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招霞
業界呼吁,國家應該出臺更加精準有效的政策為去產能創造更優環境。同時,政策制定應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精準有效,妥善處理“人、錢、債”問題,充分激發a企業通過去產能實現脫困發展、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
曾經一個帶給人們溫暖和光明的行業,如今自身正寒意彌漫。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大型煤企正著手減產或關停煤礦。
淮南礦業作為安徽省一家將近“七旬”的老煤礦,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煤礦年產量就超過200萬噸,曾為保障安徽省乃至華東地區能源供應作出過積極貢獻。如今面對“生產越多虧損越重”的困局,采取主動減量、壓縮成本,已經成為煤炭行業首選的生存之道。目前,淮南礦業集團已經對部分虧損嚴重的礦井實行“渡難關開采”,將兩年以后的開拓延伸工程暫緩施工。
除了部分企業采取減產壓縮成本外,神華集團將計劃“關停部分煤礦”的方式來緩解現階段的困境。日前,神華集團副總經理李東表示,從2016年開始,神華集團計劃主動停產、停建煤礦12處,減少產能近3000萬噸/年。據了解,2014年以來,神華集團主動限產減產,壓縮了下屬4家煤炭公司近10個煤礦的產能,兩年累計減產9500萬噸。
而像淮南礦業、神華集團這種“主動減產”、“關停煤礦”的做法只是我國煤炭行業陷入困境的一個縮影。
『 供需失衡 去產能迫在眉睫 』
在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卜昌森看來,在過去十年煤炭黃金期里,行業發展不理智,企業決策者頭腦發熱,一味追求粗放式發展,重規模、輕質量,大批資金進入煤炭行業。
據報道,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變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因素影響,2012年以來我國煤炭需求不斷放緩,2014年煤炭需求同比減少2.9%。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2015年煤炭消費量同比下降3.7%。
同時,近十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巨大,在建產能仍然較大,煤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嚴重制約了煤炭行業的發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全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累計投資3.6萬億元,累計新增產能30億噸。到2015年底,全社會的存煤已經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煤炭企業庫存超過1億噸。
產能嚴重過剩加上進口煤沖擊,導致煤價大跌,下跌則貫穿了2015年全年。有數據顯示,環渤海動力煤指數由2015年初的525元/噸降至年底的375元/噸,降幅達28.6%。
于是,有人戲稱,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煤炭價不如土豆價,坑口噸煤價不如一方沙子值錢。
產能嚴重過剩、煤價下跌導致大多數煤企財務狀況惡化,出現嚴重虧損。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主營業務收入24994.9億元,同比下降14.8%,利潤總額440.8億元,同比下降65%,行業虧損面達到90%以上。
此外,同花順iFinD金融終端顯示,38家煤炭類上市公司中,20家預告2015年凈利潤虧損,煤炭類企業的虧損比例在50%以上。
有人指出,如果煤炭企業的過剩產能不盡快化解,不斷走弱的煤炭需求將長期抑制煤炭價格,而難堪的財務狀況不僅不利于去產能,也將不利于煤炭企業的轉型和發展。
『 去產能 在陣痛中突圍 』
國務院2月份下發的《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要求,在近年來淘汰落后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今年開始,用3至5年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國家能源局表示,今年力爭關閉落后煤礦1000處以上,合計產能6000萬噸。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四川、甘肅、山東、重慶、貴州、內蒙古、山西、安徽、江蘇等省份公布了相應的煤炭去產能目標。
雖然煤炭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但是此前大干特干之風仍在彌漫,2016年還將迎來煤炭產能集中釋放期。以山西為例,山西全省現有煤礦已形成和批準總能力達14.53億噸,2015年產量9.7億噸,有接近5億噸建設規模尚未釋放;788座重組整合礦井中,已經投產301座、聯合試運轉64座,這些煤礦的產能還將陸續釋放。毫無疑問,這將加劇全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
去產能最難的地方在于,許多煤企難以處理。這些煤企尤其是國有煤企寧可虧損當“僵尸企業”也不愿去產能,而都在苦熬是希望別人去產能后煤價回升自己重獲生機。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一方面是人員安置問題,解決辦法是現在國家不讓企業養員工了,國家出錢養,企業要么參與市場競爭要么倒閉;另一方面是利益糾葛,其中就涉及到關停企業會導致提供貸款的銀行產生壞賬。因此,即使有政策支持,煤炭去產能也將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市場倒逼之下,一些煤炭行業迫切需要走出一條去產能與調結構、促升級相結合的新路子,從而從根本上扭轉困境。
皖北煤電集團董事長楊軍介紹,“我們將把握煤炭行業去產能的政策機遇,以減量置換的方式,逐步把煤炭主業由省內向資源豐富的我國西北地區轉移。”皖北煤電集團正在全力加快推進陜西、內蒙古等省外煤礦項目,同時盡力利用恒源股份上市平臺,擇機以參股或控股方式參與晉陜蒙地區更多的煤炭資源開發。
在他看來,只有把轉型升級作為去產能的有效途徑,煤炭企業才能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 努力化解去產能多重問題 』
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妥善安置職工是關鍵。人社部披露,初步統計全國鋼鐵和煤炭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中央財政將拿出1000億元獎補資金,主要用于職工安置。中央政府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用于解決職工安置問題,解決好職工的轉崗、技能培訓等方面問題。
除職工安置這道難題外,在當前低迷的市場形勢下,煤炭行業去產能仍然面臨重重挑戰。
目前煤炭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題。如果煤炭今年繼續虧損,信用等級就要下調,融資難度會更大。專家建議,政策性擔保機構應當為煤炭企業融資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擔保服務。煤炭企業自身應當充分利用債券發行、票據融資、委托貸款、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渠道,力保資金鏈正常運轉。
業界呼吁,國家應該出臺更加精準有效的政策為去產能創造更優環境。同時,政策制定應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精準有效,妥善處理“人、錢、債”問題,充分激發企業通過去產能實現脫困發展、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