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霏
2016年4月27日下午2時,“沈陽音樂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在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館隆重舉行。沈陽音樂學院副院長魏煌、音樂學系主任馮志蓮、音樂學系黨支部書記火青、岫巖縣委副書記蘭真芳等領導,音樂學系全體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掛牌儀式由岫巖縣文化局局長杜成輝主持,魏煌副院長、蘭真芳副書記分別發言,他們的話題主要圍繞岫巖滿族文化展開,并多次闡明了建立教學基地、傳承岫巖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魏煌代表沈陽音樂學院首先致辭。他指出,沈陽音樂學院是魯藝的傳人,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優質的教學資源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人才,為藝術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學院在岫巖滿族自治縣建立“沈陽音樂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就是為了打造地域特色,使教育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弘揚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是當下的辦學理念,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本地區的音樂文化。隨后,魏煌、孔華共同為“沈陽音樂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正式落戶岫巖揭牌。
4月28日下午2時,在岫巖碧水金沙灣景區舉辦了“東北大鼓傳承基地揭牌儀式”。馮志蓮主任和火青書記及岫巖縣委領導參加揭牌儀式。其中,馮志蓮主任及孔華部長在發言中均著重提出“要進一步傳承東北大鼓”的發展理念,并對岫巖滿族自治縣哨子河東北大鼓傳承基地的未來發展前景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及東北大鼓傳承基地是音樂學系傳承東北地域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使活態傳統音樂文化將獲得有序的保護與承接,也彰顯了音樂學系自身的辦學特色。
切身體驗:參觀“非遺”博物館
2016年4月27目上午,音樂學系師生參觀了岫巖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岫巖縣有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政府和當地文化部門的保護和發展下,現今煥發出勃勃生機,也為岫巖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非遺博物館采用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等多種形式為大家呈現了當地的浩浩民俗風、濃濃滿鄉情,并展示了岫巖各民族民間音樂的總體規劃情況。講解員生動形象地為師生們介紹了岫巖的風土人情及非遺項目,這些展品無不沁透著歷史的厚重。
其后,師生們參觀了刺繡班與剪紙班。岫巖滿族民間剪紙是以滿族習俗為主要特征的民間藝術,它是在原生態剪紙的基礎上,吸收了北方剪紙的精華,并因此作為中國剪紙的一個重要分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岫巖也被授予“遼寧民間剪紙基地”。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以布和綢、緞織物為底料,運用色彩絲線繡制圖案。滿鄉女子以針代筆,以線為色,襯托著她們對人生夢想的追求和憧憬。
岫巖文化館通過館藏和介紹重點反映了岫巖各民族交匯融合的歷史進程,突出表現岫巖傳統文化的發展成果,而通過此次參觀,師生們也全面了解了岫巖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對岫巖當地的文化有了一個整體、系統的認識。
考察觀摩:觀賞東北活態傳統音樂
4月27日下午,“沈陽音樂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掛牌儀式結束后,音樂學系師生在岫巖文化館的“非遺文化演播廳”觀賞了該縣的部分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此次展演的項目主要有三種:岫巖皮影戲、二人轉及岫巖東北大鼓。其中,岫巖皮影戲《盜馬關》保留了傳統的皮影演出形式,其表演靈動傳神、幽默詼諧;東北大鼓藝人于曉霞與孫景洲一家祖孫三代相繼登臺,分別帶來了傳統曲目《雙鎖山》《唐二主探病》。此次展演,音樂學系多名同學也參與其中,為大家帶來精彩的竹笛、古箏演奏和東北大鼓的演唱,進而呈現出對傳統音樂理解的思維交融。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演唱《藥山薩滿》的張慶威在岫巖縣文化館副館長的陶笛伴奏下,還用滿文書寫了內容為“學貴有恒、人貴有志”的對聯,并將它贈送給我院。魏煌代表學院接受了對聯,并表示:這副對聯的內容及所蘊含的精神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對學院師生有著重要的啟示,希望全院師生能夠發揚這種精神,為傳統文化建設、為學院發展不懈努力。
