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蘇聯模式評析

2016-05-30 10:48:04吳恩遠
文化軟實力 2016年3期

[提要]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從來不乏弱國變強、強國變弱的現象。蘇聯解體20余年,對蘇聯的評價卻莫衷一是。本文旨在通過對蘇聯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考證,完整展現對整個蘇聯體制的評析,試圖回答蘇聯解體是否是歷史必然。

[關鍵詞] 蘇聯解體;蘇聯模式;評析

[作者簡介] 吳恩遠:歷史學教授、博導,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際俄國革命史委員會共同主席。

中國有句古話:“蓋棺論定”,意即事物終結之后才好做出判斷。蘇聯解體20余年,對蘇聯的評價卻莫衷一是。觀察問題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都會影響到對事物的評價。

但最基本的評定標準是社會實踐。何謂實踐?主要看以下兩點:一是該體制是否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二是該體制能否解決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如實現工業化、反侵略戰爭等等。

蘇聯社會按其發展存在幾個具有鮮明特征的階段:一是蘇聯誕生初期(20世紀20—30年代),主要任務是清除封建殘余,掃清現代化道路障礙;二是工業化和衛國戰爭時期(20世紀40—50年代),能否推進工業化進程和打敗法西斯入侵?三是社會轉型時期(20世紀60—80年代),能否成功實現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化?我們將通過對每一發展階段的考證,完整展現對整個蘇聯模式的評析。

一 蘇聯誕生初期(20世紀20—30年代)

目前學界一些人把蘇聯的建立視為導致蘇聯解體的“原罪”,似乎布爾什維克的“紅色革命”破壞了尼古拉二世的“綠色革命”;或者說十月革命應當停留在資產階級二月革命階段。這就需要分析蘇聯建立的必然性及其對俄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一)蘇聯建立挽救了瀕于崩潰的俄國,為現代化發展掃清了障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俄國成為各種矛盾集合的焦點。十月革命的爆發便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尖銳沖突的必然結果。

1.改變俄國落后面貌是社會現代化發展的要求

20世紀初的俄國,一方面資本主義獲得了一定程度發展,工業總產值已占歐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但另一方面,俄國與主要資本主義大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1914年,俄國人均國民收入僅為41美元,遠遠低于美國(377美元)、英國(244美元)、德國(184美元)、法國(153美元),甚至低于奧匈帝國的57美元。

俄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城市居民僅占總人口的13.4%,而同一時期歐洲的威爾士城市人口占比則為78%、挪威77%、德國56.1%、法國41.2%……甚至連匈牙利這個比較落后的農業國也達到了18.8%[俄]《1914年俄國統計年鑒》[M].圣彼得堡,1915:61.。

俄國的社會發展也很落后。從人口和醫療狀況看:俄國的嬰兒死亡率是全歐洲最高的,以致在20世紀初俄國居民平均壽命僅32歲[俄]羅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13年俄國·文獻資料集[M].圣彼得堡,1995:327.,而同時期的美國是49歲、英國45歲、法國47歲、德國48歲……20世紀初,俄國居民中文盲占多數,識字的人僅有21.1%。 上述材料參閱俄羅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13年俄國·文獻資料集[M].圣彼得堡,1995;艾倫·皮科克,杰克·懷斯曼:英國公共開支的增長[M].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60;德國經濟社會史手冊[M].斯圖加特,1976;德國統計手冊[M].聯邦德國統計局,1996;皮埃爾·阿爾貝爾蒂尼.1920世紀的法國學校,從母育教育到大學[M].巴黎,1992:116;[意]卡洛·M·奇波拉.世界人口經濟史[M].商務印書館,1993;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綜合統計室.蘇聯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歷史統計集[M].人民出版社,1989;陸南泉等.蘇聯國民經濟發展70年[M].機械工業出版社,1988等書。

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中不平等的小伙伴及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外國資本控制了俄國90%的煤炭工業、全部的石油工業、40%的冶金工業、一半以上的化學工業、三分之一的紡織工業。[俄]阿·丹尼洛夫,安德烈·菲利波夫.俄羅斯歷史 1900—1945年[M].莫斯科:俄羅斯教育出版社,2009:31.許多大銀行50—70%的資本也被外國金融家掌控。

