教育人才,實現“減負”不“減專業”,對更好的教育人才進行應用,盡管降低了學生的學科課業“負重”,但是在專業程度上卻大大提升教學的質量,從而促進中小學“減負”活動的順利開展與實施[3]。
綜上所述,中小學生的課業“減負”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所探索的目標之一,對于這個問題更為重要的掌握好一個“度”,既能夠保證中小學生能夠對課業知識進行有效的了解和學習,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課業負擔,達到輕松教學的目的,現今來說,已經有大量學者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相信在不斷的體系革新和新課改政策的不斷實施下,能夠形成更為科學的體系,來實現中小學生的“減負”,進而更好的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雷敏,倪小敏.新課改后小學生課業負擔的現狀研究——基于溫州地區小學的調查[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52-57.
[2]馬健生,吳佳妮.為什么學生減負政策難以見成效——論學業負擔的時間分配本質與機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5-14.
[3]宋乃慶,楊欣,王定華,朱德全.學生課業負擔測評模型的構建研究——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