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姍姍
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有許多重要因素起著作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學具利用不可或缺,學具用得好、用得巧,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小學一年級數學學具為例,簡單地談一談學具的利用方略。
一、在充分感知、形成概念時利用學具
小學生獲得概念,依賴于適當的經驗,尤其是開始學習概念時,更要依賴于親身的操作實踐。因此,在概念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巧用學具,引導學生觀察、操作,讓學生充分感知有關形成概念的具體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以便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學10~20各數的認識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能數出幾、十幾,甚至百以外的數,但他們對數的認識是不理解的,對數的概念較為模糊,特別是對計數單位沒有明確的認識,所以在教學時,需要利用學具,通過操作實踐來幫助學生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概念。
例如:讓學生一根一根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教師再引導啟發學生去理解:一捆就是一個10,可以把一捆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一個單位,一個10是由“10個1”組成的。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又快又準確地擺出11、12、13……根小棒?20根小棒怎么擺?最后讓學生在“計數器”上認識數位,學習計數方法。這樣充分利用學具,把操作與計數緊密結合,從而深刻理解計數單位“十”,形成明確的數概念,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再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一節時,小學生認識常見的一元、十元等,但對于幾分、百元等還是不太熟悉,為此,我課前將各種人民幣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們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換一換等活動,認識人民幣。學生的興趣也比較濃,對百元、幾元等概念也掌握得較好。
二、在分析圖意、了解數量關系時利用學具
根據教材的編排,在完成認識10以內數的教學后,每一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加減法計算。從這時起,教師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加減法的計算教學進行應用題教學的滲透。在這個最初階段,教材所出現的只是圖畫表示的應用題,盡管這種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非常簡單,但此時的教學對象是剛入學不久、年齡僅6歲的一年級學生,他們對圖中所隱含的事理之間的相互關系卻不知所云。因此,理解圖意,初步了解圖中所表示的數量關系,是應用題教學的首要環節和前提。解決好這個問題,既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對加減法含義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今后學習應用題,學會審題和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奠定好基礎。
例如在第一冊數學“加法和減法”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擺學具,且擺一次說一句話(左邊擺2個O,右邊擺4個)。擺好的讓學生合起來數一數一共有幾個O,并讓他們試著說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O)。接著提問:“這‘6個‘O是怎樣得來的?”并用一定的手勢引導學生,看學具,想過程,以使學生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減法也是如此。此外,還通過加法、減法之間的聯系和對比,象4+2=6、2+4=6、6-4=2、6-2=4等應用題,借助木棒比較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預期效果。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區分用圖畫表示加、減法兩類應用題,而且還能使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認識、理解應用題結構時利用學具
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有一種是圖文結合的應用題,也稱表格式應用題,這階段的教學是逐步向應用題教學過渡的重要階段。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中,不僅條件是直觀的,解答的結果也是直觀地展現出來,盡管教師有意滲透構成應用題的三要素(看圖說三句話),但學生對“哪是條件”“哪是要求”的問題并沒有認識,在進入圖文結合的應用題教學階段,有關學生認識應用題結構的問題在教學中就突顯出來。因此,我認為這階段應用題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清理應用題的層次,初步認識應用題的結構特征。
例如在第一冊教材第一次出現的表格應用題時,我讓學生分左右邊擺花圓片(左邊擺5個,右邊擺3個),同時按照學生擺的結果板書:左邊有5個花圓片,又拿來了3個,啟發學生把擺的結果用問題的形式說出來(一共有幾個花圓片)。最后老師接著板書,就出現了課本中的此類例題。這樣通過學具,把一個完整的表格式應用題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根據表格應用題的出現,告訴學生:表格中第一行是第一個條件,第二行是第二個條件,第三行就是要求的問題。學生第一次了解到“應用題”“條件”“問題”等術語,并初步知道構成應用題的要素至少有“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而且說的是同一件事,條件和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聯系。學生通過操作,擺出了“條件”“問題”,從感知知表象,學生對應用題的基本結構有了深刻的認識,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有探索、理解數學規律時利用學具
數學規律的發現與總結,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必須借助學具,這樣讓孩子從表及里,由深入淺,在學具操作過程中,通過觀察,運用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邏輯方法,發現數學中存在的規律。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學生思維才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首先通過創設情境,在教室里找座位這一大型的“學具”,讓學生從數“1~9”,“11~19”中,突出“滿十進1”的規律,進而遷移到數21~30,31~40……91~100等,重點解決“幾十九”再加1,滿十進1,得到后一個整十數,幫助學生克服逢“9”難的問題。同時通過找座位和分析某個座位上的數,幫助學生認識數的排列規律,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然后再次讓學生通過操作手中的小棒,重新對這幾個規律進行驗證,通過找規律認識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再如教學8的分成時,讓學生將學具分成左右兩堆,思考一下如何分,并且要求同桌分法不相同,結果有幾種不同的分法(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然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分法,思考如何分,才能避免一個不落的規律。
當然,擺弄學具,是學習數學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低年級學生自控力差,必須對學具的操作加強訓練,避免因此而玩起學具,影響了聽課效果。比如,操作學具前提出要求,不要弄出呼聲,操作完成后不要再動學具等等。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沭縣第二實驗小學山東省臨沭縣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