為了適應俄國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其生產方式、社會關系必須做相應的改變,這是俄國社會變革的前提。

2.沙皇專制制度的阻礙

沙皇政府的政策集中體現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極大壓抑了廣大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生活需求,因此從根本上阻礙了俄國社會的發展,與廣大俄國民眾產生了尖銳矛盾。

在工業領域,沙皇政府卵翼之下的俄國資產階級采用殘酷手段剝削工人,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時,有些企業甚至達到16—18小時。工資卻很少,一個月僅有6—19盧布,完全不夠養家糊口和維持再生產。[俄]阿·舍斯塔科夫,姆·戈里諾夫,葉·維亞澤姆斯基.20世紀祖國史[M].莫斯科,2002:15.

在農村,由于農奴制的束縛,農業發展極為緩慢。農業生產技術十分落后,木犁和木耙仍然是主要工具,耕作粗放,產量低下。農民沒有土地,備受地主壓迫,因而喪失生產積極性。

沙皇專制機構還濫用高壓手段,大肆鎮壓革命黨人:他們或被流放、或被送去服苦役;壓制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封閉進步報刊和出版物。

3.沙皇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抗

工人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罷工風潮。1900年哈爾科夫1萬多名工人走上街頭,示威游行;1903年,工人罷工擴及整個俄國南部,參加者達到20萬人。

洶涌澎湃的工人運動也促進了農民反對地主的斗爭。如果說在1895-1899年各種形式的農民反抗斗爭僅有82次,在1900-1904年則達到670次。

1913年的俄國[M].圣彼得堡,1995:415、403.

學生、知識階層也加入了反對沙皇專制的斗爭。從1901年開始,彼得堡、莫斯科、哈爾科夫、基輔、比亞韋斯托克等地和其他城市的大學生和工人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當年12月底,俄軍苦心經營多年的旅順要塞被日軍攻陷,俄軍關東防御地區司令向日軍投降。俄國的失敗更加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敗和無能。這場戰爭后,俄國在遠東地區不僅逐步喪失了政治地位,而且也使得喪失領土的危險成為現實。

人民群眾在經濟上的困境、政治上的無權以及由于日俄戰爭潰敗引起的上層危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這意味著革命形勢已經成熟了。

俄歷1917年2月,全俄掀起了洶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俄國人民推翻了沙皇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史稱“二月革命”。

4.資產階級革命為什么必須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二月革命中建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為什么沒有能夠繼續執掌政權?主要是因為它不能解決當時俄國社會急需解決的“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問題。臨時政府繼續命令前線軍隊投入戰斗,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早已厭倦戰爭的俄羅斯人民的意愿;在土地問題上,臨時政府通令采取一切措施直至“調動軍隊”鎮壓農民奪取地主土地的行動;對工人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卻對生產監督的要求置之不理;竭力阻撓實現被壓迫民族自治的最起碼要求。臨時政府并不想從根本上改變沙皇的內外政策,頂多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所以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經歷了“四月”、“六月”、“七月”幾次社會危機,激起人民群眾的強烈反抗。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背叛了群眾,群眾也最終拋棄了他們。在1917年7月的莫斯科杜馬選舉中,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得票率達70%,在9月的選舉中則下降到18%;“而且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彼得格勒和俄羅斯其他工業中心”。

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歷史研究所.20世紀俄羅斯史[M].莫斯科,1996:286.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審時度勢,提出從資產階級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是擺脫社會危機的唯一出路。布爾什維克的這一方針得到俄國大多數群眾和政黨的支持,形成群眾自發布爾什維克化的局面,布爾什維克的口號成為了群眾行動的口號。2007年,莫斯科大學歷史系主任、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庫庫什金在專為中國學者所寫的文章中指出:“列寧是一個革命家,同時也是一個出色的思想家、天才的學者。他發現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前所未有地加劇的規律,得出一個社會主義甚至可能在一國首先取得勝利的大膽結論”。Ю·С·庫庫斯金.1917年十月中的列寧.李慎明主編.十月革命與當代社會主義[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501.所以說十月革命的勝利是歷史的必然。

