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
【摘 要】新課程已經推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給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得到了實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程改革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44
歷史是高中教育階段的基礎科目之一,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在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學有著明顯的滯后性,許多教學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我國正在深化教學改革,許多新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等改變了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這一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和學生的認同,但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并沒有得到體現,許多教師仍然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歷史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情況很普遍,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根本談不上主體性的發揮。作為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擔負起育人的作用,在先進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主體性的培養,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學好歷史,并且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呢?對此筆者給出了以下建議。
一、轉變教學觀念,做學生的引導者
教學觀念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比較傳統和陳舊,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完全在教師的指揮棒下學習。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和要求下,教師要進行教學觀念的更新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過去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模式比較固定和單一,例如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然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由學生提出問題。例如教師在讓學生進行了預習之后,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就要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對于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師生討論共同解決。這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培養。
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俗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方法。高中歷史的文科性較強,大部分學生學習歷史都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但是這種學習方法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傳授學生一些學習歷史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在學習中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例如在課堂教學中不直接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獲取知識和能力,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培養,主體性地位得到體現。
二、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課堂教學是一項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突出,而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都得到禁錮,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課堂。
首先,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講下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容易使歷史課堂沉悶枯燥,學生容易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更談不上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了,因此教師要用各種手段營造活躍輕松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要注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每個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同時還要與每個學生多交流,了解每個學生的優缺點,這樣能夠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教師還要注意自己的教學方式,形成獨特的授課風格,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次,教師要善于創設具體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教學實踐證明,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史實、圖片、歷史故事等等,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具體的情境,吸引學生進入到這個情境中,并能積極主動去思考,從而在這個過程參與課堂學到知識。
此外,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注意把歷史課堂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生活是課堂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學科的距離,因此,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選擇素材,或者用以導入新課,或者作為某個問題的補充,或者用以設計問題,這樣能夠使歷史課堂更加有生機和活力。
三、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素質教育中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能夠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從教材中提出問題。在教師講新課之前要讓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在自己的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對教材知識進行認真閱讀,從中獲取知識,并且明確重點和難點,并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進行指導,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其次,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習,進行探究性學習。課堂討論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也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途徑,針對一個問題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小組共同進行討論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小組成員之間互有分工,最后進行結果匯總,能夠實現成果共享,并且在這種集體的討論中,學生之間有爭論,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使許多新觀點和新想法出現,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從而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培養。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秉承的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始終把學生當作課堂學習的主體,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