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聞 魏勝利
【摘 要】本文以中央電臺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為樣本,分析了當前廣播節目創新與創優的方法與途徑。面對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廣播節目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堅守文化品位,不斷強化聲音特色,鞏固相對優勢,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才能完成節目的創新,贏得市場與聽眾。
【關鍵詞】傳統廣播 精品節目 春節節目 全媒體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2月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了中國之聲、經濟之聲等七套頻率并機、持續6小時直播的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節目以新聞性元素為主,融合文藝與專題元素,通過多種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用聲音刻錄時代前行的腳步,再現百姓生活歡樂溫暖的瞬間,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經典傳承,為億萬聽眾奉獻了一道廣播特色鮮明、年味十足的“聲音大餐”,贏得了聽眾的廣泛好評,也創造了廣播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廣播新媒體互動。
本文以《中國聲音中國年》為例,探討廣播精品節目的創新創優方式。
一、強化聲音特色,發揮廣播特長,打造有聲版的“國家編年史”
對于廣播這一媒介而言,聲音是其唯一的呈現方式,而呈現方式的唯一性,使得廣播成為唯一不用訴諸視覺的媒介。
在媒介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媒體無特色,就沒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普利策新聞獎得主杰克·富勒(Fuller.J)曾說過:“每一種媒介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它也會將這些強加在所攜帶的訊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會消滅舊媒介,它們只是將舊媒介推向他們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廣播強化聲音特色,就是強化自身的相對優勢,也是在夯實自身的發展與創新的基礎,從而在媒體競爭中站穩腳跟、挺立潮頭。
廣播節目所使用的聲音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即播報(包括主持、演播、脫口秀等口頭表達)、音樂和音響。發揮廣播的聲音特色,就是要用對聲音、用足聲音、用好聲音,讓音響思維與音響表達貫穿在廣播節目生產的全過程。
《中國聲音中國年》是一檔年度性的廣播節目,因此,我們從策劃之初就將這檔節目定位為:“在農歷新年到來的時刻,用中國的聲音反映這一年間中國社會與中國百姓生活的變化”,并將節目全部內容細分為“國家的聲音”“我們的聲音”“我家的聲音”與“我臺的聲音”四個部分。
1.開創性推出年度“國家的聲音”,打造有聲版“國家編年史”
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首次推出年度“國家的聲音”,旨在用聲音刻錄時代前行的腳步,力求涵蓋黨和政府的年度中心工作、反映百姓的年度記憶,以此彰顯國家立場、突出時代主旋律。
“國家聲音”從發生在2015年(羊年)的上千條新聞中,重點梳理、集納了25條最具標志性的年度聲音,這些聲音濃縮了過去一年最振奮人心、最激勵國人的歷史瞬間,并以“中國在奔跑”的擬人化方式巧妙地加以串聯。節目既氣勢恢宏、激動人心,又引人思考、耐人尋味,形成了極具表現力的國家電臺年度聲音檔案。梳理年度“國家的聲音”,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每年評選、長期積累,將形成有聲版的“國家編年史”。
“國家的聲音”是特別節目的核心,在6小時中三次播出,并由主持人對這些推進國家發展進程和人民福祉的重要聲音加以詳細解讀。而在“我們的聲音”和“我家的聲音”中,來自百姓和基層的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又對“國家的聲音”中提到的中心工作進行呼應,形成上下同頻共振。如《唱著歌兒去營銷》反映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新農民的變化,《創業者的一腳點球》講述的是“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業者劉建宏的故事,《夢想與堅持》講述的是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新華社記者湯計推動呼格案重審的故事。
2.首次推出猴年的“歷史聲音”,國家電臺典藏聲音檔案再現廣播,節目具有史料價值,更具人文情懷
《中國聲音中國年》首次提出年度“歷史聲音”這一概念,制作系列廣播紀錄片《猴年記憶》。《猴年記憶》對1956~2004年之間的每個猴年中的重要歷史聲音進行盤點,篩選出那些曾經影響和感動過億萬聽眾、銘記著國家與社會發展進步的溫暖聲音,并進行有機串聯和解讀。