(二)十月革命促進了俄國現代化的發展

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占俄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和農民第一次擺脫了被奴役被剝削的地位,成了國家政治生活的主人。從經濟地位看,革命前貧富差距極大;革命后,僅從l940年的工資水平看,俄國各部門職工月平均工資為33盧布,其中工業生產部門工人為32.3盧布,建筑工人為33.9盧布,運輸工人34.7盧布,農場職工為21.9盧布,文教部門職工為32.3盧布,科研機構46.7盧布,而國家各級管理機關干部為38.8盧布。陸南泉等.蘇聯國民經濟發展七十年[M].機械工業出版社,1988:443.在俄國及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實現了社會公正、平等的原則。

保持了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軍事、政治和經濟崩潰,領土被肢解,執政的資產階級和地主聯盟完全喪失能力的情況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民族國家的存在得以保存。Ю·А·波利亞科夫院士2002年在《俄羅斯歷史中的1917年10月》這篇文章中寫道:“舊俄羅斯的落后和軟弱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十月革命后,俄羅斯(蘇聯)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并擺脫了落后性。盡管面臨著被入侵的威脅,蘇聯在30年代末期還是進入了先進國家的行列,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一”。Ю·А·波利亞科夫.俄羅斯歷史中的1917年10月[M].20世紀的俄羅斯(第1集),莫斯科,2002:10.

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副院長、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В·В·阿列克謝耶夫指出:“蘇維埃政權從其最初的步驟就嘗試依賴技術進步。這方面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按照列寧的指示制定實施的國家電氣化計劃。20世紀上半葉的蘇維埃電氣化是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蘇聯最終完成了這一計劃。……取得了舉世公認的世界性意義的成就。蘇維埃電氣化奠定了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基礎,并且接近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水平”。В·В·阿列克謝耶夫.十月革命:道路與選擇[J].載[中國]《歷史研究》,2007,(5):6.

(三)蘇聯成立的國際意義

第一,蘇聯所建立的消滅人剝削人現象,工農當家做主,體現社會公正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一戰后陷入危機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一戰結束后一些國家陷入惡性通貨膨脹。整個歐洲在1920—1921年間制造業下降9.5%;英國失業率達11%;美國產量下降20%,失業率達11.5%;德國同期物價上漲15倍。每個國家都為巨大的社會不穩定所震撼。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概括當時的情況是:“普遍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能勝任重建的任務”,“資本主義社會的衰落就在眼前,這是不容置疑的”。Р·阿姆斯特姆等.戰后資本主義的大繁榮的形成和破產[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0.在十月革命影響下,芬蘭、德國、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國被壓迫者爆發一系列革命,從根本上震撼了資本主義世界,世界上從此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和不同經濟發展模式間既競爭、又共處的新格局。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從理論變成了實踐,并被證實了其強大生命力。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新紀元”的意義就在于此。

第二,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主義蘇聯在加強國家對經濟計劃和調控、消除失業,抑制通貨膨脹,實行社會保障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全新面貌,這也是社會主義蘇聯對人類文明發展所做的貢獻。資本主義國家一定程度上也是吸取了社會主義的經驗才得以擺脫了戰后危機。前美國總統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也承認資本主義世界“與此同時已針對和適應某些社會主義關切的問題作為它本身的社會政策”。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混亂[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67.

第三,社會主義中國的建立既是“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又使“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得到升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吸取了十月革命的基本經驗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由此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又正是吸取了“十月革命”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歷史性成就在世界上正影響日盛。單此一點,“十月革命”也功莫大焉。

二 工業化和衛國戰爭時期

(20世紀40-50年代)

20世紀30—50年代在蘇聯歷史上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學界一些人認為:蘇聯解體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斯大林式的極權主義體制最終必然走向這種可悲結局。對于斯大林模式的爭論一直不息。

到底應當怎樣評價斯大林模式?還是需要參閱本文一開始就提出的標準:當時蘇聯面臨什么問題,是否解決了這些問題?

