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帆
摘 要:“自媒體”即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帶有鮮明“自媒體(we media)”特征的微博進一步改寫了傳統新聞業的新聞產生標準,使用微博發布信息的低成本和易得性,以及微博節點傳播的特性,則進一步推進了新聞信息發布和擴散速度,尤其是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報道方面更為突出。更多的微博“公民記者”,成為了自媒體時代的意見領袖,并在傳播新聞過程中呈現出不同于傳統記者和其他網絡用戶的新特征。
關鍵詞:微博;新聞;公民記者;意見領袖
中圖分類號: G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0-78-2
1 微博“公民記者”的界定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微型博客的簡稱,允許用戶以個人博客的方式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微博新聞指的是以微博為平臺發布的新聞。
“公民記者”,是指在新聞事件的報道和傳播中發揮記者作用,卻非專業新聞傳播者的普通民眾。微博新聞“公民記者”是指利用微博發布新聞的非職業普通民眾。
2 4A要素下的微博“公民記者”特點
微博作為開放平臺,其功能具有無限延展的可能性,從技術層面上更趨近人類信息傳播溝通的Anyone、Anything、Anwhen、Anywhere(任何人、任何事、隨時、隨地)的4A理想情境。自媒體時代的微博用戶,由于技術的支持和網絡環境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開始發揮記者的作用,成為能夠獨立發布微博新聞的“公民記者”。
2.1 Anyone可以成為記者
2016年初,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占比提升至90.1%,無線網絡覆蓋明顯提升,網民Wi-Fi使用率達到91.8%。
發布微博新聞的“公民記者”在人數上的優勢,對于挖掘新聞線索、發布新聞事實有著巨大的貢獻作用。與傳統媒體記者不同,“公民記者”在發布新聞的過程中沒有采編制作的環節,更不需要電話訪問等過程
2.2 Anything可以成為新聞信息
在微博的環境下,“公民記者”人數上的優勢決定了他們所涉及的新聞來源和影響范圍相比較傳統媒體專業記者更廣,更接近“Anything”。
例如2010年以來國內微博最吸引眼球、影響最始料未及的被稱為“女廁攻防戰”的微博直播,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黃縣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到鐘如九家就拆遷問題做工作,結果引發鐘母等人“自焚”。宜黃事件最初并未在網上形成熱點。9月16日,自焚者家屬鐘如九姐妹欲赴京接受媒體采訪,在機場被原縣委書記邱建國等工作人員勸堵,最后躲進廁所。有媒體記者根據鐘如九打來的電話和拍攝的手機圖片,以“女廁攻防戰”為題進行了持續40分鐘的微博直播。這次直播使宜黃事件在網上急劇升溫,大批記者、學者、律師、其他拆遷戶和網民紛紛轉發、回復,聲援鐘如九,聲討圍堵行為,直接推動宜黃事件升級甚至轉向。
2.3 Anytime發布即時新聞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后,Twitter上第一條關于汶川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時間下午2點35分35秒,比彭博新聞社快22秒。
在一些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由于特定原因而受到各種各樣限制的傳統媒體往往集體缺位。而“公民記者”借助網絡、手機,利用突發事件和政府禁令的時間差,有意識、主動向外界發布新聞,獲得了時間上的優勢。
2.4 Anywhere進行直播式報道
在4G技術的支持下博主能夠通過手機向各個信息平臺發布信息,隨時隨地的優勢,使得很多新聞及時有效的傳達到網路。“公民記者”數量和地域上的優勢使得在報道新聞的時候能夠迅速有效的臨近現場,并利用便捷的通訊工具即寫即發,只要網絡條件允許,新聞就能上傳至各個輿論平臺。
3 微博“公民記者”中的意見領袖分類明顯、數量增多
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并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
發布微博新聞“公民記者”主要包括公共知識分子、網絡名人明星、政府機構人員、普通自由職業記者和活躍的網友。
3.1 公共知識分子
這一類意見領袖包括主流作家、各類專業的權威發言人如律師、經濟學家、醫療專家等等。他們的專業權威性高、表述能力強、分析問題透徹、觀點獨特,且微博內容評論居多。
3.2 名人明星
名人名言本身就是新聞,無論是演員明星還是社會名流,他們的生活隱私和工作細節,都能成為網民關注的新聞。更多名人利用短小便捷的微博向網民提供新鮮的信息,從而增加點擊率,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也是越來越多的明星開通微博的原因。
3.3 政府機構人員
由于政府機構人員的工作最接近當時的政策方針,他們的言論對于廣大網民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一方面因為這類政府人員本身就帶有官方的性質,在網民中有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作為博主而發表新聞要比官方言論更令網民感到親切;此外,其微博發布的政策信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聯系,所以其微博新聞的重要性大,關注度高。
3.4 普通自由職業記者和活躍的網友
這一類意見領袖對于特殊事件新聞的報道和評論在一定程度也能引起廣泛的關注,他們所涉及的可能是記者無法關注到的社會細節和未能引起媒體關注的弱勢群體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對于呼喚社會道德、關心公益、幫助弱勢群體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4 微博“公民記者”的兩面性
微博“公民記者”通過網絡曝光放大信息源和信息,使得信息迅速傳播,而人在接到信息之后,會產生社會共鳴,采取社會行動。但在一定程度上,伴隨著微博平臺上虛假新聞信息的出現,可見并不是所有的“公民記者”都能夠發揮正確的作用。建立微博自清機制以及微博“公民記者”的自律,才是凈化網絡環境,發揮微博新聞影響力的必要手段。
4.1 公共衛士
《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王克勤說:“我本人是微博的受益者,我也用微博幫過別人,也是通過微博使該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并形成輿論壓力,為受害者及其家屬維護權益產生了一定作用。”
新聞事實在微博的環境下更加公開透明,“公民記者”省去了層層審核,使得正義通過網絡得以傳達。微博新聞發布者利用微博新聞打假、揭露事實、探究真理,推動了言論自由、拓寬了民主空間,這對于我國新聞事業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4.2 虛假信源
微博是一種即時的、隨時隨地的傳播方式,具有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微博用戶的主觀性導致了其新聞的個性化、私人化、碎片化等主觀特點。由于微博字數表達有限,以及理解的偏差,可能導致新聞的失實。在這種情況下,微博用戶就成為了虛假的信源。此外,由于網絡言論的自由開放性和監管審查機制的不健全,利用微博散播虛假新聞、惡意評論、有害社會和諧穩定的言論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4.3 自我凈化,維護網絡環境
微博這類平臺的轉發機制可以使信息快速流通,增加審查的難度。為了將微博新聞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讓微博用戶成為真正的公民記者,一方面需要網民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需要適當的網絡環境監督和管理。
5 結語
自媒體時代可謂“人人都是一部媒體”。微博新聞所散發出來的能量不可小覷,同樣,“公民記者”對維護網絡信息公開透明、民主法治建設、網絡新聞體制構建、新聞維權及新聞法規制度的健全也同樣貢獻了積極的力量。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公民記者”作為一個正在新興成長的群體,在力量凸顯的同時仍然在很多方面都不夠成熟完善,由于專業所限,“公民記者”與傳統媒體記者仍然不能相提并論,把二者區別對待,用發展的態度看待“公民記者”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