以《猴年記憶1956》為例,其中既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共八大上的講話錄音,也有各地慶祝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解放牌汽車批量生產、國產殲擊機下線等錄音報道,還有陳鏡開打破世界紀錄的采訪錄音,以及中央電臺維吾爾語言廣播和《小喇叭》節目開播等極其珍貴的歷史聲音。上述音響大都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當年播出并收藏入庫的,是時隔60年的首次播放。
《猴年記憶》節目溫故知新,通過展現聲音的魅力、通過對傳統的傳承,對歷史的挖掘和解讀來塑造國家電臺的聲音形象,喚起了廣大聽眾對新中國發展成就與發展道路的強烈認同感和美好記憶的強烈共鳴,也體現出中央電臺的社會責任與人文情懷。
二、弘揚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打造具有文化品質和人文情懷的廣播精品節目
《中國聲音中國年》是國家電臺在中國農歷新年推出的特定的年度節目,是整合了新聞節目元素、文藝節目元素和社教專題節目元素的綜合性節目。
1.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節目始終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在節目策劃過程中,節目組有針對性地選擇各行各業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人物,通過深入采訪、講述他們的故事,打動聽眾,引發共鳴。
“我家的聲音”共設計了6組人物特寫,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礁盤上春節》講述的是在南沙群島華陽礁上守礁衛士的故事,反映的是解放軍戰士敬業樂群的精神和家國情懷;《用紀錄片再現父母親情》講述的是著名攝影師焦波為已故父母制作電影紀錄片的故事,反映中國人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民間尋親志愿者張寶艷的故事》反映的是中國人扶正揚善、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而這些品德,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也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與內涵。
此外,12個現場連線報道“此時此刻迎新春”、6個紀實廣播微劇《回家的腳步》,同樣真實地記錄和講述了祖國各地、社會各界建設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共同組成了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宏大交響。
聽眾在跟帖或者電子郵件中談道:“節目給予喜歡廣播的人溫暖回憶,哪怕很少聽廣播的人,也能獲得快樂。”“《中國聲音中國年》很好地串聯起過去與今天、大家與小家、現實與希望等許多讓人好感倍生的溫暖線索,真心讓人覺得很贊。”
2.在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正當其時;節目年味十足、品質精良
作為一檔在節日播出的特別節目,盡管《中國聲音中國年》不是文藝晚會,但其中的文藝元素與文藝小欄目卻必不可少。文藝節目是營造溫暖、輕松、歡樂的節日氛圍的重要手段,更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的年俗文化也集中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聲音中國年》濃墨重彩推出《名嘴話年俗》欄目,力邀6組著名播音藝術家講解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年俗文化,如虹云、傅成勵在節目中講解《貼門神的來歷》,為聽眾梳理門神從神荼、郁壘到秦瓊、尉遲敬德,再到關公、岳飛等的演變過程,勾勒出崇拜扶正祛邪的門神和崇拜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的關系。倪萍、趙忠祥在講解《拜年的來歷》的過程中,還著重介紹了古代以監督政事得失、檢查官員行為為職責的御史不得拜年的制度,說明中國人注重人情,卻又不為人情所牽累的傳統。此外,《壓歲錢的來歷》《年夜飯的講究》《民歌小調唱新年》《過年唱大戲》等小欄目同樣富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聽性極強,贏得各個年齡層聽眾的交口稱贊。
在《名播誦古詩》欄目,方明等六位著名播音藝術家為聽眾朗誦并講解膾炙人口的唐宋詩詞名篇,如《元日》《立春偶成》等,朗誦聲情并茂,講解通俗易懂又意韻悠長,是短小精悍的文藝精品。
3.《中國聲音中國年》首次匯集眾多著名播音藝術家與主持人同場亮相,是其無與倫比的聲音魅力的一次成功展示,更是國家電臺人才集群優勢的一次集中推介
在6個小時的節目中,一共有26位播音藝術家與主持人參與到節目的各個環節;其中,金話筒獎得主9位、中央電臺歷屆十佳主持人12位,他們足以代表中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水準,是國家電臺播音主持實力的集中展示。
著名播音藝術家方明、黎江、于芳、肖玉參與《名播誦詩詞》,演播與講解聲情并茂,堪稱藝術精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央電臺著名欄目《今晚八點半》主持人雅坤、賈際,《午間半小時》主持人虹云、傅成勵等主持《名嘴話年俗》,時隔二十余年重新搭檔、再現經典,成為聽眾關注的焦點。
《中國聲音中國年》由9位主持人接力主持,蘇揚、雨亭、黎春、王冠、高莉、田龍、楚悅、阿杰、海陽完美地呈現了溫暖、輕松、歡樂的節目基調,亦莊亦諧,將各個欄目與板塊恰到好處地銜接串聯起來, 并與聽眾緊密互動,展現出國家電臺主持人極高的專業水準和文化素養。
三、大膽創新、勇于突破,是一檔全媒體傳播的創新之作
