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妮
摘 要: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基本構成要素之一。現今的音樂教育領域,對音樂節奏的訓練與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視,特別是在達爾克羅茲、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所提出的“體態律動”、“聲勢”教學法都充分體現了對節奏的重視和培養。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強,這個階段是直接感知和體驗節奏的最佳時期,采用多元化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幫助低中高三個段的學生進行節奏訓練,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打好基礎,讓學生快樂的學習音樂。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感培養
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而不是旋律。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單獨存在,而旋律卻不可脫離節奏而存在。”可見,節奏是音樂的生命和本源;節奏是音樂的起點和終點,同時還與人的生理和心理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系,感知節奏是人的一種本能。
一、建立均勻的節拍感和穩定的速度感
建立準確而穩定的節拍感是節奏訓練的首要任務。節拍作為樂曲中表示固定單位時值和強弱規律的組織形式,是節奏的主要特征。節拍感是培養節奏感的基礎,顧名思義就是指對節拍的感知能力,能夠準確掌握拍與拍之間時間間隔關系的一種能力,它具有連續性,勻整性、循環重復等特性,表現在相同時間間隔里一拍接一拍的拍下去,任何人都有天生的拍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新歌之前,跟著歌曲的伴奏音樂練習節拍,節拍感除了這種規律的循環往復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感受節拍中的強弱關系,節拍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正確的掌握節拍重音,培養學生的節拍感與律動感,能準確地把握好各種拍子所表現的基本音樂形象及各種拍子所體現的不同律動特征,德國歌劇的奠基人威柏說過;節拍對于音樂應該像脈搏對于人的生命一樣。
節奏的訓練同樣離不開培養穩定的速度感,速度感是長時間地、不加快也不減慢地完成歌曲,培養和發展穩定的速度感對于節奏訓練的效果是至關重要的,節奏的結構并不因速度的不同而變更。每一首歌曲,一般來說都有相對固定的速度要求。因為速度是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不同的速度對于同一首作品來說,所表達的意義和感受是不一樣的。
二、用身體律動來感受節奏
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讓我們發現用身體表達對音樂的感覺,要求學生整個身體做出反應,身體是節奏體驗的第一載體。通過這些“用身體感受音樂,詮釋音樂”的體態律動練習后,學生會逐漸形成敏捷的身體反應能力,并把身體表現節奏和嗓音歌唱節奏相結合,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興趣盎然,節奏學習不再枯燥。
三、加強基礎訓練
1.節奏模擊
節奏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了節奏。我們的呼吸、心跳和走路、說話也同樣有一定的韻律存在,都是音樂節奏的源泉。比如:班級里的加油口號,同學們玩時的一句口令等等,都可以隨機抓住學習,因此,從現實生活中所熟悉的情景入手,引導學生感受節奏的魅力。
2.左右手分工
學生在學習新歌曲之前,讓他們先用左手拍節拍,掌握歌曲的速度,建立一定的速度感,通過增強節拍感來培養音樂節奏感;再用右手拍擊歌曲的節奏,通過把節奏融入歌詞的節奏來培養音樂節奏感;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兩手同時合作,一手拍擊節拍,一手拍擊節奏。
3.隨樂即興創編
聽著音樂做律動,律動可以是規范的動作,也可以是學生隨意創編的動作。活動中,可以根據音樂情緒的變化做不同的動作加以反應,在律動中體會樂曲的意境和情感。
小學生對于客觀世界和自己的認識主要是通過自己感官的直接體驗來獲得的,小學生早期的藝術活動是一種集動作、語言、音樂、舞蹈為一體的綜合行為,而使他們融合在一起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節奏。小學生早期階段是直接感知和體驗節奏的最佳時期,節奏以其趣味性和人的本能感知優勢,對于他們的聽覺、模仿、想象力、記憶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基本構成要素之一,是音樂生命的源泉。現今的音樂教育領域,對音樂節奏的訓練與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視,特別是在達爾克羅茲、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所提出的“體態律動”、“聲勢”教學法都充分體現了對節奏的重視和培養。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強,這個階段是直接感知和體驗節奏的最佳時期,采用多元化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幫助低中高三個段的學生進行節奏訓練,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打好基礎,讓學生快樂的學習音樂。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