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摘 要:文章首先對我國經濟轉型的趨同進行理論分析;然后對經濟趨同中的收斂?茁與?滓收斂通過選取樣本進行實證分析;最后得出我國在整體上存在收斂性,尤其是?茁收斂較為明顯和我國地區經濟的?滓收斂不顯著的研究結論。
關鍵詞:經濟轉型;經濟趨同;分析
中圖分類號: F830.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0-77-2
1 我國經濟轉型趨同的表現
在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型過程中,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現代經濟增長首先是從有限地區出現,然后再向其他地區擴散;二是時間上具有繼起性和階段性。一方面中國由31個省、區、直轄市組成(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型隨即表現為各個地區經濟體的經濟轉型,顯然這31個省級地區在轉型問題實質上等同于全球視野下不同國家(地區)的轉型問題。遠在傳統農業經濟時期,國內各省級地區就存在非均衡增長的歷史差異,1985年鄧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我國各個省級地區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快慢不一,因而也就處于彼此不同的轉型階段。以2013年為例,在31個省級地區中,地區生產總值(即地區GDP)最大者是廣東(62474.79億元),排在最后兩位的是青海(2122.06億元)、西藏(815.67億元),大小懸殊80倍,人均地區總產值(即人均GDP)最高是上海,最低是貴州,高低相差8倍多。
新古典增長模型認為,由于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和規模收益不變,經濟的長期增長取決于外生的技術進步,地區經濟增長將會最終趨同。值得注意的是,從2008年以后,我國的生產要素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速度明顯加快,隨著東部發達地區的生產成本上升,使得中西部地區獲得能夠獲得與其有效競爭的條件和機會,這將有助于加快中國整體人均GDP水平的提升。因此,在經濟轉型的視野下,隨著要素的深度轉移,我國的地區經濟增長將趨于收斂,最終將支持整個國家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2 經濟趨同中的?茁收斂與?滓收斂
從1978-2013年的回歸分析來看,回歸系數為負數,因此整體上呈現?茁收斂,收斂系數為0.007,R2為0.114,說明在1978-2013年的這35年間,各省市傾向于每年0.7%的速度收斂,也就是說,落后地區將以每年0.7%的速度彌補與發達地區之間的人均產出差距,這意味著落后省市的人均收入有比發達省市更高的增長速度。
按照中國東、中、西地區的劃分方法,本文加入兩個虛擬變量D1和D2后,東部地區數為(1,0),西部地區為(0,0),中部地區為(0,1),再次進行回歸分析。
加入虛擬變量后,在1978-2013的35年間,總體上仍然呈現收斂的狀況,并且方程的顯著性更高,說明我國確實存在?茁收斂,并且較落后的地區正在以每年0.9%的速度追趕發達地區。
關于各個省份之間的?滓收斂,本文選取了1978-2013年的各個省份未加權的人均收入對數的截面數據,并對此進行?滓收斂的分析。根據截面數據發現各個省份之間并沒有出現?滓收斂,從1978-2013年整體上看,各個省份人均GDP對數的標準差沒有大幅度的變動,基本維持在0.6左右徘徊。只有在1978-1990年間有小幅度的下降,地區間差距減小。而在1990年后不僅沒有下降的態勢,反而有小幅上升的趨勢。
3 主要結論
根據上述收斂性的實證分析,本章主要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我國在整體上存在收斂性,尤其是?茁收斂較為明顯,說明我國人均GDP存在落后地區擁有較高速度的增長率。這一結論與近20年來我國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大體相同。因為以1949年開始,中國啟動了規模空前的經濟轉型工程,無論整體經濟結構還是地區經濟結構仍處于向上轉變之中,各地區的人均GDP水平仍然存在懸殊差異,所以國內地區經濟還未出現絕對趨同,但存在條件趨同。即各個地區的人均GDP增長與其初始水平的相關系數為負。本文證實,在條件趨同中,全部觀察時期內的?茁收斂是顯著的,但若劃分時段考查,個別子時段出現?茁發散而非收斂。表明我國在經濟轉型中存在“短期發散,長期收斂”的增長趨勢。這與國內外學者近期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文證實,我國地區經濟的?滓收斂不顯著。換言之,在轉型過程中,隨時間的推移,各地區的人均GDP水平的分散程度沒有顯著改變。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各地區人均GDP水平的分散程度有地區經濟結構的異質性所決定的。這里所講的“結構異質性”,并非狹義上的地區生產結構抑或產品結構,而是廣義上的“傳統農業經濟”與“現代經濟”的構成而言。這一結論也與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相近。其經濟含義是,改造傳統農業經濟和發展現代經濟仍然是我國內陸中、西部地區的長期工程。隨著各地區在結構轉變中“現代經濟”的同質性增強,那么各地區人均GDP水平的差異程度將趨于減小。
4 結束語
地區人均收入尤其是落后地區人均收入增長和地區在現代經濟意義上的結構同質性,是影響我國經濟轉型進程中的兩個基本因素。前者經過大量觀察已經證實存在條件趨同,?茁收斂顯著;后者則表現為?滓發散,這就預示著我國整體性的現代經濟建構還是一項長期任務。
參 考 文 獻
[1] 魏后凱.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及其收斂性[J].中國工業經濟,1997(03).
[2] 王志剛.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條件收斂性[J].管理世界,2004(03).
[3] 彭國華.我國地區經濟的長期收斂性——一個新方法的應用[J].管理世界,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