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媒體背景下,為充分展示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西藏人民廣播電臺開拓思路,從立項、策劃、組織、實施等各個環節大膽創新,推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節目,如《感受滄桑巨變 傾聽幸福心聲——全國廣播記者西藏行》,充分展示了廣播節目的優勢,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2015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關鍵詞】全媒體 創新 創優 廣播節目 系列報道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西藏自治區區域內以互聯網、數字電視、手機廣播電視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大量涌現并迅速發展,如中國西藏之聲網等。這些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給西藏社會經濟乃至西藏各族人民群眾的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帶來一些深刻的影響,也給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帶來新機遇與挑戰。在這種背景下,西藏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簡稱西藏電臺)積極開拓思路,尋求創新,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在創新上下功夫,大力實施 “新聞聯播頭條工程”“藏語廣播劇原創工程”“節目研發工程”“戶外直播工程”“臺網融合工程”等,穩步提升節目質量和廣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影響力。
一、聯合全國廣播及其網絡平臺,發揮多媒體廣播優勢
201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西藏電臺作為西藏自治區三大主流媒體之一,聯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全國30家省(區、市)廣播電臺推出了《感受滄桑巨變 傾聽幸福心聲——全國廣播記者西藏行》系列報道活動。該活動是西藏電臺2015年重點宣傳項目,同時也被列入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重點宣傳項目。節目中既有記者連線、動態報道、音響報道,又有專題新聞、網絡互動、圖片等,各廣播電臺專欄集中掛牌播出,充分展示了“天下廣播是一家”的聯合優勢和廣播傳播即時快速的優勢。
各廣播電臺及其網站多平臺傳播,充分發揮臺網融合的優勢,全面展現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客觀事實,描繪新西藏、新發展、新變化的喜人景象,形成了全國聚焦西藏、宣傳西藏、關注西藏的氛圍。節目播出后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和專家學者的好評,產生了廣泛積極的社會影響。
二、打破思維定勢,推進全方位創新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進行了很多論述,這些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是習總書記面對當前改革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的創造性論述,具有很高的思想性、理論性和創新性,特別是有關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思想越來越深刻。十八大以來,西藏電臺認真學習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到推進全方位創新是創新的關鍵,沒有全方位的創新,單兵突進難成氣候,只有全方位的創新,創新才具有可持續性。要打破傳統思維定勢,順應媒體融合發展大趨勢,勇于創新、勇于變革,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緊緊圍繞提高新聞宣傳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來拓寬創新思路。
在廣播報道的同時,搭建新媒體平臺,在報道過程中實現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賬號實時更新發布,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多終端的立體式宣傳格局,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的綜合運用,彌補廣播稍縱即逝、無法存儲、非可視的缺憾,拓展新的傳播空間和渠道。福建電臺記者陳堅、陜西電臺記者馬麗娜、廣東電臺記者央珍等分別在行進采訪過程中,與當地主頻率重點新聞節目做連線報道;內蒙古電臺記者蘇雅拉巴圖、青海電臺記者秀洛、四川電臺記者華贊分別用蒙古語、藏語安多話、藏語康巴話與當地少數民族廣播節目做連線報道,共計連線100多條次。
同時,在微信公眾賬號同步推送圖文并茂的一手消息,將此次采訪活動以及西藏大美風景更為直觀地展現在受眾面前。海南電臺記者杜德成做了《白朗縣民族手工業煥發異彩》《外貿成為拉動西藏經濟增長“新引擎”》《日喀則工業園“筑巢引鳳”成效顯著》等報道后,在海南新聞廣播的微信公眾賬號上連續四天發表了《藏地密碼》的文章,直觀、真實地反映了自己一路來的所見所聞。西藏電臺也乘勢而上,在《西藏新聞聯播》、中國西藏之聲網、微信公眾賬號“聲動高原”和“非常西藏”上先后刊發了近200條次的圖文稿件。