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面臨兩個生死抉擇:舊俄國是一個落后的國家,必須盡快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這屬于“發展”問題;同時蘇聯面臨法西斯入侵的威脅,必須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屬于“生存”問題。能否渡過這兩個生死關是檢驗斯大林模式、評價斯大林模式歷史地位的唯一實踐的標準。

(一)工業化與現代化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蘇維埃政權通向現代化的道路。蘇共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改變俄國小農經濟狀況,建立起以重工業為主的機器大工業,趕上和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1.推行工業化的原因

1925年,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方針。主要內容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工業和農業,保證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戰勝私人經濟形式;大力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即貫徹重工業優先的原則,特別是發展電力、鋼鐵、有色冶金、化工、煤炭、石油等部門以及機器制造業、造船業、電氣工業、金鉑工業等;強調加強新技術生產部門的發展,如機床、汽車、渦輪、航空、人造纖維、稀有元素、無線電、鐳的采掘等。

當時提出這個方針出于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理必須實現工業化。列寧指出:“要挽救俄國……我們還必須有重工業”。

列寧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724.早在1920年代中期,蘇聯就施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如國家“電氣化”計劃,因此要加速完成這個進程;

其次,俄國是一個農業國,社會各項指標發展落后歐洲國家,必須推進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要維護國家的安全。19世紀30年代,世界舞臺存在著旨在重新瓜分世界的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政府,其公然針對蘇聯提出戰勝共產黨人,推翻民主制度,建立獨裁制度。這就使全球越來越像一個火藥桶,局勢日益緊張。所有人都確信,和平喘息的時間不會太久,因此,蘇聯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這一時期,將決定其未來的命運。斯大林闡述工業化的目的時說道:“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至一百年,我們應在十年內跑完這段距離。或者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是我們被推翻。”

斯大林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85:38.

2.工業化的實施

1929年4月,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并經全蘇第五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審議批準。實際上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28年已經開始實施。

第一個五年計劃用了4年3個月提前完成。在這期間,蘇聯歷史上首次建立了拖拉機、汽車、航空、化工和機床制造等新的工業部門,建設了一批大型機器制造工廠、冶金工廠和發電站,如哈爾科夫、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烏拉爾重型機器制造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和庫茲涅茨鋼鐵聯合企業,第聶伯河水電站等,這些基礎工業建設為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五年計劃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一樣,也只用了4年3個月時間就提前完成了。蘇聯在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中亞以及巴什基爾等地區建立起新的工業基地,對原有大型工業技術設備進行了改造。采礦、冶金、化工等部門的生產水平和發展速度都有了很大提升,建立起有一定規模、結構齊全的軍事工業綜合體。

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執行與前兩個五年計劃有所區別。由于法西斯戰爭的威脅日益臨近,蘇聯必須繼續加強重工業建設,尤其是軍事工業的建設,同時工業化建設速度加快。由于法西斯德國的入侵,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只進行了三年半。電力、礦產、冶金等重工業部門的生產計劃基本完成,軍事工業產品產量有極大提高,但輕工業品和食品工業的生產沒有完全達到計劃要求。

從1928年到1941年,蘇聯先后進行了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第一,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生產水平較1913年增長了8.2倍,1937年工業產值已占到整個國民經濟的77.4%。革命前的俄國工業產值僅占世界份額的2.6%,而此時蘇聯工業產值已經達到全世界的13.7%,工業生產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歐洲第4位躍為世界第2和歐洲第1位阿·巴爾先科夫,阿·弗多溫.俄羅斯歷史1917-2004[M].莫斯科,2006:221.。第二,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通過近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蘇聯建立了一些新工業部門,如重型機器制造、汽車和拖拉機制造、大型軍事工業與航空工業、機床、儀表等。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能生產出來任何一種工業產品的兩個國家中的一個,打破了俄羅斯與世界先進工業發達國家相比落后的局面。第三,對原有的采礦、冶金、化工、交通運輸業進行了徹底的技術改造,技術水平有了極大提高;通過勞動競賽以及加強對工人的培訓,勞動生產率和工人技術水平也有了極大提高,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和國力大幅提升。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世界銀行在其《1987年世界發展報告》關于世界工業化分析的總報告中也指出:“相當清楚的是,蘇聯在工業化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根據西方經濟學家的計算,蘇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從192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6.7%,1953—1965年為6.1%,1966—1970年為5.3%……”這個報告還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20年間世界其他國家與蘇聯工業化的發展做了對比,指出:“在工業化國家中除了日本和德國,以及所有非市場經濟國家,增長速度都沒有蘇聯快,增長持續時間也沒有蘇聯長”。 世界銀行.1987年世界發展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44.

