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維靜
【摘要】全媒體時代,觀點和意見的表達日趨多元化,發表言論的成本和門檻降低。這一方面促進了公眾話語權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容易為誤導性言論的廣泛傳播提供渠道和溫床。而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的靈魂和旗幟,是新聞媒體發揮正確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手段,在“人人都是評論員”的網絡時代,如何發揮廣播的媒介融合優勢,用升級版的新聞評論去蕪存菁,引領正確輿論,廣播欄目《東廣微話題》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全媒體 新聞評論 廣播 互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東廣微話題》是上海東方廣播中心旗下東廣新聞頻率的一個常設欄目,貫穿于《東廣早新聞》《新聞進行時》《東廣晚間新聞》等全天各大新聞板塊。它主要圍繞當天聽眾和網友關心的熱點新聞話題,在東廣新聞頻率的官方微博、微信、阿基米德客戶端社區、新聞+客戶端等發起話題討論,經過編輯篩選、記者街訪、權威人士點評等手段集成內容,并最終由主持人加以引導播出。《東廣微話題》每期時間不超過三分鐘,是廣播與新媒體緊密結合的一種新形式新聞評論。
成立于2004年的東廣新聞頻率曾經是一家類型化純新聞頻率,2015年初轉型為互聯網新聞廣播,將受眾目標從傳統廣播聽眾延伸為互聯網和移動用戶。但無論怎樣轉型,十幾年來東廣新聞頻率一直堅守“新聞立臺”的原則,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牢牢執住“新聞評論”這一牛耳。因為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的靈魂和旗幟,是新聞媒體發揮正確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新聞評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廣播的短板。不少人認為,廣播是一種線性傳播的伴隨性媒體,有著稍縱即逝的特點,與新聞評論深入淺出、抽絲剝繭、分析論述的特征不相符合。但東廣新聞頻率用多年的摸索和實踐證明,這種說法站不住腳。2006年,以“爭奪第一時間報道權,掌握第一時間解釋權”為宗旨的廣播新聞評論欄目《東廣聚焦》誕生,在東廣新聞頻率名牌節目《東廣早新聞》中播出。每天選取最新鮮的新聞內容,結合本臺記者現場報道、廣播電視伴音、其他媒體連線、評論員或編輯部觀點、主播串聯等形式,制作成約6到7分鐘的深度新聞評論。凡是重要法規、政策出臺,突發的、進行中的新聞事件,值得思考的社會現象……凡此種種,只要能引起社會熱議的話題,都是《東廣聚焦》的關注點所在。其中政策走向和社會新聞類選題因為廣受關注,在《東廣聚焦》中占據了最高比例。這在當時廣播新聞“短平快”的潮流中,滿足了聽眾渴望對新聞的快速解讀、期待“入耳、入心”的深度觀點的需求。《東廣聚焦》也因此經受住了收聽率和市場的檢驗,并且得到專業認可,曾榮獲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金獎、上海新聞獎名專欄獎等一系列獎項。
隨著技術發展的日趨成熟,受眾獲取新聞資訊和觀點言論的平臺和渠道越來越多,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傳統新聞媒體單向的傳播。觀點和意見的表達日趨多元,發表言論的成本和門檻在降低。這一方面促進了公眾話語權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容易為誤導性的言論廣泛傳播提供渠道和溫床。如何在“人人都是評論員”的網絡時代,發揮廣播的媒介融合優勢,用升級版的新聞評論去蕪存菁,引領正確輿論?《東廣微話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思考下應運而生。
什么是升級版的新聞評論?對于《東廣微話題》而言,首先體現在“微”字上。這個“微”包含幾層含義:一是話題的“微”。指的是討論的話題切入口小,接地氣,與民生息息相關。比如網民熱議的“十面‘霾伏下收費治理是否合理”“南方供暖你怎么看”“二胎你準備好了嗎”“朋友圈謠言怎么破”“扶老人險有必要嗎”“90后離職率為什么那么高”“P2P租車模式靠譜嗎”“虎媽貓爸引發的爭議”“電影賣座=國產片黃金時代來了?”等等。這些選題是老百姓最關心、最津津樂道的話題,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國社會在經濟快速發展中的民生大背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是《東廣微話題》在選擇話題時的重要標準。
二是結構的“微”。每期《東廣微話題》都不超過三分鐘,短小精悍。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網友觀點梳理,有記者現場街訪市民,有權威人士點評,最后由主播加以提煉總結,引導闡述。在短時間、短篇幅里把道理說明白,并且提煉出媒體自身的觀點。這樣的廣播新聞“微”評論,既能樹立自身言簡意賅、一針見血、新銳犀利的獨特風格,又能順應現代人快速閱讀、選擇性了解的習慣,還能滿足全媒體時代的碎片化傳播規律,培養一批忠實受眾。
升級版的新聞評論還體現在“互動”上。傳統的新聞評論一般由新聞媒體自己確立選題,對當前重大的新聞事件或者社會熱點發表議論,對于聽眾的感受往往比較忽視或者相對滯后。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受眾對于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被動接受,他們更渴望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觀點。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則為公眾話語權的普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東廣微話題》就利用了這一契機,打出了“不做新聞旁觀者”的宣傳語。
