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力
最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表彰了2015年度創新創優廣播電視節目,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等10個廣播節目和中央電視臺《挑戰不可能》等20個電視欄目。每年表彰創新創優廣播電視節目,這是總局堅持多年的一個機制,今年不同的是增加了獎勵資金,可見總局對推動創新創優工作加大了力度。今年總局對創新創優工作還建立了季度評優、宣傳推介等多項激勵機制,如每個季度都將評出10個左右的創新創優廣播電視節目,并給予獎勵。更重要的是,總局正在研究制定鼓勵原創廣播電視節目的相關政策措施,不久將發布實施,屆時大家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更加明確的推動原創、抑制引進的政策導向。
今年廣播電視業界談起自主創新,大家有一個共識,即我們到了可以擺脫引進依賴癥、靠自主原創實現自我發展的歷史轉折點。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已是今非昔比、繁榮空前,但是當前仍然面臨著兩個重要瓶頸或者說是困境,一是創新不足,二是精品不多,迫切需要大力推動創新創優,才能使廣播電視節目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創新是廣播電視節目的生命力所在。唐代書法家李邕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長期以來,我國廣播電視節目存在著抄襲、雷同、跟風、山寨等現象,這都是創新能力不足的表現,嚴重制約了發展,要想做到不俗、不死,必須下決心、下力氣進行自主創新。現在廣播電視節目雖然不少,僅2015年全國電視新節目就誕生了4000多個,但真正能夠打動人、教育人、影響人的精品節目卻是鳳毛麟角,大量節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觸碰負能量的底線。尤其是近幾年引進境外節目模式成為一股熱潮,給人們的感覺是好像引進模式節目幾乎壟斷了電視屏幕。雖然在引進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一些先進的節目制作理念和技術流程等,但也使中國電視機構對境外節目模式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和迷信,造成原創動力不足、能力不強,長此下去必將抑制我們原創節目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引進節目模式是舶來品、洋基因,有的與我們的價值觀有明顯沖突,比如一些生存真人秀節目就建立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價值觀之上,多展示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坑害對手、保存自己的利己思想;有的是靠明星的無聊游戲吸引眼球,結果往往是“有意思”“沒意義”,犧牲了電視的教育功能。過度依賴引進節目模式,使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發生斷代,使我們中華傳統美德不能傳承,使我們的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中國精神無處落地, 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面臨著文化“轉基因”的巨大風險,必須警醒起來。
近幾年,在總局的鼓勵推動下,一些廣播電視機構自主研發出一些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和審美取向的原創節目,獲得了巨大成功,如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挑戰不可能》《等著我》、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傳承者》《生命緣》、上海東方衛視《急診室故事》、山東衛視《我是先生》等。我們應該堅定文化自信、能力自信,堅信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足以為我們創新創優提供豐厚的土壤和養分,堅信我們中國人的創造力并不是天生比別人差,中華文明有過輝煌燦爛的過去,也必將有美好的未來。我們要善于在中華文化元素、中華美學精神與現代技術手段、節目形態的融合與碰撞中敏銳發現創新生長點,研發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原創節目模式,在傳承民族精神命脈、回應時代精神訴求、應對國際文化競爭中走出一條立足本土的精品原創之路。
(作者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