3.工業化與現代化

國內外學界都有人指責蘇聯工業化的目的僅僅是加強國民經濟軍事化,而不是為了國家現代化,也不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際上,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加快了邁入世界現代化潮流的步伐。蘇聯在世界普遍存在失業的情況下第一次消滅了失業,所有人都能得到工作的機會;從1928年開始,逐步開始7小時工作日,在30年代初就有80%的企業實現了7小時工作日,而對有損健康的和地下作業的工種實行6小時工作日;國家十分關心勞動人民的休息和健康,實行了免費醫療、社會保險、退休金制度等。在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用于社會保險的開支增加了3倍多,衛生保健開支增加了2倍多,教育開支增加了5倍,助學金增加了13倍。到40年代初,全民的識字程度已超過80%。蘇聯大學生人數已經達到81.2萬,超過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幾個國家大學生人數總和”。周榮坤等.蘇聯基本數字手冊[M].時事出版社,1982:307.成百上千出身于工人和農民階級隊伍的青年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一批新的知識分子誕生了。

2014年12月,俄羅斯國家歷史教科書修改工作委員會專家丘巴里楊在向普京總統匯報時說道:“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所經歷的道路是蘇聯現代化發展的一種選擇。這個方式其中存在積極的內容,也產生了某些消極的東西”。他特別強調:“把蘇聯30年代的發展與‘現代化這個詞的內涵相聯系,一開始曾經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但最終還是被接受了”。[俄]俄羅斯總統報[N].2014-01-16.這表明“蘇聯工業化促進了現代化的發展”的觀點已經成為當前俄羅斯學界的主流思想。

(二)蘇聯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1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向蘇聯的進攻,短時期內攻占了蘇聯大量領土和工業農業基地,蘇聯面臨亡國滅族的危險。能否戰勝法西斯是對蘇聯體制的一個真正考驗。

1.當今俄羅斯學界關于蘇聯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評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之際,一些人否定蘇聯在二戰中的作用,把蘇維埃體制和納粹體制等同,認為是它們共同發動了二戰;同時否定蘇聯為二戰勝利做出的貢獻。2015年普京總統在會見俄羅斯歷史學家時,對此尖銳反駁道:“不能把納粹主義與斯大林主義相提并論。納粹公開宣稱其政策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消滅猶太人、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盡管斯大林制度有鎮壓的一面,甚至驅逐整個民族,但從未把種族滅絕作為目標。因此,兩種制度沒有可以等同的基礎。”

[俄]俄羅斯總統報[N].2015-01-27.蘇德條約簽訂的原因在于蘇聯希望推遲戰爭爆發的時間,目的是為了增強蘇軍裝備:它需要生產 “喀秋莎”齊射火炮和新型的T-34坦克。那時候哪怕能夠延長戰爭一個月、一天的時間都是寶貴的。俄羅斯學界高度評價了“蘇聯領導人”在簽訂蘇德條約過程中“積極的活動”,并要求應以“正確的觀點”給以評價。

俄學界特別批評了“似乎被蘇軍解放的東歐國家陷入斯大林體制的黑暗籠罩下”的論調。認為,如果不是蘇軍解放這些國家,“德國法西斯在這些國家勝利了,那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可以說某些國家將會不存在了,某些種族也滅絕了”。這些言論反映了當今俄羅斯歷史學界對于蘇聯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新觀點,這也是俄羅斯的主流民意。

2.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原因

蘇聯戰勝入侵的德國法西斯,取得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不僅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和獨立,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但近來有人認為衛國戰爭的勝利主要是俄羅斯人民的貢獻,似乎和蘇共的領導,蘇聯的體制沒有多大關系。

這種論調的荒謬性首先在于違背了歷史學研究的基本原理:不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來評判事物,而是根據假設“事物應當如何發展”來判定。假設“蘇聯衛國戰爭沒有蘇共、沒有斯大林的領導”,照樣能贏得勝利,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

