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芳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要義之一是讓學生具有豐富靈動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借助教材所提供的范文,從語言表達的層面梳理訓練點,從而讓學生由模仿到超越,進而創造。
一、于反復中涵詠語言
琦君的回憶性散文《桂花雨》以“桂花香”為線索貫穿全文,給人感覺是迷人的。“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字,教師就應該帶著學生好好咀嚼、品味,引導學生悟出:每當桂花盛開,滿樹生香,花香隨風飄飄,彌漫四方。一個“浸”字,更是將桂花香的無形卻無處不在展示得淋漓盡致。香漫家鄉,彌而不散,這魂牽夢繞的花香早已銘刻在作者深深的記憶中。下文寫“搖桂花”后,曬桂花、藏桂花、食桂花,“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這里再次出現的“沉浸”,說明桂花讓全村人分享它的香,共享它的美。一年四季帶給人花香和甜蜜的生活,讓人魂牽夢繞的桂花,在全村人心目中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地位,這“浸”是有生命、有情義的。
要引導學生對重復詞語的透徹理解,教師首先要準確地理解詞意,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創設相應的情境指導學生表達,在表達中不斷豐富詞語內涵,學生對詞語的感知也能逐漸豐滿。
二、于對比間歸納語言
《推敲》一文,在疏通課文之后,投影出示北師大版的《推敲》,引導學生細讀,再跟我們手中的蘇教版對比,看看能發現什么。
這個教學片段,通過兩種不同版本文本的對比研讀,努力構建了生本課堂。教學中,老師對內容進行了整合,把學習的主動權與選擇權交給了學生,體現的就是這一理念。雖然學習的內容還是那些,可是老師把最初與文本交流的機會、學習的機會讓給了學生。同時,老師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的臺階,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不同高度的臺階去攀登。教學中還可抓住書中的幾個空白點,對文本資源進行再開發。一節有效的語文教學,老師應該大膽地給學生說的機會,耐心地聽學生說,恰當地回應學生。只有給學生說,學生才有機會表達內心的想法;只有聽學生說,學生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釋放出來;只有回應學生說,學生才會說得更好,才能將心靈深處最珍貴的那些東西給激發出來,這才是課上彌足珍貴的!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能學會歸納,從而提升對語言的感悟能力,理解后運用,運用中理解,語言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三、于想象中鋪陳語言
教學杜牧的《江南春》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煙雨”做了一番品賞。
在教學中,學生由“煙雨”一詞,展開想象和品味,幫助學生打開了心靈的窗,將一幅美麗的江南圖景鋪展開來。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對人生、對審美有微妙的認識。語文教學強調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立足工具,弘揚文本”,需要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品味語言、咀嚼文字、體驗情感。這一環節的教學旨在捕捉課文中的關鍵句段以及靈動的字詞,引導學生感知、品味、悟情、明理。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再現形象,并進行創造性的說話訓練,這一過程是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過程。在具體的情景中,在細節的想象中,在反復的誦讀中,在不停地追問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內涵,遵循著作者的思路、編者的思路、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路,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拓展,既引導學生深入語言的“點”,又帶領學生跳出語言之外,增強教學的整體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誘發,想象被激活,產生愉悅的閱讀心理。
四、于置換處描摹語言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借物喻人,在作者的筆下樟樹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彌漫著獨特的香氣,那香氣縈繞的樟樹就是宋慶齡的化身。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語段,暢談閱讀的體會和收獲,適時補充宋慶齡的相關資料。隨后嘗試著引導學生將這一小節中的樟樹替換成宋慶齡,寫一段文字。一個小小的置換設計,竟然換出妙語連珠,換出對宋慶齡偉大人生的感悟,換出樹中有人、人中有樹的心靈感應,至此,什么叫“借物喻人”就已經是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這樣學生既得言又得意,豈不妙哉!
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開放的交流話題,讓學生在一種輕松、和諧、愉悅的心境中進行自主交流,這樣,學生才能在自由交流的過程中,讀出新意。這種開放的交流話題,能讓學生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能讓學生產生更多、更好的創新靈感。
詞語是閱讀教學中最活躍的教學元素,以學定教,有效引導,才能使閱讀教學走向學生,貼近學生,才能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提供豐富滋養。我們要想提高小學語言文字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教在語文素養發展需要處,要教在學生閱讀疏漏處,要教在學生思考初淺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具備豐富的內涵。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