《中國聲音中國年》節目組充分考慮了新媒體的傳播特質,從節目的前期策劃、采訪、制作、預熱宣傳,一直到全媒體直播與互動、后續傳播等所有環節,新媒體均深度介入與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1.首次推出微信“喊紅包”活動,吸引上千萬人次參與互動,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節目首次引入了廣播特色鮮明的微信“喊紅包”活動,聽眾在收聽廣播節目的同時,通過在規定時間內喊出規定口令的方式搶得節目派發的數十萬元現金紅包。這一活動成功地將傳統廣播與移動互聯網融合在一起,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和幾十個國家聽眾的參與互動,參與的人次達到1552萬,創造了中國廣播史最大規模的廣播新媒體互動,也為中央電臺廣播節目創新、為傳統廣播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也引起了互聯網及傳媒行業的廣泛關注。
研究互聯網及傳媒行業的權威媒體——“鈦媒體”專門發文指出:“央廣春節喊紅包這樣的一個案例,提供的其實是一種傳統廣播電臺與新媒體平臺或工具進行融合發展的新思路。對于眾多在轉型過程中的廣播電臺來說,“喊紅包”最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將廣播電臺那些空中隱形的聽眾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用戶,這使得廣播電臺有了與網絡平臺在新媒體舞臺上進行角逐較量的砝碼。”
直播過程中,微信“喊紅包”活動是作為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設置的,配合節目內容先后發出的口令有:中國聲音中國年、老爸老媽我愛你、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是美猴王等。千萬聽眾喊口令的同時,也在傳遞情感、推介節目,讓節目更有歡樂感,收聽黏性大大加強。長期關注廣播互動的一位學者認為:“獨具匠心的喊紅包把年輕聽眾和手機一族拉回到廣播前,而且不是悶頭搶,是大聲喊,持續互動,有激情、有新意。各時段的紅包口令活潑、接地氣,讓過年氣氛溫暖、熱烈、溫馨,在互動中傳遞了美好的情感。”
此外,喊紅包不僅僅是互動方式的增加和變化,更使得聽眾大規模的轉化為節目粉絲用戶,從而幫助廣播電臺完成新媒體的用戶積累。直播期間“央廣新聞”微信公眾號增加粉絲大約30萬。
2.特別節目從研發到生產全面適應新媒體傳播特性,強調節目內容的碎片化與精品化,二次傳播影響廣泛,“長尾效應”明顯
為了便于新媒體傳播,從策劃之初,節目組就將《中國聲音中國年》定位為適應全媒體傳播的一檔節目和一項活動。節目內容強調短小精悍,強調碎片化、精品化,便于新媒體二次傳播與受眾的分享。基于這樣的策劃,所有錄音成品均按精品打磨生產,時長大多在4分鐘左右,最長的不超過6分鐘。在節目播出過程中,有許多聽眾與同行來電話索要年度歷史聲音——《猴年記憶》《國家聲音》《名嘴話年俗》等音頻文件。
正月初一至初六,“央廣新聞”與“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將“國家聲音”《回望羊年》《猴年記憶》《名嘴話年俗》《回家的腳步》《名播誦詩詞》《猴緣》等欄目音頻配發圖文,陸續推出,引起了用戶的閱讀與轉發熱潮,并得到其他媒體同仁的廣泛關注與熱議,節目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延伸。
除此而外,喜馬拉雅、蜻蜓.fm等音頻客戶端將上述碎片化節目重新編輯,制作點播專區,引起更多關注與點播收聽。以喜馬拉雅為例,僅講述六小齡童、姚明、韓美林等人與廣播情緣以及畫猴、演猴緣分的小欄目《猴緣》 ,點擊量就超過125萬人次 (截止到2月13日),傳播的“長尾效應”持續發揮。
3.《中國聲音中國年》新媒體預熱宣傳形式多樣、貼近受眾、導流明顯,整合多家新媒體音頻同步直播創造超高人氣
《中國聲音中國年》力圖通過傳統廣播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來擴大影響、互相導流、形成合力,讓更多的受眾了解、聽到并喜歡央廣節目。
在前期預熱宣傳中,導演組利用微信公眾號和認證微博,先后采用音頻、視頻、圖文、游戲等方式對《中國聲音中國年》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推廣,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央廣也有一只猴,同樣出自韓美林》《韓美林筆下的這只猴,請你來起個名兒》《美猴王在央廣陪你過大年》 《<午間半小時><今晚八點半>主播重聚首》等微信內容被60多家媒體轉發,網友閱讀與轉發量遠超以往。
節目播出當天,央廣網、中國廣播客戶端聯合蜻蜓.fm、喜馬拉雅與企鵝FM等音頻平臺同步直播,通過微信、頁面、手機客戶端等各種新媒體渠道在線收聽人數超過120萬人,后續點播收聽人數超過200萬。傳統廣播與新媒體音頻平臺同步播出、交叉覆蓋,有效擴大了節目的覆蓋范圍,改善了節目的受眾結構,是一次跨媒體傳播的成功嘗試。
2016年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在節目內容、傳播方式、廣告營銷與生產機制方式均有所創新與突破,而創新的前提是牢記媒體的責任與使命、堅持正確的方向,創新的基礎是牢牢把握廣播節目的聲音特質、把握傳媒發展趨勢、把握受眾不斷發展變化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贏得聽眾、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作者潘曉聞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總編室主任,魏勝利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綜藝節目中心副主任)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