蘇聯體制的優越性首先表現在:為應付即將到來的戰爭,蘇聯建立了舉國體制,并改變了工業布局,建立了強大國防工業。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6月23日就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最高統帥部,負責領導全國武裝力量;6月30日,建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行使國家的全部權力,調動一切力量全力備戰。

戰爭初期蘇聯的工業幾乎被破壞到極點,但蘇聯人民以難以置信的自我奉獻的精神創造了奇跡——在國家生產總量急劇縮減的情況下,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卻提升了。蘇聯生產的坦克和飛機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已經超過了德國。更令人驚奇的是,蘇聯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正是這個體制,在可耕地幾乎損失一半的情況下,卻能供給軍隊和后方糧食,甚至后來還補給了德國兒童。

1924—1949年期間,有9000個大型企業投產,幾十個新的工業領域建立起來。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5.5倍,其中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了9倍

阿巴爾金主編.蘇聯經濟史[M].莫斯科,2010:5-7.。在衛國戰爭前兩年內,軍工產品生產的增長是依靠絕對壓縮許多重要國家機器制造產品的種類來實現的。蘇聯在戰爭時期建立起來的動員體制全面運轉并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蘇聯體制為取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先進的武器。1942—1945年,即戰爭的最后三年,蘇聯工業平均每年生產12萬門火炮,4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19390萬發炮彈。與此同時,法西斯德國平均每年只能生產2.6萬架飛機和1.9萬輛坦克。蘇聯飛機平均年產量比德國多一倍,坦克多將近一倍,火炮多三倍,炮彈、地雷等多將近50%。薩姆索諾夫主編.蘇聯簡史(第二卷)上冊[M].521.蘇聯正是依靠工業化建立的強大工業基礎和工業布局,在與法西斯德國鋼鐵生產的較量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蘇共廣大黨員在戰爭中身先士卒,為戰爭勝利起到帶頭作用。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莫斯科黨組織把10萬名共產黨員和25萬名共青團員直接派上前線。列寧格勒黨組織的70%的黨員,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黨組織的90%的黨員走上了前線。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莫斯科,1984:538.到1941年底,蘇聯武裝部隊中共有123.4萬名共產黨員,占全國黨員人數的五分之二。整個衛國戰爭中有300多萬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犧牲在戰爭第一線,約占犧牲將士的一半;在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的名單中,有將近四分之三的人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

當然不能否認在工業化和衛國戰爭中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包括戰爭初期由于對德國入侵的準備不足導致蘇軍大范圍的潰退和大量領土的喪失;包括在全盤集體化時期強迫農民入社而采取的大規模的鎮壓措施,等等。但正如2014年11月5日普京會見俄羅斯歷史學家時指出的:“如果當時的(蘇維埃)政權不是那樣嚴酷,而是處于沙皇尼古拉二世時期,我們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嗎?肯定不可能。”[俄]俄羅斯總統報[N].2014-11.

三 社會轉型時期(20世紀60-80年代)

20世紀60-80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生物工程、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諸多領域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也稱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經掀起浪潮,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體制必須做出改變才能與之適應。而以粗放生產為特征的蘇聯舊體制,面對世界日益高漲的新技術革命浪潮逐漸喪失了發展潛力,需要對其進行變革。蘇聯體制能否成功實現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化,成為社會轉型時期的主要任務。

(一) 革除蘇聯體制弊端的必要性

1.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以行政命令手段取代經濟手段,即主要通過發布命令、決議和行政組織手段與各種經濟單位、企業機構發生關系,組織經濟活動。它實質上排斥市場調節手段,利用價格、成本、利潤等經濟杠桿的余地也十分有限。

2.經濟結構不合理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1929—1932年,重工業投資占國民經濟各部門投資總額的31.7%。此后,這個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在1941-1946年期間,高達39.5%。在此期間,輕工業僅占國民經濟投資總額的5%左右, 農業投資也一直呈下降趨勢。在“一五”期間,農業還占國民經濟總投資額的15.6%,到“二五”期間則降為11.8%,“三五”期間再降至10.8%。周榮坤等.蘇聯基本數字手冊[M].時事出版社,1982:172.

