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雨卿
摘 要: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學校開發和建設適合地方發展特色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契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構建校本課程,達到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是教育信息化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以筆者自己開發的校本課程為例,淺析在校本課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使課程發揮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獲得充分和諧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校本課程;信息技術;課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足見國家對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視。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嘗試構建“三級課程”的管理框架,國家、地方和學校承擔不同的權力與責任,改變了以往課程管理過于集中而導致“校校同課程、師師同教案、生生同書本”的局面。要遵從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宗旨,更要著力于發現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提供盡可能豐富多彩的課程對策,以滿足本校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宗旨。而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相結合,開發具有開放性的校本課程體系,是校本課程的主要形成方式。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既需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即課程的設計者和評價者),又需要學生主體地位的密切配合,同時更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構建校本課程,達到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是教育信息化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具體實踐中,結合自身的教學特色、與學生需要,筆者設計了校本課程——《一路同行》,在教學中已經實施,對學生了解與人同行,需要懂得和掌握的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材共分十一課,分別是《創建群—xx之旅》、《出行前車輛保養》、《出行路線規劃》、《實時位置共享》、《行駛進程》、《目的地引導》、《聊天吐槽》、《酒店、門票預訂》、《電子設備的使用》、《食物及藥物》、《車輛及個人的保險》及《個人物品篇》,需十八課時,我校是每周上一節課,也就是剛好一個學期的課程,針對七八年級的學生安排,既是對初中生地理知識的鞏固、拓展,又是這個年齡階段學生成長的需求。筆者以其中一課《出行路線規劃》為例,談談校本課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拋磚引玉和大家共勉。
一、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備課,制作WORD文檔、表格、圖表、PPT、視頻等來充實課堂
(一)利用WORD文檔制表,引出學習內容
備課時把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或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熟悉的事物相關聯起來,制成圖表,引出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知道這一課要干什么,對即將要學習的東西不陌生,同時又對它充滿好奇,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PPT展示學習的主要內容
(1)備課時先找好相關資料,再制作幻燈片。資料一般容量大,用PPT展示既充實課堂內容,又節省時間。
PPT中的相關內容也可以在課前布置給學生,老師在上課前挑選出有代表性的資料,上課時讓學生用PPT或其他信息技術手段來展示,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備課時先將所學主要知識制成表格和圖表,然后再根據每一個環節所授內容細化有利于教師對課堂的掌控,還有利于學生對整堂課的理解和把握,以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各種GPS導航軟件的功能大比拼。
如用于路徑的規劃和導航功能上的實現,語音導航和電子狗功能、可定位和共享位置功能及便捷查找加油站、停車場等服務功能……
通過學生上網搜索查詢和討論學習來完成上述表格和圖表的制作。
讓學生一看就知道我們將要學什么、解決什么問題,讓他們的頭腦興奮起來、動起來。
(3)制作PPT時,在適當的地方留出位置,上課讓學生自主學習、共同完成。
用PPT制作課件,可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展示教學內容,將事物的復雜演化過程真實的呈現,達到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教學效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他們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二、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相關資料,以鞏固、拓展課堂知識
學生喜歡利用Q群、微信群等信息技術來鞏固課堂知識。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堂沒有跟上大家的學習步伐,老師可把課件拷貝一份到Q群以供學生反復學習,還可以留作考試復習用;有的學生在課后做作業或鞏固練習時,直接利用網絡或Q群詢問老師或同學,來完成作業,或利用網絡查找、收集資料。例如:學習完出行路線規劃這課后,布置給學生一個課后知識提升—— 你還知道哪些出行途徑?請課后與家長或同學交流,還可以查找資料。并且要求在下一節課時和大家交流、匯報。這時大部分學生都借助多媒體的方式來呈現,既能清晰的表達作品內容,又能彰顯學生的個性,五彩繽紛、五顏六色,老師只有欣賞的份了!
學生拓展課堂知識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在學習出行這一課時,拓展的內容有紙質地圖、電子地圖、衛星導航地圖等,這些地圖有關知識學生聽說過一些,但很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師要利用這一好奇心,布置拓展作業。例如: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出行的方式,是坐公交(高鐵、飛機、輪船或公共汽車)還是自駕車。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后再讓他們課后查找、收集各種出行方式的可行性資料,還可以了解多種交通工具的時間安排及價格等等。只要是學生在課堂提出的想知道的相關問題都可以作為拓展內容。這時學生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來獲取所需信息。也就是電腦、寬帶等電子信息工具的應用為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來開發、構建校本課程,不僅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而且還提高了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時,利用信息技術來開發的校本課程,鞏固了學生所學相關學科知識,提高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持續發展,這也是社會對每位學子的需求。如何在校本課程中恰當利用信息技術,使課程發揮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獲得充分和諧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天職。也是筆者不斷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作者單位:廣東省海市平沙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