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品 馬憲發
【摘 要】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掌握較好的讀書方法能讓學生終生受益。可是學生卻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重學生良好讀書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培養 學生 閱讀 習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45
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師范教書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書不要貪多圖快,囫圇吞棗。他向學生介紹了一條讀書的好經驗:不動筆墨不讀書。魯迅先生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意思是說讀書要想有收獲,不僅要眼看、口念、心想,還要動手寫筆記。因為運用這種讀書方法,有助于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并由此激發靈感,生成瞬間智慧的火花。許多人的讀書經驗證明這樣讀書對語言文字運用、表達、交流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處的。美國心理學家赫爾認為:“習慣不鞏固,學習等于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閱讀教學的目的,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因此我認為在小學階段就指導學生學會讀書動筆墨,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收益將是無窮的。良好的習慣將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而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
一、在文本中圈點
學生在閱讀時,可隨時在書的重點、難點和精彩之處各用不同的符號進行圈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用規范的符號進行圈點,課課如此,長期堅持,要求學生凡是閱讀,就把重點、難點和精彩之處進行圈點,久而久之,學生只要一讀書,就會自主的去圈點勾畫。我所教的班級,一開始就有意識、有目的指導學生如何用規范的符號在文中進行圈點,讀書動筆的習慣自然養成。
二、在文本中批注
就是在書中加批注,眉批、旁批、貼標簽批注等等。一代偉人毛澤東讀過的書,大多加了眉批。即閱讀應經歷“薄——厚——薄”的過程,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歷練。課堂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文本的“天頭”“地腳”和其他空白處,隨時寫上自己的看法或體會。比如,看到妙詞佳句在旁邊寫寫它好在什么地方;從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中你體會到什么;修辭手法的運用起什么作用等。小到一個標點,大到一段文字,都可以進行自己的剖析。我不由想起自己上學時,老師總是讓我們做筆記,把知識點記錄下來,那時總是覺得寫得很累,現在看看筆記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參照筆記能更好地體會到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
中高年級對于文本的分析更多關注作者的寫作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文章中寫人的部分往往通過動作、神態、語言、外貌、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這時就可以采用批注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生在批注的過程中更能體會作者刻畫人物的巧妙。我研究的課題是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運用在文本中批注,能為學生的閱讀、理解、感悟打下牢固的基礎,對于學生一生的學習積累了經驗和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便是方法與技能的掌握。
勤動手與樂思考緊密聯系在一起,既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大大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能力。如在教學《竊讀記》時,用橫線勾畫中心句,用波浪線勾畫作者讀書“快樂”的句子,用橫線加波浪線勾畫作者讀書“懼怕”的句子,用著重號勾畫優美詞語……再閱讀品悟勾畫詞句,然后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我從“跨、踮、擠”三個動詞,體會到作者去竊讀時的小心翼翼;我從“擠”字看到了作者竊讀的迫不及待,之后,我讓學生把體會寫在就近的空白處。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以落實。
三、摘錄文本中好詞佳句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看到喜歡的字、詞、句及時摘錄在本子上,教師指導學生按不同的類別,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等分門別類的摘錄,以便自己在寫作中隨時使用。語文教學工者都知道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最薄弱的地方。如何寫好作文?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多積累,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學生泛泛而讀是沒用的,要堅持進行語言的積累,同時在閱讀和寫作中加以靈活運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都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本,如每個單元的積累與運用,讓學生把好詞、佳句讀得爛熟,并練習寫小作文加以運用,及時進行展評。評價時采用自評、互評、點評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再將優秀作文張貼在學習園地進行展覽,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興趣盎然,自覺的進行積累與運用,解決了“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變死學為活學;變難學為易學;變學會為會學”這一難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何樂而不為呢?
四、堅持寫心得體會
學生在讀完一篇課文或一本書后把自己體會最深刻、最有意義的部分寫成心得體會,或者是一些看法、感受寫下來。長短不限,字數不限,內容不限,寫作方法不限,可以分析作品的寫作特點,可以談自己從中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談從中受到的啟發等等。如教學《竊讀記》時,讓學生把感受最深的東西寫下來,在與大家教學分享。只要長期堅持寫,學生就會總結閱讀和寫作的方法,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條理的清晰性。最終達到新課標提出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的目的。
五、對文章內容進行補白
這是一個很富有創造性的活動,有很多文章都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或是中間的過程,或是文章的結尾,把這些內容補充起來,既是學生自我觀點的表達又是對文章的再創造。這種創造能給學生一種成就感,還能激發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如教學《松鼠》一課時,“松鼠在樹上叫著跳著”這段描寫時,我啟發學生想象:松鼠在樹上叫著跳著是為什么呢?學生稍加思考,有的舉手說:“他們在舉行舞會”;有的說:“他們在開生日Party”等等。
六、勤做手札
手札相當于一本綜合性筆記本,內容可多可少,記錄什么內容也沒有限制。可以是隨想隨筆,隨機記錄學生所思所想,抓住靈感,及時記錄下來,為今后查閱資料或寫作記錄素材。
綜上所述,只要在課堂教學中腳踏實地,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不難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