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白珍
摘 要:教材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新課程認為除了課本,教師和學生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在當前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感覺難以適應,有的教師認為,將教材講深講透就是完成任務。這是不會“用教材”,而僅是簡單地“教教材”,本文從新課程標準下數學實驗教材的具體要求出發,通過列舉幾個研究性教學的方法,對新教材的教學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數學新教材;研究性教學
一、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
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數學課上“分層教學”恰好就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其最終目標是一樣的。因此,在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勢在必行,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若仍采用“一刀切”、“一鍋煮”的方法進行教學,長期下來,必然會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學優生學習沒動力,冒不了尖,學困生卻連基礎知識都掌握不好的局面,難以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另外,對于農村初中,以中考升學率的高低去衡量辦學的優劣的觀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來越嚴重。而且現在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全體小學畢業生都就近入學,更有擇優選校者,導致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于是,多數教師往往不惜血本,絞盡腦汁,采用多種手段,使大多數學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為之而“奮斗”,這樣就使大多數“陪讀生”“勞師無功”,大大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嚴重影響了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這顯然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二、打好基礎,為將來的高中知識學習做好鋪墊
數學是一個連貫性很強的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任何一個知識點的漏缺,都會給以后課程的學習帶來影響。學習好數學概念是何等重要。學生進入初中以后,各科各樣的概念比小學增加很多,這對剛近初中的學生是一大挑戰。因此,學好概念是學好數學的最基本要求,我們務必要改變只重視公式法則,輕概念學習的不良學習方法。
我們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中不是讓學生去機械的背概念,套公式,而是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在挖掘新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概念。新概念的引入是對已有概念的繼承、發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等原因,很難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個層次,逐步加深提高。
三、研究性教學的幾點方法
1.分層施教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再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征,按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
2.自主學習
課前教師按照制作導學案的內容、格式、要求精心制作導學案。學生圍繞導學案進行充分預習,自主解決50%以上的問題,并且標注疑難問題。上課前教師把導學案收上來批改,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及不足,以便于課堂上交流質疑。
3.對學群學
選擇靈活多樣的方法,重點討論存在共性問題的題目。先一對一討論,在組內組間討論。錯誤的題目要改錯,找出錯因,明確每個題目考查的知識點及背后承載的能力,總結題目的規律、方法和易錯點,注重一題多解。
4.達標測評,學案整理
解題之后,寫一寫總結、反思、方法、規律、所用知識點及注意的問題,非常有必要。因為寫一寫比想一想更重要,體現了一種學習習慣,能力會進一步提升,效果會更好。回過頭來再琢磨一下,可以說一輩子受益。
四、從輔導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通過作業批閱、課堂提問、學生提問等多種手段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給予不同的指點和幫助。針對學生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輔導方式,有的采取啟發式,有的采取指導式,有的個別輔導,讓他們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基礎知識,如對差生出現基礎性的問題,應幫助其復習學過的舊知識,舉淺顯易懂的例子,使舊知識能夠自然向新知識過渡。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以后將走入社會,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多是靠自學。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素質,以掌握的數學知識為基礎,給予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介紹有效的學習經驗,讓學生會思考,善于思考,養成自學習慣,培養自學能力。
五、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的學習引導和教育,盡早的完成社會化教育,學生也只是接受教育,在學習中不斷的使自己接受社會化。只有從這些方面的差異入手進行改革,才能完成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
教師進行角色轉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對知識進行傳授、支配和知識的靜態占有者,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教師要轉換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等,還要轉換成動態的研究者,從多個方面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以新角色進行實踐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平等的關系,使教師走到學生的身邊進行交流,并一起進行問題的探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等;當學生的顧問,與學生進行意見交換等,這樣就可以在教育中不斷地與學生建立了情感,使學生感覺自己的老師就是自己在學習上的朋友。
參考文獻:
[1]王忠,吳道春.中馬初中數學新教材綜合難度的比較研究[J].數學教學,2011(10):11-15.
[2]劉曌,楊光偉.新課程理念下中日初中數學新教材中“數學活動”的比較研究——以我國人教版與日本東京版初一數學教材為例[J].中學數學雜志:初中版,2013(5):25-29.
[3]何莉蓉.初中數學新教材使用中的一些嘗試[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53.
(作者單位: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