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升永
摘 要: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目標,完成了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在過渡時期施行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建設,取得了極其顯著的建設和發展成果。
關鍵詞:過渡時期;經濟建設;計劃經濟;分析;思考
從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社會改造,這一期間被稱為過渡時期。在這段時期當中,我國面臨著巨大的難題和挑戰,社會建設、經濟發展工作困難重重,尤其是國民經濟,在長期戰亂下受到了巨大破壞。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奮戰,不僅迅速地恢復了由于長期受到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同時還展開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建設,并完成了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實現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在過渡時期當中,我國取得了極其顯著的建設和發展成果,為經濟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變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發展開辟道路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舊的生產關系尚未完全消除,我們只有將舊的生產關系徹底消除,才能夠使新生人民政權得到空鞏固發展,才能夠不斷解放生產力,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在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將恢復與發展作為工作方針,一方面恢復戰后生產和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制度。通過一系列的“三反”、“五反”等運動以及調整工商業、財政經濟政策下,最終明確了社會主義經濟的領導地位,從而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在1953年,我國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段時間內實現“一化三改造”。經過近四年的艱苦奮斗,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完成了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歷史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生產關系變革和完善的前提是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當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時,必須要對舊的生產關系進行變革,以新的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從而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求[1]。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明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為生產力發展開辟了道路。
二、循序漸進,推動經濟穩步發展
無論任何一個國家,在一定時間內進行建設時,建設規模的大小都要與國家的物力、財力等基礎條件相吻合。在過渡時期,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速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貫徹了循序漸進、穩步發展、重點建設、量力而行的發展方針。
在1950年6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我國將實現國民經濟狀況好轉的時間定位三年。結合國內外情況,中央制定了“邊建、邊穩、邊打(抗美援朝)”的思路方針,對于投資性支出要量力而行。“一五”計劃制定與實施和部分經濟建設指標的確定,必須要嚴格按照上述方針原則進行。通過回顧我國“一五”(1953—1957)計劃編制發現,中央比較注意對實際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既不保守,又不急躁冒進;同時,在“一五”計劃的實施過程當中,中央又對某些不協調、偏低或者偏高的指標進行了適時調整,從而為我國經濟建設穩步、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通過我國制定的發展方針來看,在制定計劃、確立指標時必須要量力而行,同時保留后備力量,既能夠避免急躁冒進、盲目生產,又能夠及時處理在計劃實施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
三、全面安排,重點建設與一般建設兼顧
在經濟建設工作中,要使國民經濟健康穩步發展,必須要做到全面安排,重點建設與一般建設都要抓,同時突出重點建設。重點建設指的是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急需的而有條件可以興建的項目。
在過渡時期內,我國以重工業發展為核心,以前蘇聯援建的工程為重點。其中“一五”期間,我國投資于經濟建設的資金達到1500億元,占同時期我國國民總收入的1/3左右;同時期我國基本建設投資達500億元左右,占我國同時期財政支出的1/3;同時期國家集中統配的物資由1952年的216種迅速增長到523種,國家統配物資占物資總量的比重逐漸提升到70%~80%,充分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工作對物資的需求。同時,在解決人才需求方面,我國一方面從各條戰線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重點企業和工業部門,同時又采取多種措施培養專門人才,使我國的建設人才得到了基本保證。
在突出重點建設時,又將一般建設較好地與重點建設相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全面安排,統籌兼顧,既重點建設工作集中于機械制造、冶金、能源等行業,又促進輕紡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的發展;既重點扶持大型骨干企業,又兼顧中小企業[2]。在過渡時期雖然我國以重工業為主,但又保持了輕工業、農業等與重工業的協調發展。
四、自力更生,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流
在過渡時期,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我國嚴格貫徹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取援為輔”的發展方針,既避免了盲目排外、閉關自守,又堅持了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原則,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調動國內一切可用力量,打破帝國主義的禁運和封鎖,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流,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從而滿足自身發展需要。
在這段期間,我國經濟建設得到了前蘇聯大力支持和幫助,不僅協助我們開展了156項重點建設工程,為我國工業體系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在這些工程建設當中為我們造就和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
在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各族人民歷史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了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偉大轉折,引導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這是我國在過渡時期取得的最顯著的建設成果。
參考文獻:
[1]付文心,李金寶.引領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再認識[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29(3):64-67.
[2]陳玲.對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原因的再認識——讀《艱辛與輝煌》一書[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28(4):5-8.
[3]劉鳳梅.我國過渡時期總路線體現的發展經濟學原理[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1,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