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霞
姚劇是個年輕的劇種。自1956年,余姚灘簧小組組建為余姚姚劇團至今,正近一個甲子。期間從建國初期的“初具形制”,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繁花爭艷”,再到新世紀以來的“重新上路”,唯一經歷這三個時期而又因其貢獻被稱作姚劇代表人物的,唯有沈守良先生。
姚劇的路還很長,沈先生卻年已古稀。桑榆晚年將其畢生生涯記述成一部《我的姚劇生涯》,筆者看來,乃是付有盡之生命,于無盡之姚劇事業。
繼承傳統
汲姚灘沃土之養分
余姚灘簧,簡稱姚灘,是姚劇的前身。長江三角洲地區用當地民間小調說唱代言體曲藝并逐漸嬗變為戲曲表演藝術者,泛稱灘簧。姚灘,則是灘簧結合余姚本地的方言土語、民歌小調而形成的。其特點是擅演時興的、模仿日常生活的對子戲,貼近生活、通俗易懂,深得廣大中下層平民百姓的喜愛。
沈守良1961年入姚劇團,其后便拜姚灘老藝人商福祥先生為師,學習了《十不許》《庵堂相會》,并觀摩了《水作》《賣草屯》《垃圾劃》等一批代表性的傳統劇目,這期間,他汲取了姚灘“生活化”“平民化”“通俗化”的說唱、表演特點,為將來的藝術創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此之后,姚灘老藝人再未能演出、教授傳統劇目。以沈守良為代表的藝術家們成了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將姚灘的藝術精華繼承下來的傳承人。這一繼承,意義有二:其一,姚灘這一藝術門類,得以真正成為了姚劇的母體,為姚劇將來的發展供給乳汁;其二,正因此,姚劇從初始便得以繼承姚灘的“獨家特色”。這一點尤為重要。歷史上,作為四大聲腔之一的余姚腔,原本也是“民間草臺”“俚俗自由”的,但愈到后來涉獵愈廣,文武雅俗通吃,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卻既不像昆山腔典雅,又不如弋陽腔通俗,于是漸至消亡了。可以說,沈守良的繼承,守住了姚劇的根基。
穩定發展
堅持“現代戲”、“農村戲”原創之路
“文革”期間,余姚姚劇團被解散,1976年恢復重建。1979年,沈守良出任余姚姚劇團團長,1988年轉任書記,直至1996年離職,歷任姚劇團領導長達17年,開創了姚劇至今為止最為繁盛的一個時期。
在此期間,沈守良最為突出的貢獻有三:
其一,作為領導,他力抓原創劇目,堅持創作“現代戲”和“農村戲”。這期間涌現出了諸如《強盜與尼姑》《沙場淚》《傳孫樓》《龍鐵頭出山》《雞公山風情》等一系列代表劇目,不僅囊括浙江省及國家各類獎項,藝術上深受好評,更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演出市場十分可觀。這使姚劇除了一批傳統保留劇目外,又生產出了一批符合時代發展的新編劇目,獲得了充滿活力的發展。這一成功,得益于以沈守良為首的領導班子對于姚劇發展的準確定位:充分發揮姚劇擅演現代戲、農村戲的特長,同時貼近當下,去蕪存菁,既揚了長處,又保持了姚劇的獨特氣質。可以說,沈守良的堅持,把住了姚劇的命脈。
其二,突出塑造了“魯迅”(《強盜與尼姑》)、“楊富康”(《傳孫樓》)、“阿大”(《雞公山風情》)等舞臺形象,為姚劇貢獻了幾個鮮明飽滿的人物。魯迅的潑辣鋒利、楊富康的威嚴固執、阿大的勤懇落后無不活靈活現。沈守良的表演沉穩大氣,不拘一格,擅于抓住一兩個細節勾勒人物的主要特點,如抓住魯迅的“橫眉冷對”,阿大“脫鞋打人”,三兩筆便塑造出了人物的突出個性。
其三,參與姚劇音樂改革。除了演員、領導雙重身份外,沈守良還有一重重要身份:唱腔設計。以上所提幾出重要劇目,多數均由沈守良負責全劇唱腔設計及編曲。在此過程中,他一方面堅持姚劇唱腔一定要姓“姚”,另一方面又不斷改革創新,從人物、作品出發設計富有特色的唱腔,力求達到繼承與革新的統一。他更鼓勵演員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唱腔設計一起討論唱腔、潤腔,使唱腔與人物更加貼合。
劇目、人物、唱腔,沈守良的三大貢獻,成為了撐起了姚劇興盛的主要元素。
總結上路
為長足發展再蓄力量
1997年,沈守良調任余姚市文聯主持工作,2003年退休后,又成為“姚劇研究會”的主體成員。這期間,沈守良做了大量姚劇歷史、演出及相關資料的整理、研究和姚劇推廣工作。如主編《姚劇研究》《姚劇劇作選》《姚劇大家唱》《姚劇唱腔集錦》等書籍。
從生命的歷程來講,此時的沈守良已進入晚年。他已將他的一生用實踐付諸姚劇,為姚劇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時他雖不能再像當年一樣奮戰在舞臺上,但他以梳理過往,總結思考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回顧,不僅使姚劇階段性的成績得以保留,更為將來的發展積淀下寶貴的經驗教訓,以供來者。
至此,他以實踐創造和理論總結兩種方式把自己獻給了姚劇的歷史,而自己,也成為姚劇歷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縱觀沈守良的藝術經歷,從汲取,到創造,再到付出,從姚劇中來,又回到姚劇中去,堪稱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