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習娟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以推動實踐向深處發展,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一、把握實踐的要素,讓實踐有效起航
1.激興趣,融方法
有人說:“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在于激發學生興趣。”楊振寧也說:“成功的最大秘訣是興趣。”的確,在語文實踐的過程,唯有興趣,才能將實踐長久保持。我們語文教師,尤其要注重發掘教育資源中的“趣點”,讓資源本身成為和諧的學習氛圍,并以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
不可否認的是,興趣的激發不可隨意,必須融入方法。因為有得當的方法,學生才能舉一反三,才能用自己的“漁”取實踐的“魚”,他們才能從中感受到成就感,并將興趣保持下來。
當然,方法的內化離不開學生的實踐,也更需要教師的點撥,讓他們親歷,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把再實踐變成可能。興趣與方法的融匯,語文實踐才會成為學生積極主動的自覺行為。
2.強滲透,更融合
《標準》還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其實也就是要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不難看出,在語文實踐中,聽說讀寫必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它們必須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比如,從讀到寫,從說到寫等等。
3.需漸進,得實效
有專家說:“教育是慢的藝術。”肯定地說,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我們語文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以及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與完善。不管是課內學習,還是課外實踐,都應有規劃,從易到難,逐步深入。唯如此,學生才能有效參與,也才能真正在實踐中親歷與體驗。
二、有效實踐,提升語文素養
“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課堂是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主陣地。可以說,有效把握課堂,語文實踐就有了“根”。“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離開了讀的實踐,一切語文都無從談起。以讀中的理解進一步推動“讀”,以“聽說寫”帶動“讀”,以“讀”促進“聽說寫”,“聽說讀寫”同步發展。這樣,才能將課堂的實踐推向課外,引領學生更有力地走向生活。要知道,生活中的實踐能有力地補充課堂實踐。
1.實踐形式需多樣。拿讀來說,單一的讀的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疲勞。為此,我們可從個人朗讀入手,施以默讀、齊讀、比賽讀、分角色讀、自由選擇讀、表演讀、賞讀、創造性地讀……
2.多樣手段來助力。語文實踐,有多樣的手段,達成的效果才更好。現今,幻燈、錄音的引入,投影儀、CAI課件的展示等,讓學生全身心動起來,得到不一樣的收獲。當然,這方方面面的手段,讓學生的語文實踐更有興趣。當然,針對講讀課、閱讀課、習作課、口語交際課,我們也應注意變化。如作業,或畫一畫,或讀一讀,或講一講,或演一演……
3.拓寬實踐的渠道。《標準》還指出:“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學生在校學習中,我們可逐步舉辦寫作、書法、朗讀等課外興趣小組,發展他們的特長。辦板報,辦手抄報,訓練學生組織、編寫、搜集信息的能力。編演課本劇,深化對課文的認識。進閱覽室,讀書看報;開故事會,交流讀書心得。走進生活,利用電視,訓練視聽。又如,調查環境、用電用水情況,寫研究報告等等。
唯有實踐,學生才能在親歷中去感受,去體驗,去品悟,去提升。可以說,不斷引領學生投入語文實踐中,他們的語文素養才能得以提升。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余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