3.實行部門管理的體制束縛了企業活力。企業在中央垂直領導下自主權極小。中央部門不僅制定了企業的長期生產發展計劃,甚至還制定了企業的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生產計劃,企業只能根據中央部門的月度計劃編制每晝夜、每小時的產量和品種圖表。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國家調撥、產品由國家包銷、價格由國家制定、職工工資也由國家統一規定和發放。

4.僵化的經濟理論。多年來蘇聯理論界把商品、貨幣關系、價值規律、價格、利潤等經濟范疇都視之為“資本主義的經濟范疇”而加以排斥。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機制,必然會嚴重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正是由于蘇聯存在的這些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有些問題甚至愈演愈烈,從而嚴重阻礙了蘇聯社會經濟的發展。從60年代到80年代,國民收入年增長速度從6.5%下降到4.2%,80年代中期更降至1%—3%。至于農業長期落后、消費產品匱乏、生產效益不高等情況更成為公認的事實。

(二)辯證評價蘇聯體制

正如任何社會制度都存在正反兩方面因素,蘇聯體制一方面存在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的弊端,但另一方面,也并非如一些人所言已經“無可救藥”:

從改革的進程來看,1957年,赫魯曉夫對“工業建筑業實行改組”,目的是縮減中央權力,擴大地方在生產管理中的作用;1965年柯西金實行“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核心的改革,縮減了中央對企業的計劃指標,并開始嘗試利用價值規律和市場經濟的手段刺激企業生產經濟性;1979年的改革者試圖把單純追求經濟指標轉變為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承認,這些改革往往淺嘗輒止,收效不大,沒有從根本上觸動舊體制弊端。但其中一些舉措,如減少中央計劃、擴大地方和企業自主權利,利用市場經濟手段等等卻預示了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方向。

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看,當時蘇聯仍是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綜合國力按照各國學者統計始終位列世界前二。從社會發展指標看,1959—1979年,蘇聯人口增長了5369萬人,全國達到26240萬人,增長25.7%。人均壽命延長,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阿·舍斯塔科夫等.20世紀祖國史[M].莫斯科,2002:291.(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人平均壽命從70歲下降到64歲)。70年代末城市化基本完成,城市人口從1960年全國的49.9%到1978年的62.4%;1966—1971年工業產值擴大50%;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廠等等。國家建立了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職工延長休假(實行每周5天工作日)、工資增長(從1968年月工資40—50盧布,到1980年的168.9盧布)、5年內5600萬人免費獲得住宅同①292-294.……所以,大多數俄羅斯人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是他們生活最好的時期。

這就是說,當時的蘇聯社會仍然存在“成就”和 “弊端”兩個方面。關鍵在于后繼者怎樣發揚成績,克服缺點。

(三)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蘇聯解體

1.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

1985年戈爾巴喬夫接手蘇聯時,按照其前任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部署開始以“加速戰略”為核心的經濟改革。兩年后,他們認為“由于存在一個政治阻礙機制”,開始實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總路線為核心的政治體制改革。

當時實行對經濟體制的改革是有必要的;與此同時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也是應有之義。但戈爾巴喬夫最致命的錯誤在于:第一,政治體制改革走向了當初他們沒有預料到的相反方向,從而摧毀了整個國家體制;第二,與此同時,新的國家管理機制卻沒有建立,導致整個國家陷入混亂,社會經濟崩潰。

學者們從戈爾巴喬夫在政治、經濟、思想意識形態、民族政策、對外關系等各個領域中所犯的一系列錯誤及其本身素質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學者指出,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其政治改革削弱、放棄了蘇共和國家對于改革的領導,最后導致了思想的混亂、經濟的下降、社會矛盾的尖銳、民族的分裂、國家的解體。正如美國學者斯蒂文·科恩指出:“共產黨經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一折騰,黨就進一步喪失了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至此,能夠抵抗國家離心力的凝聚力量已喪失殆盡。于是,蘇聯的解體就不可避免,一句話,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蘇聯。”