把“互動”貫穿始終是《東廣微話題》的一大特色。就制作流程而言,每期的選題首先來自互動。目前東廣新聞頻率旗下有官方微博、微信、客戶端“新聞+”、阿基米德FM互動社區、蜻蜓.fm專區、喜馬拉雅FM專區等一系列新媒體平臺。這些平臺不僅是東廣新聞頻率制作分發全媒體產品、擴大媒體影響力的重要渠道,更是東廣新聞臺采集信源、與聽眾網友互動交流的主要平臺。《東廣微話題》會從這些平臺收集當天閱讀數、點擊量或者評論量較大的新聞話題,由編輯加以篩選后發布在旗下社交平臺上(如果是《東廣早新聞》里的《東廣微話題》,則會選取昨夜今晨的最熱話題)。以2015年2月10日當天《東廣微話題》的一則選題為例:關于“除夕加班工資減少”的新聞內容在當天東廣新聞頻率的新媒體平臺上閱讀總量超過12萬,評論也達到近千條,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其中不少評論是對相關規定的不了解和誤讀,這也為人社部門的解疑釋惑預留了空間。經討論,這一話題被確定為當天《東廣微話題》的選題。“選題取之于民”,既是全媒體時代用戶原創內容(UGC)的一種方式,又可以有效避免媒體“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確保選題的群眾性基礎。
選題確定后,仍然通過“互動”收集觀點評論。因為話題被發布在東廣新聞頻率多個社交平臺上,受眾可以選擇任何一個他們覺得方便的平臺進行討論,發表觀點。比如在阿基米德FM互動社區,網友可以一邊聽節目一邊與主持人展開討論,也可以與編輯討論,網友和網友之間還可以互相討論。發表的言論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語音。經常會有一些爭議較大的話題,引發數千條的評論貼。除了編輯梳理來自新媒體平臺的觀點,本臺記者也會同步走上街頭,對市民群眾進行采訪。線上線下相互呼應,增加了言論的真實性和廣泛度。記者的另一大任務是對熱點話題中的新聞人物或者相關人士、相關部門等進行補充采訪。這一方面是出于對新聞真實性、客觀性原則的嚴格遵循,另一方面也是《東廣微話題》另一種形式的互動——與新聞事件的核心或重要相關方的互動。這樣的互動比一般就事論事的網友互動層次更高,也能夠更加真實、全面、立體、深入地還原新聞背后的故事,從而為樹立正確的輿論觀點做好鋪墊。
也許有人會問,《東廣微話題》的互動開放性如此強,如何確保不會泥沙俱下,如何確保“放得開,也收得攏”,這就是《東廣微話題》的又一大特點——可控。互聯網世界紛繁復雜,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訊息和言論,這就需要編輯有一雙慧眼,去蕪存菁,梳理挑選出真正代表公眾心聲的話題;需要記者求真務實,用話筒去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還需要權威人士和主持人加以分析引導和提煉……這每一道把關的背后,都有嚴格的三審制度的保障。《東廣微話題》有著“多層濾網”:新媒體上一些明顯有違社會公德或者相關法律法規的言論會第一時間通過技術手段予以刪除或者對發言者采取“禁言”等措施;編輯在發布話題或篩選觀點、記者的采訪內容、權威人士的觀點以及主持人的提煉都有二審責編的重新審核,并報送三審監制審定。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選題或觀點會在第一時間被撤換。個別多次被退回選題的采編播人員將接受轉崗或再培訓。
有堵還要有疏。“可控”更要主動而為,引導輿論,引領輿論。如何深入淺出地對一些觀點進行提煉和引導是一門學問。舉個例子,《東廣微話題》曾經做過這樣一個選題:“你贊成下班后領導不能發工作郵件或打工作電話騷擾員工嗎?”這個話題的新聞由頭是法國擬通過一項勞動法案,為確保員工休息的權利,當晚9點以后到次日6點之前,不允許公司領導向員工發工作郵件或者因為工作給員工打電話。這本是一條國際新聞,沒想到在東廣新聞頻率喜馬拉雅專區里引起了近17萬網友的收聽和數百條評論。起初大部分人持贊成態度,逐步過渡到吐槽個人生活早已經和工作分不開,并演變為對所謂“加班狗”的人生狀態和對用人單位的不滿情緒。編輯在梳理中發現,除了少部分網友確實是因為工作負擔沉重而不滿,大部分評論者都屬于跟風吐槽,隨意發一些無關痛癢的誤導性言論。于是,《東廣微話題》沒有簡單堆砌網友幾乎一邊倒贊成的觀點和吐槽,而是將落腳點放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正面引導受眾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時間。節目播出后,近百名網友留言贊同《東廣微話題》的觀點。《東廣微話題》是借助互聯網力量打造的欄目,但不被網絡牽著鼻子走,而是主動出擊,把輿論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東廣微話題》是上海廣播在全媒體背景下打造的新型新聞評論模式——廣播新聞微評論。這種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新聞評論。根據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的定義,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也就是說,傳統的新聞評論是媒體自身發起、決定評論選題,行文結構完整,擲地有聲,一般比較嚴肅,宏大。“廣播新聞微評論”這一模式又不同于近年來流行的網絡評論。在“人人都是評論員”的互聯網時代,網絡評論往往十分簡短,隨意性強,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色彩,新聞性和政治性比較薄弱。廣播新聞微評論是一種介于上述兩者之間的嘗試。選題來自互聯網,經編輯部篩選而成。通過對網友、市民觀點的盤點梳理和對新聞事件的采訪,提煉出代表本媒體立場的結論性觀點。
《東廣微話題》在未來仍將進行一系列的探索。但不管形式怎么變,廣播微評論本質上仍然是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發揮正確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在全媒體背景下,尤為重要。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