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英
摘 要:因材施教是英語教學改革中依據個體差異和因材施教理論而進行的一種有益嘗試,這種教學模式既尊重個性,體現差異,又激發活力,促進發展,從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思想,實現英語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初中英語;因材施教;效果
英語新課標中提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中要堅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因地制宜、因人實施。
一、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意義
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引起了廣大中學英語教師的普遍關注,并已逐漸運用到了課堂實踐中來。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力求做到層次化,有難有易,使每一學生都能為之,各有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求知的滿足與成功的體驗,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因材施教的實施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程度,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類別學生的實施“分層、分類指導”的方法,就是根據英語新課標的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以便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
(一)學生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是進行因材施教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因此從一入學開始,就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心、毅力、興趣、智力水平及內在潛力來劃分學生層次。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基本功扎實,學習主動,對英語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接受能力強,潛力極大。并有超前的學習愿望。B層次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有一定的進取心,可是接受能力稍微差,基礎不扎實。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潛力,需要老師扶一把,給以一定的督促和輔導。C層次的學生學習不自覺,基礎差。而且思維反應慢,在學習上有障礙,有的是對學習英語不感興趣,懶于開口,怕吃苦,缺少家庭輔導條件,需要教師時刻關心和督促。
(二)教學分層
1.教學目標分層
長期以來,多數教師習慣于運用傳統的組織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把精力放在全體學生的提高上,制定統一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的分析,這勢必造成成績好的學生因覺得簡單、容易達到要求而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成績差的學生因覺得有難度、達不到要求而產生自卑心理的局面。長此以往,兩極分化現象愈加嚴重。只有進行目標分層,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充分的學習機會,并學有所獲,才能達到激發各個群體的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2.課堂提問分層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性的教學行為。英語教學中的提問和回答能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營造英語課堂氣氛,提問學生的交際能力。課堂提問應注重層次性,及時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讓學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3.活動分層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要設計和安排好任務,積極為學生創設情境交際的機會。如果教師為了趕進度,或是為了使課堂教學能順利進行,經常光顧C組學生,勢必損傷A﹑B組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養成了他們的惰性。長此以往,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就會遭到扼殺。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知識積累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對活動進行分層。比如pairwork活動,要求C層學生能自己創設情境,自編對話并進行表演,要求B層學生能根據所給關鍵詞替換并背誦對話,要求A層學生熟讀對話并做一些簡單的替換練習。
(三)作業分層
課后作業也進行了分層,但是課后作業不同于上課,作業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簡單或太容易,難易要適中,多少要適量。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出發,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及所授內容,在一定范圍內,除使用教材的配套練習外,教師有的放矢地按上、中、下三個層次來設計布置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佳鞏固發展。
(四)學法指導分層
做到對于A層學生“指著走”,這部分學生基礎比較扎實,思維品質比較好,對他們大膽放手,以其自學為主,輔以點撥指導,注重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其解題的技能技巧;這樣可以挖掘其學習潛力,培養其自學能力;對于B層學生“領著走”,這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能力較A層差一些,因此他們所不理解的問題,課堂上要做深入細致地講解,使其充分領會,著重在掌握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對于C層學生“扶著走”,這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能力等方面較差,教師應放低起點與淺講多練,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除在課堂上進行指導外課后還要進行輔導。
(五)測試分層
分層測試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實施分層考核辦法,測驗時試卷設計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卷。必做題屬檢測達標的基本要求,選做題則屬較高要求,為加分題。如C層學生的單詞拼寫是提供兩三個字母的。其選擇題僅提供2個選項。作文給出大致提綱只需用一些恰當的連詞穿起來便可。B層學生試卷參考普通試卷難度。而對于A層學生,附加一些競賽類試題,要求必做,但只算附加分。這種設計方法可使 A 層次學生有更多的成功機會,進而增強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使 B 、 C 兩層學生不易滿足,激發其求知欲。實行分層測試,有助于教師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開展個別教學活動,有助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三、因材施教的實施效果
由于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制定自己的教學目標和學生不同的學習目標進行教與學的活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了充分的訓練機會, 好學生不再感到吃不飽、差生也不再感到吃不了。各個層次的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最大潛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學習,發展了思維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了主動學習的自覺性。因材施教模式既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學習,也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更讓學生樹立起成功的信心。因材施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一種值得借鑒與深化的教學探索。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探討和研究,使它不斷改進和完善。
(作者單位: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長赤鎮龍池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