2007年最新出版的俄羅斯歷史教師參考書寫道:“戈爾巴喬夫沒有連續性的、不夠深思熟慮的經濟政策,不但沒有實現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反而導致生產下降、國民生活水平降低、以及群眾對黨的領導人的不滿”。吳恩遠等譯.俄羅斯現代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46.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貨架上幾乎什么都沒有了:從肉到火柴。為了調節局勢,對某些生活必需品(如香皂)實施配給制,商店前排起了長隊。從市場的商販那里可以買到商品,但是價格要高好幾倍,大部分居民買不起。結果,一些日用品的國家定價多年以來首次迅速攀升,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急劇下降,從而直接導致國家衰亡、蘇聯解體。

2.蘇聯解體是否是必然

蘇聯解體是否是必然的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既涉及對整個蘇聯體制的評價,也牽涉到蘇聯解體的原因。一些人從否定蘇聯模式的思維出發,認為蘇聯解體是必然發生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蘇聯體制由于存在不可克服的弊端,遲早必然滅亡。日裔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及一些西方學者持這樣的觀點。

可以說,將蘇聯的解體歸咎于蘇聯體制的失敗是缺乏說服力的。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07年出版了《蘇聯國民經濟史》,這是蘇聯解體近20年后第一本重新評價蘇聯經濟歷史的權威著作。該書寫道:從經濟學的觀點看,蘇聯經濟體制是可以改革的。毫無爭議,蘇聯在自己的存在時期內在經濟發展速度上沒有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政治范疇成為世界第二強國。在航天、核能方面成為第一大國。它發展了自己的能源經濟潛能,建立了結構最發達的統一的能源體制。蘇聯的基礎科學、教育體制和干部培養體制客觀上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俄羅斯新編歷史教師參考書明確回答了“蘇聯解體是否必然這個問題”。書中寫道:“蘇聯體制的激進反對派斷然說:蘇聯體制是不可能改革的……15年后,這種觀點在很多方面已經失去說服力。斷言說體制不能改革,必須被摧毀,至少是非常幼稚的”。

吳恩遠等譯.俄羅斯現代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08.該書引用戈爾巴喬夫的話:他上臺時的蘇聯“體制是足夠鞏固的,國內外都不存在任何能夠搞垮蘇聯的力量”。該書明確寫道:“蘇聯解體并沒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同①306、310.這就是說,蘇聯解體完全是由于改革發動者犯下的錯誤所致。

2016年1月,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帕特魯舍夫公開談到蘇聯解體的原因。他說,蘇聯解體完全不是因為在經濟中存在的問題,蘇聯是被領導者們丟掉的。蘇聯領導人在關鍵時刻不具有政治意志,他喪失了保護國家的能力和信心,包括在經濟上也沒有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

莫斯科共青團.2016-01-26.

以上看法,代表了當前俄羅斯社會對蘇聯解體原因的主流觀點。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從來不乏弱國變強、強國變弱這樣興衰更替的例子。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強大的秦帝國,而繼位的秦二世,驕奢淫逸、橫征暴斂,導致民不聊生,最后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帝國轟然坍塌;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淪為吳王馬夫。但他臥薪嘗膽,八年休養、八年生聚,最后不僅重振越國,而且報仇雪恥,滅了吳國。所以不能說存在弊端的蘇聯體制就無可救藥、必然滅亡。關鍵在于執政者如何從舊體制中興利除弊、除惡揚善,這才是社會興亡的主因。

蘇聯經歷70多年歷史,既拓展了無數令人贊嘆的波瀾壯闊的畫卷,又演繹了多少令人扼腕的凄風苦雨。它有一些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嚴重的缺陷,但它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當時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全球體系中,它好比一株新芽,并急速成長為一片森林,成為與資本主義共處的一個社會體系。其無論是成功的經驗或者失敗的教訓都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瑰寶。

(編輯:燕霞)

主站蜘蛛池模板: h网址在线观看| h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激情第一区| 亚洲人免费视频|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欧美爱爱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日韩av资源在线|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婷婷午夜天|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福利视频|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色视频久久| 欧美色99|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日本国产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啪啪网|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久久毛片基地|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在线八区| 色视频国产| 久久免费成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999精品在线视频| 伊人久综合|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xx|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社| 亚洲午夜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