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扎實開展詩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文藝作品的能力。但是詩詞教學要講究正確的方法,本文就高中語文詩詞教學展開討論。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69
高中語文課程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擁有較強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而詩詞學習就是其中—個重要的方面。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在漫長的歷史中流傳下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詩詞之中所展現的是人的高尚情操和堅貞的品格也對高中學生的道德素質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巧妙導入,引人入勝
高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復雜而深入,對于學生來說比較辛苦。而且長時間的學習學生也容易感到疲勞,所以在教學之處,教師就要做好巧妙的導人,使學生產生興趣。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中華詩詞本身就含有一種蘊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長的獨特魅力,就要教師巧妙地的設計導人,學生自然會被詩詞的魅力所折服。教師可以首先播放一曲富有古典韻味的音樂、可以讓學生欣賞幾張與詩歌主題相關的圖片、或者找個學生起來有感情的朗讀一下所要講解的詩詞,也可以首先以輕松的語氣講一個相關作者的生活小故事,這些巧妙的導入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對詩詞的興趣。
二、深情演繹,入景移情
詩詞學習的目的并不只是單純的記憶,而是要學會鑒賞詩詞,理解詩詞的深刻內涵或者所表達的深刻哲理、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就必須在講課的過程中能讓學生深刻體會,真正的入景移情。
教師在講解時先要介紹作者以及生活的背景。對于文學的鑒賞一向講究知人論世,要了解詩詞的深刻內涵就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生的一些主要經歷。讓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對詩詞進行學習。比如:建安時期,國家戰(zhàn)亂不斷,作家既要適應戰(zhàn)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文人的敏感使他們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和生命的脆弱,還有個人的無能為力,所以形成了悲涼慷慨的建安風骨。李白所生活的唐朝正值一代盛世,物產豐盈人民安居樂業(yè),所作詩篇都壯麗恢弘、熱情浪漫,富有大國氣度。而唐玄宗晚年爆發(fā)安史之亂,國家又遭戰(zhàn)火荼毒,杜甫親嘗戰(zhàn)亂所帶來的痛苦,家園被毀、幼子天亡,他的詩歌顯示出沉郁頓挫的風格。高適、岑參等有過軍旅生活的經歷,所以才能寫出慷慨奇?zhèn)ワL格的作品。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作家背景的介紹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課下自己查資料,并且在課堂上由學生告訴大家,并請其他學生作補充,這樣學生的記憶會更扎實,還能節(jié)省有限的課上時間。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的過程也是一個體會的過程,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所烘托的氛圍和寄托的情感,并且學習詩人高尚的品格。
三、深入學習,分析特色
詩詞的魅力還在于用簡單有限的字數表現了蘊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長的審美境界。學習詩詞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找到詩眼和把詩寫活的字還有渲染色彩的意向。意向是詩歌中融入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比如:長亭、楊柳、南浦代表離別,而明月、鴻雁、雙鋰則代表思鄉(xiāng)和游子情懷。至于梧桐、芭蕉、杜鵑、猿鳴則是感傷、愁苦意向的代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帶領學生一起總結,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善于總結規(guī)律的意識和能力。
但我國現代教學中比較多采用傳統的教師絕對權威的教學方法。為了節(jié)省時間,直接公布正確答案,以及給學生總結好規(guī)律和模板,這其實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教育的目的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首先注重的應該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標準答案和答題模板都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學生對于教師總結的知識經驗和標準答案還會產生抵觸的心理,把它們視為多加的記憶負擔。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進行認真思考,在備課時多注意研究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己尋找答案。
四、品讀詩詞,鑒賞表現手法
詩歌另外一個魅力所在就是獨特的表達技巧,有些詩詞精雕細琢、詞采華麗,有些詩詞渾然天成,天然清新卻都散發(fā)出無限的韻味。這是因為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很多表現手法。在詩詞中象征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表現手法,古人多含蓄而深沉,表達的方式也十分婉轉。通常會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見之物表現自己的高尚情操。比如說:在詩詞中,竹通常象征著正直清高、君子氣節(jié),蘭芷象征著名貴、孤芳,菊象征著悠遠淡然,牡丹象征富貴,蓮象征清雅自愛等。
托物言志也是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古人常常用詩歌表現自己的胸懷心志,但是并不像現代人一樣直接,而是含蓄地托物言志。比如:“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借對墨梅的歌頌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是追求高潔、淡雅,不向世俗低頭的操守。除此之外,襯托、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以樂景寫哀情等等經典表現手法的使用讓古典詩詞充滿魅力,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至今仍為世人傳頌。
中國的詩詞凝結著各個時代遷客騷人的非凡智慧,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對于詩詞的掌握不僅能夠利于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而且學生也能從詩歌中受到啟發(fā),明白許多哲理,比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些詩句都以簡潔的詞語表達出一些深刻的哲理,在實際生活中為世人指引方向。德育也是我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語文教師要肩負好教書育人的責任,對高中階段的學生加以引導,利用好高中語文課堂,通過詩詞中的哲理和詩人高尚的品格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