4月27日晚,音樂學系師生又對岫巖太平鼓“燒香”儀式進行了別開生面的實地考察。本次考察的是岫巖縣偏嶺鄉荒溝村“王家班”的表演藝術家們舉行的一場“燒香”儀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鼓“燒香”是廣泛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的民間祭祀活動,它是一種綜合性傳統民間藝術。儀式中,民間藝人們身穿薩滿服飾,手持太平鼓和霸王鞭、腰系腰鈴并以邊說唱邊跳的形式進行表演,節奏由慢到快,鼓點節奏單調統一,動作夸張詼諧。整場儀式將原本八九個小時表演提煉到了兩個小時,讓大家看到了最精華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4月28日下午,在“東北大鼓傳承基地”揭牌儀式活動后,東北大鼓藝人們進行了東北大鼓專場演出,于曉霞等人演唱的《呂洞賓戲牡丹》贏得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唐玉林演唱的《華容道》則進一步使同學們體會了地道的岫巖東北大鼓的風格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藝人李曉娜自編自創了曲名為《馮志蓮事跡》的東北大鼓唱段,她用許多實際例子,將馮志蓮教授近十年來在當地東北大鼓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做出的感人事跡進行了歌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表達了岫巖地區所有東北大鼓藝人對馮志蓮教授的感激之情。
4月28日晚,全系師生又趕赴哨子河村,在農家院里觀看了岫巖皮影戲《盜馬關》。演出過程中,伴隨著皮影幕布的架設、鑼鼓點的敲響,一陣陣的掌聲和叫好聲絡繹不絕。演出結束后,表演皮影戲的幾位演員由幕后走到臺前,當同學們看到在“臺上”細聲細語演唱旦角的竟然是一個高大魁梧的男性演員時無不驚嘆,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四場東北活態傳統音樂的展演,使師生們進一步深入民間,將所學到的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相互結合,提升了學生們認知傳統音樂、學習東北民間音樂的樂趣與興致,正所謂:一聲聲鄉音入耳,一曲曲國樂人心。
實踐教學:馮志蓮教授的東北大鼓田野課堂
2016年4月29日上午,馮志蓮教授在岫巖東北大鼓傳承基地與大鼓藝人們一同為全系師生進行了現場互動教學。到場藝人有于曉霞、孫景洲以及琴師付貴安等。
首先,馮志蓮教授簡要地向在場師生講解了東北大鼓歷史溯源。介紹了其在全國的基本情況以及諸位傳承藝人,并進一步就當下學術界對東北大鼓的研究現狀與成果進行了簡要概述。她指出,東北大鼓是有著約300年歷史、對我國東北地區產生極其深遠影響的說唱藝術品種。但東北大鼓的現狀同其它曲藝形式一樣,日漸式微。近年來,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為東北大鼓的保護、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這次藝術實踐,讓同學們近距離、直觀地感受東北大鼓獨特的藝術魅力,將書本知識與田野實踐緊密結合,在豐富了教學形式的同時,也讓學生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更加體味到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是一次頗為難得的學習、交流的機會。
承接馮志蓮教授話題,岫巖東北大鼓協會名譽會長于曉霞對這種傳統藝術在民間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并將東北大鼓在岫巖當地的音樂表現形式與音樂形態做了簡要剖析。其后。于曉霞、孫景洲對馮志蓮教授提出的諸多有關東北大鼓發展現狀的問題作了一一回答。緊接著,在馮志蓮教授的講解下,孫景洲以講唱結合的形式,介紹了東北大鼓的唱腔特色。馮志蓮教授還自擊鼓板演唱了東北大鼓《憶真妃》,配以三弦伴奏,鼓板嫻熟,唱腔悠揚,現場氣氛十分活躍。師生們無不為其現場絕佳的演唱和琴師精湛的彈奏技藝所折服。
作為此次藝術實踐活動最后一項活動,該場互動教學不僅為音樂學系師生提供了一個深入民間、與藝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同時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們學會以不同的視角與觀察方式發現藝術、體悟音樂。結語
此次為期三天的藝術實踐活動,寓教學與實踐為一體,融音樂考察與文化體驗于一身。它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知識及課余實踐生活,更打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門,為傳統音樂教育提供了實踐的基地,讓同學們進一步加強了對于傳統民間藝術的弘揚與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音樂學系近年來秉承學院“根植民族、融入時代、突出特色、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尤為注重對東北地域文化的傳承、研究與保護,通過學術交流與合作,希望能夠將傳統的民間音樂更好地繼承與保存下來。音樂學系選擇在岫巖建立教學實踐基地,也是為了將教學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為遼寧地域文化服務,為東北振興助力,進而更有效地推動學院理論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