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珍
摘 要:現在的小學生由于受家庭條件、生活條件、教育條件的限制,再加上自身不注意平時語言的積累,導致了小學生寫作語言的匱乏,表達的欠缺,以致出現了“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和“有話說不出”的現象。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刻不容緩,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作文是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生活的統一體,它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運用。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獨特的、敏銳的觸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發現美,進而去表現美,讓作文回歸生活,讓個性回歸作文。
關鍵詞:興趣;積累;閱讀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他們以寫作為樂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根本上是讓他們對寫作感興趣,以寫作為快樂。一旦他們對寫作有興趣,他們就會“想寫,愛寫,愿意寫”而不是將寫作作為一種負擔。
首先:讓他們知道寫作來源于生活。兒童時期就是一個玩的階段,我們必須引導他們從游戲中激發靈感,從生活中開啟思維。比如讓他們寫《最開心的一件事》或《最難忘的一件事》就可以告訴他們可以寫自己曾經做游戲的經歷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其次,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親身體驗生活情趣。讓學生通過多種器官直接感受生活,不僅要看一看,還要摸一摸、嘗一嘗、聞一聞等。只有這樣,學生的靈感才會被充分激發出來,真切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才會形成,寫出來的文章才能與眾不同。
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鼓勵他們寫作。要想讓學生樂于作文,首先必須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小學生的特點是敢于幻想,我們應該鼓勵支持他們大膽的去想象,去比喻,而不是對他們的“異想天開”一概否定,我們要肯定他們的想法與進步,及時的表揚他們讓他們對寫作充滿信心,這樣他們才會對寫作感興趣。
二、引導學生善于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
學會積累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取營養,學會積累。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常言道:“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國古代學習論認為“積漸成學”是讀書之規律,如孔子主張“博學于文”;荀子論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近現代的學習理論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學習與形成有賴于積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就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盡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因此,規定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以便今后運用,這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習中,要經常給學生講積詞的好處,告訴他們“好腦瓜比不上爛筆頭”。有了積累本,就向有了個詞匯小倉庫,寫起文章來再也不愁沒詞了。在積詞中,有些學生可能辨別不出那些是該積的好詞,我們就應該選讀幾篇短文,告訴他們那些詞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們的鑒賞力。
三、加強閱讀能力,以助讀寫
(一)書是人類“智慧”的載體
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搜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及其重要。
閱讀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上,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輕聲讀和默讀領會理解課文內,還可以多種閱讀的方式,如:自由讀朗讀分角色讀吟誦背誦等等。
針對學生閱讀了大量的讀物,希望能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朗誦、猜謎語、成語接龍、歇后語對接、講故事比賽;還可以開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會,讀書心得、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比如:我在班里開展了一次“讀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參賽同學講得滔滔不絕,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所以大力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閱讀的信心和熱情。其次,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句式整齊,韻律感強,瑯瑯上口,易讀易記,深受人們喜愛。讓學生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有利于發展語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文字鑒賞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平時的詩歌指導時,安排每周背一詩(詞)。在對每首詩詞拓展時,采用“同題異文”(同一題材的詩詞)、“同人異文”(同一作者的詩詞)、“同意異文”(同一情感類型的詩詞)等途徑擴大古詩文的閱讀量。在進行詩文感悟時,以感受為主,理解為輔。主要以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美讀,去背誦,去想象,讓學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其中“見”、“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現,也是語感的初步生成。這樣積累一多,語感不斷得以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也就形成。
(二)引導學生善于續寫、仿寫或補寫
有的課文結尾意猶未盡,耐人尋味。教學時,常常引導學生對重點情節為續寫的起點,聯系課文或生活實際,張開合理想象,順著課后的思路,進行續寫故事的結尾。有的文章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關的情節,或在過渡環節上,對人物情節寫的十分簡練。遇到這樣的文章,老師應該指導學生想象,補寫一段相關的情節,進行擴寫練習。
閱讀完一篇文章后,說說自己在寫同類文章時,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鑒,然后進行仿寫、敘寫。趁熱打鐵,讀寫遷移,是練習寫作的最好時機。如在讀完《走進大自然》后進行續寫,讀完《三味書屋》后仿寫一篇《我的小屋》,學完《爬山虎的腳》后仿寫一篇植物。總之,學完人物篇仿寫人物,學完景物篇仿寫景物,學一類,仿一類,讓學生有樣可照,仿的輕松練的愉快。從學到仿,然后是創造寫,最后是學會寫,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參考文獻:
[1]張麗勇.如何在寫作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讀寫算.2009(11):28
[2]劉斌成.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與教育.2008(03):152
(作者單位:西藏拉薩市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