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輝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中“同課異構”和“異課同構”的教學方法運用廣泛,不僅凸顯了教師的風格和能力,也體現了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師應該在考慮學生具體情況和自身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方法 同課異構 異課同構 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77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在素質教育的深入貫徹下,針對高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高中語文教學方法中,“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引起了許多語文教師的注意和實踐,針對目前“同課異構”教學方法大受歡迎的情況,我們應該對其做一個深入的剖析。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多次運用“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之后,又了解到“異課同構”教學方法,下面將對這兩種教學方法進行比較研究。
一、概念闡釋
高中語文教學方法中的“同課異構”法與“異課同構”法概念的闡釋,對把二者進行比較研究有理論上的幫助。“同課異構”是針對具體某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在研究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優勢而進行的教學設計,它特別強調教師個人的特色和創新性。“同課異構”法的提出是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弊端而提出的,“同課異構”的教學研究,有助于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彌補其不足。這種教學方法更加注重教師和學生,同時對教學過程中的設計也更加凸顯不同的結構。而“異課同構”法,是強調教師應該注重研究不同課文之間的聯系,通過研究來歸納和總結一般的特征,促進和增加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和認識。這兩種教學方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彰顯了新課改理念中對教師和學生的認識。
二、“同課異構”和“異課同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及比較
“同課異構”,著眼點在于采用比較的方法對同一篇課文做出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方案和進行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在相同的課文的基礎上,實現個性化的教學。“異課同構”,既可以指針對不同的課文,就設計思路和結構做相同的處理,或者指在不同課文中尋找到一個切合點,進而穿針引線將其整合起來比較教學。由此可見,“同課異構”和“異課同構”都是運用比較的手段來解讀和分析課文,而前者是同中見異,后者是異中見同。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就得反復地“磨課”,“一課多磨”才能領悟到這兩種教學方法的真諦,只有這樣,高中語文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同課異構”與“異課同構”都需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
例如,用“同課異構”法來設計《拿來主義》這篇魯迅的雜文,教師都得先研究語文文本,確定教學目標例如“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并確定為教學重點;把“品味魯迅雜文論爭方法和語言藝術”作為教學難點等,才能進行異構。從教材著手,其著眼點有魯迅、拿來主義以及其他主義,不管教師和學生的情況是怎樣,把教材作為基礎是必需的,“同課異構”要注重教材,不能脫離教材。“異課同構”的基礎更是利用教材。例如,老師擬將把《琵琶行》與《秋聲賦》進行“異課同構”,教師通過深入這兩篇文章發現描寫聲音很有特色,因此從聲音描寫的方法出發來整合這兩篇課文,所以,這的的確確體現了語文教材的重要性。任何脫離或忽視教材的語文教學都是猶如空中樓閣,當然,注重教材并不是傳統語文教學那樣一味地以教材為中心,要注意對語文教材的創造性利用,創造性利用就體現了教師的教學功力,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來研究。
(二)在教學過程中,兩種教法突出各自的特點
運用“同課異構”法來進行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講究的是同中見異,突出異的部分。以《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為例:在課堂導入模塊針對不同的設計結構相應地就有所不同。設計一:課堂導入——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研讀文本、深入探究——思考揣摩、 歸納欣賞。這樣的設計構思很清晰,按照論證拿來主義先破后立、對比的行文來進行課堂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較為普遍。
設計二:遵循新課改理念,運用問題來推動教學。從標題“拿來主義”入手進行分析什么是“拿來”?什么是“主義”?,接著拋出為什么,魯迅為何要談“拿來主義”?,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很好地將背景給呈現出來。然后再發一問:文章大部分都在講其他主義,是否偏離主題?這一種設計,教師可以采用導學案的方式,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出類似上述的問題,深入文本尋求解決。這一種設計理念符合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為中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所以,在采用“同課異構”法所進行的課堂教學是教的不同,異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而運用“異課同構”法來設計的教學活動,注重一根共同的紐帶將異課聯系在一起,通過整合發現其共同之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精巧設置,讓學生通過對《琵琶行》與《秋聲賦》的閱讀,抓住兩篇文章描寫聲音的技巧,以及通過琵琶聲和秋聲傳達作者的情感。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對這兩種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兩種教法的運用都較為普遍,一些教師在運用時存在一些問題,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教學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教法與教學內容的不適宜,這主要針對“異課同構”法說的,教師在對某一課做教學設計時,應該深入教學內容,而不是膚淺、表面化解讀,簡單地將兩篇或者多篇課文整合起來進行同構。“同課異構”的教學法使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就可能導致實現異構,但于教學大綱偏離,教學目標也就沒有達成。
其二,對教學策略選用的反思。對于“同課異構”來說,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和運用,可以凸顯教師的個人優勢和風格。對于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選擇,教師要適時適宜,針對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應該選擇容易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教學活動呈動態的,所以教師要靈活處理,考慮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學生的差異性。針對“異課同構”教法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考慮綜合選用,教師更可以借助自身的優勢,創新教學方法,創造出新的適用的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中既要深入研究每一種教法,又要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多種教法進行分析和比較,共同推動教學相長。“同課異構”法和“異課同構”法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較為適宜,教師借此可以培養自身的教學風格和以不同的視角來設計教學。將兩種教法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其共同點和特性,可以更好地推進高中語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進而推動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