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活動是全區300多萬各族人民群眾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14年底,西藏電臺策劃2015年宣傳選題時,先后召開新聞宣傳工作務虛會、專題會等,臺領導和各中心(部、室)負責人就2015年宣傳選題進行了多次討論,最終確定圍繞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主題搜集資料、撰寫策劃文案,并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完善方案。
主題宏大的報道未必就能受到受眾的喜愛和歡迎,還需要開拓創新,深度挖掘,緊扣主題創新內容,才能留住受眾的“心”。《感受滄桑巨變 傾聽幸福心聲——全國廣播記者西藏行》系列報道活動不僅有高度、深度和厚度,而且別開生面,給聽眾和網民留下全面、深刻、特別的印象,提高了新聞的信息量和傳播效果,起到了更好地宣傳西藏,引導受眾熱愛西藏、喜歡西藏的良好效果。
三、踐行“三貼近”,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形式
同樣的新聞事實,從不同的視角報道,展示的內容就會有所不同,播出后取得的效果也不盡相同。西藏電臺多年來一直秉承以人為本,堅持“三貼近”,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要求,用普通百姓的眼光看問題,用普通百姓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感受,反映他們的心聲。《感受滄桑巨變 傾聽幸福心聲——全國廣播記者西藏行》系列報道活動進程中,進一步強化了廣播電臺和300多萬各族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一是把普通老百姓作為主要報道對象,講述中國夢西藏故事。廣播記者把話筒對準普通老百姓,以他們的生活變化和內心感受作為報道主體,采寫了《農牧民群眾編織多彩生活》《雍布拉康腳下的致富帶頭人》《朗縣產業發展生機勃勃 百姓生活有“甜頭”》《珞巴族婦女制作“非遺”產品月入過萬》《精打細“蒜”》等。二是深入基層,貼近百姓,與普通老百姓交朋友。2015年7月,《感受滄桑巨變 傾聽幸福心聲——全國廣播記者西藏行》報道組先后赴西藏全區4個地(市)的貢嘎、扎囊、乃東、瓊結、加查、朗縣、米林、巴宜區、江孜縣、白朗縣等10多個縣(區、市),行程4000多公里,采訪280余人次。三是接地氣,報道充滿“酥油味”。正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劉千里在《輝煌50年·大美新西藏:保平安、促增收,“雙聯戶”模式縣能手》報道中寫道: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努力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以覆蓋全區的“雙聯戶”模式處理基層事務、帶動民生發展。以“雙聯戶”為依托,山南瓊結縣達娃卓瑪民族手工業合作社利用民族特色手工業的優勢,帶領群眾致富。目前,達娃卓瑪合作社有關聯生產群眾180人,以“聯戶單位+合作社+培訓基地”的模式經營運行,采取“以工代訓”“外發加工”的方式,大力發展具有瓊結特色的民族服飾加工業,為拓寬群眾致富渠道、增加群眾收入提供了較好的平臺。
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趙殿輝在西藏行手記中寫道:“西藏的湖泊是介于藍綠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色彩,在群山懷抱里,像一個睡熟的嬰兒,讓你不忍打擾,這是世界上難得的圣境……日喀則白朗縣的曲珍是我做記者20年時間里見到的最純樸的企業主,她的手工業工廠里有45名員工,企業年收入100萬左右,而每年她都堅持拿出30萬元來扶貧。她說,扶貧是必須的,能幫到鄉親們,自己也開心。”
四、重內力,借外力,堅持聚集合力創新
1959年1月1日,西藏人民廣播事業暨西藏人民廣播電臺正式開播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西藏廣播事業的發展,全國兄弟電臺無私援助,從財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給予了大力的扶持和幫助,使西藏電臺得以長足發展。2015年初,《感受滄桑巨變 傾聽幸福心聲——全國廣播記者西藏行》系列報道方案醞釀成熟后,按照組織程序層層上報相關部門,詳細闡述了舉辦這個活動的方法、步驟、目的、意義等。隨即,該系列報道活動被列入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重點宣傳項目,得到了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大力支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專門下發文件(新廣電辦發〔2015〕83號),動員全國廣播記者積極參與,要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全國各省(市、區)新聞出版廣電局精心安排此項系列采訪活動,組織優秀記者赴藏采訪。廣播電臺共派出35名骨干記者參加報道采訪活動。
2015年8月1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全國30個省級廣播電臺在重點新聞頻率中播出了《感受滄桑巨變 傾聽幸福心聲——全國廣播記者西藏行》系列報道。西藏電臺在收集到的100多篇新聞稿件中精選40篇錄音報道進行了集中播出,形成了全國聚焦西藏、宣傳西藏、關注西藏的輿論氛圍,與 2015年9月8日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形成呼應,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