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喆
摘 要:發展小城鎮是促進城鄉統籌,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而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又是當今城鎮發展的大勢所趨。本文通過分析小城鎮當前發展的問題,闡釋在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發展小城鎮。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小城鎮;建設
新型城鎮化可以定義為,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由此可見,小城鎮化發展構成了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關于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也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主張的。根據他的“差序格局”理論,發展小城鎮成為了聯系村社與大中城市的橋梁,從而也成為了差序格局中的關鍵節點。
小城鎮作為溝通城市和鄉村的紐帶和橋梁,不僅是實現農村城鎮化的必要途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載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在現今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解決城鄉問題,實現城鄉統籌,促進城鄉一體化,保持穩健的城鎮化進程,關鍵在于發展小城鎮。
一、我國小城鎮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一)發展現狀
自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在《決定》中指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以來,我國的小城鎮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到2011年末,全國共有建制鎮10683個(含縣城關鎮),建成區面積達到3.18萬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1.39億。在這些建制鎮中,已經有14674個建制鎮編制了總體規劃,占總數的87.5%。全國村鎮建設總投入達到10808萬元(2010年《全國城鄉統計年鑒》)。
(二)存在問題
從數據上看,我國的小城鎮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具體來看,我國的小城鎮發展處在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背景下,再加上部分領導政績工程的心態,導致我國的小城鎮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我國的小城鎮規模普遍較小,制約了小城鎮的健康發展。我國的城鎮規模源于長久形成的行政區劃,由于早期我國的經濟水平較低,而較小的城鎮規模有利于管理,故形成了現階段城鎮規模較小的局面。然而,隨著經濟水平的增長以及改革的深化,小規模的城鎮由于發展空間以及輻射區域的狹小,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受到行政區劃的制約,又難以擴大其規模,形成人口和其他資源的進一步聚集。
第二,資金短缺導致小城鎮建設高速度、低質量。資金問題是小城鎮建設的大問題,也是關鍵問題。我國小城鎮建設,雖然投融資體制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但是對于大部分小城鎮來說,地方政府投資仍是主要渠道。由政府主導投資的建設雖然速度快,阻礙小,成果明顯,但是受到鄉鎮官員任期的影響,建設項目往往投入短,見效快,生命周期較短。并且小城鎮的市場機制不夠完善,不能依靠市場手段調節和維系其投資建設,缺乏吸引企業投資的能力,使得小城鎮的建設缺乏長久的動力和支撐,小城鎮發展質量不高。
第三,小城鎮建設重“工”輕“農”。忽視發展農業經濟,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是我國目前小城鎮發展的一大特點。雖然我國大力推行以城市反哺農村,以工業帶動農業發展的城鄉統籌戰略,但是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其發展不可能脫離農業和農村經濟而成為另外一個經濟體。目前我國的小城鎮發展似乎走入了一個誤區,一味地壯大其工業結構,占用大量土地新建工業園區,企圖通過招商引資來獲得發展,這種發展模式不僅會造成對土地及資金的浪費,而且引進的多為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對原有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筆者認為對于小城鎮來說,農業是其區別與城市的優勢產業,是小城鎮發展和農村城鎮化的主要推力,小城鎮的建設應該重視和農業的關系,把握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尺度。
第四,小城鎮建設缺少合理規劃。雖然已經有很多的小城鎮開始主持了總規劃的編制,但是有的小城鎮在規劃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的情況,過分地強調其發展優勢,夸大其定位,忽視其資源稟賦,使得在實施層面很難得以落實;其次,在規劃實施中往往是優先布局產業用地,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較為遲滯。
二、我國小城鎮建設的建議
(一)以不改變傳統習俗為原則
在我國房地產業10來年的強勢發展中,也直接破壞了城郊地區小城鎮內在的和諧環境,破壞之處突出反映在因商品房開發而導致了當地居民居住地的遷移,從而小城鎮傳統的人際關系氛圍被商品經濟所侵蝕。這種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到的景象,已走向了我國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反面。因此,應尊重我國傳統社會關系的“差序格局”狀態,并在重視“人”的需要為前提下,不改變傳統習俗。
(二)推動村社家庭產業的發展
“產城互動”態勢的形成需要發揮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據我國國情逐步進行產業元素培育。在從充分考慮農戶生產和生活習慣的情況下,可以大力推動村社家庭產業的發展。發展的內容包括:家庭養殖、家庭旅游服務、家庭手工制作。這一發展模式,便與小城鎮人口分布特征相契合。
(三)完善城鎮功能區域的劃分
小城鎮建設的目的在于提升當地居民的福祉,而不是將其變成另一座城市。因此,需要保護小城鎮的自然特色和人居環境。由此,針對小城鎮的中心區域,我們應完善它的功能區規劃。在尊重歷史和面向未來的理念下,將功能區合理規劃為:行政辦公區、教育文化區、商貿區、特色園區等。這樣在今后的小城鎮擴建中,便能在現有功能區域的基礎上進行有序拓展。放眼國外,許多發達國家著名小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或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大多以生態環保和公共治理的理念貫穿城市建設、管理的各方面,不斷推進、提升小城市的發展水平。在“人文、生態、治理”維度中,有的小城市以“人文”為主線、有的以“生態”和“環?!睘橹骶€、有的以“公共治理”為主線;這些主線構筑在城市的產業、功能之上,引領城市的全面發展。我們將“人文、生態、治理”三個維度各自的發展曲線擬合成一條從左下到右上的直線,表達時間與“人文、生態、治理”發展水平的正相關性。“以人文、生態、治理筑城”代表城鎮現代化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實質,它應高于、并引領“以產業、功能筑城”。而“產業、功能”兩個維度中,“產業”先發、“功能”培育由誘致性變遷引發、而后由誘致性與強制性變遷共同作用,最終兩者趨于重合,實現“產城融合”。
參考文獻:
[1]尚慧琴.企業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12).
[2]宣曉偉.新型城鎮化的邏輯:現代轉型視角下中國社會結構和關系的再調整[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03-04.
[3]吳媛媛.淺談企業如何加強成本管理[J].辦公自動化,2010,(12).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