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探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15CZX002)、2014年遼寧省教育廳一般項目“軟實力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w2014021)、2015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課題面上課題“大數據時代研究生教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2015Y11)的階段性成果。
[提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的激發,關鍵在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性,即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美德所具有的文化凝聚力功能,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價值觀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功能,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革新觀念所具有的文化創造力功能,弘揚科學發展觀;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遍和諧觀念所具有的文化整合力功能,構建和諧文化;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所具有的文化輻射力功能,培養文化自覺精神。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創新
[作者簡介] 林丹: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哲學系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研究、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及其影響。
一 立足中華傳統美德,培育和弘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靈魂和精髓,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居于統攝和支配地位。“在每個民族國家,統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發生的。”John P. Lovell. The United States as Ally and Adversary in East Asia: Reflections on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 in Jongsuk Chay, ed. Culture and Lnternations, New York,1990: 89.一個國家要想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其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集中體現,具有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任何民族、任何國家最長久的發展動力最終源自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國家文化軟實力對內突出體現在民族凝聚力上,而凝聚力的強弱取決于核心價值觀在國民中的認可度。” 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綱[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54.
因此,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第一要務,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3,211.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將構建具有強大向心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關系國家文化軟實力思想道德基礎的塑造與不斷夯實。
中華傳統美德中愛國主義和自我認同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可以提升價值觀自信,增強文化凝聚力。其一,以崇尚群體利益為表現的“愛國主義”。一方面,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濃郁的整體主義精神,先秦時期的荀子就提出“人之生,不能無群。”(見《荀子·富國》)“(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見《荀子·王制》)這體現出強烈的群體本位意識。另一方面,從個體與群體的關系而言,中華傳統文化歷來傾向于群體利益具有優先性,重視群體秩序,但仍給個體價值保留一定地位。在處理個人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時,個人應該秉持“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見《禮記·儒行》)“茍利社稷,則不顧其身”(見《忠經·百工章》.)的原則。這說明,個人的命運與群體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個人或局部的利益同集體或國家利益相比,是第二位的。孔子說過這樣的名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見《論語·衛靈公》)孟子也主張:“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見《孟子·告子上》)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崇尚群體利益的共同信念,逐漸熔鑄為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發展的精神動力之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愛國情操即來源于此。數千年來,正是這種建立在本族認同價值觀念基礎之上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成功打造了和正在打造著華夏兒女的道德情懷和文化身份。這種民族基本精神能夠有效鼓舞全族成員為本族利益而奉獻、奮斗,使得全族民眾在抵御外來侵略、維系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民族歷史進程中產生向心力,由此構筑起強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
其二,以獨立身份標志為核心內容的“自我認同”。與國家意識一樣,民族自我認同是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思想根源與基礎,有利于塑造民族形象和民族品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文化學意義上看,民族認同淵源于特定民族歷史和文化,并且與民族歷史緊密相關。民族歷史愈悠久,傳統文化愈豐富,其民族認同便越深邃越強烈。從中國的近代歷史事實可以看出,如果缺乏獨立身份標志的自我認同,就難免會陷入分裂割據、任人宰割的歷史困境。為了切實增強民族凝聚力,成功應對時代挑戰,就需要正確理解和客觀評價中國古代自強寬厚的自我認同精神,并推動從傳統的“民族認同”向現代的“國家認同”轉型。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悠久的歷史積淀,形成具有獨立身份標志內容的深層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這些思想觀念,既適合社會歷史的需要,也反映不同時代的時代精神,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統攝力。這種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有助于促使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維持族體文化穩定發展壯大,并且能夠使人們超越地域、時代、種族的界限,尋求到文化心理的歸宿,找到價值規范的依據,從而構建現代國家文化凝聚力與向心力。
二 立足中華傳統倫理價值觀,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理念是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創新和突出表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既關系到人民福祉,又關乎民族未來,同時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倫理價值觀。
中華傳統倫理價值觀中“天人合一”和“以民為本”的思想為生態文明理念提供了思想資源。“天人合一”這一觀念最早由惠施提出,莊子加以附和,經過禪宗和尚宣揚,進入宋明理學,可以說是中國各派的共同觀念。“天人合一”誠然不是現代的,然而卻具有超現代的新啟示。其中以道家哲學思想與生態文明最具密切關系。道家哲學思想中關于人與天地萬物相統一的整體觀念,“知常曰明”的認識規律遵循規律意識,以及“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的適度觀念等,都深刻地啟發著我們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天人合一”思想滲透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社會實踐中,產生了“生態農業”、“環保農業”、“綠色食品”的觀念。國際上針對當代科學農法的缺陷和弊病,依據中國傳統“道法自然”思想,提出了“自然農法”構想,給農業發展的思路與方向以深刻的醒思。從一定意義上可以將這種構想看做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現代農業實踐中的運用和轉化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3,211.。在此基礎上,形成新型的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等一系列生態產業,形成理性平等合作的社會關系,形成適度消費的生活方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想要獲得或實現人的自由,還應該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促進自然界的有序進化和實現人類自身福祉。如果人類追求功利目標和物質享受且毫無節制,就會造成自然界固有生態鏈條的斷裂,導致江河泛濫、土壤沙化、氣候反常和環境污染等災難現象。如果“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于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1:159.
“以民為本”理念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價值,突出了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特色。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仁愛”思想,“仁愛”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和環境保護理念。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孟子提出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思想,就是強調在愛人的同時要愛萬物,珍惜每一個生命的存在;而愛惜的具體表現就是對山林草木禽獸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用現代生態學的語言表達,就是人類既要利用生態資源為人類服務,又要保持生態資源的循環更新,達到持續發展。這種“泛愛萬物”的思想是在人倫道德基礎上,由人類向自然界的擴展,已經包含有今天所說的愛護生態環境、珍惜自然資源的思想。它作為儒家的生態意識與環保意識,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生態倫理學。在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自然資源被無節制消耗浪費的今天,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我們應當大力借鑒中國古代這種“泛愛萬物”的思想,懷著愛惜之心對待我們的環境和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 立足中華傳統探索革新觀念,
堅持科學發展觀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統領和關鍵。我們要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我國文化全面繁榮與快速發展。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首要的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要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要根據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使國家文化軟實力得以增強提升。“實踐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轉化的基礎和途徑。不僅客觀世界只有通過實踐以及認識活動才能轉化為主觀世界,而且主觀世界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轉化為客觀世界。”李秀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85.實踐是檢驗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得失的重要標準,要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和解決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要具備改革創新精神。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統一,二者具有決定和反作用的相互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31.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繼續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就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之上,堅持改革創新精神,要依托黨和人民群眾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文化創新力是構建當代中國新文化的中心環節。要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樹立中國文化的創新意識,大力推動中國文化的創新工作,加強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方面的原創動力,加大制度創新的力度,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不斷貢獻中國的智慧。”劉曉麗,孫愛芹.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看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3).中華傳統探索革新觀念中實踐理性和自強自新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重要精神資源,展示了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強了文化創造力。
一是以科學求實、知行統一為價值追求的“實踐理性”。“實踐理性”歷來是中國人的認識原則和道德信條。在李澤厚的著作中,將“實踐理性”譯作“practical rationalism”,“指謂一種肯定現實生活的世界觀,它旨在適當地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并在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資源的范圍之內享受人生。”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451.墨學強調“求故明法”、“親知”,即以崇尚實際、務求實事、實行、實功、實用、實效為基本特征。這種求實際、重實用的精神,體現了墨學重視現實實踐和功用的功利價值取向,以及求實務實的思想風格。后期墨家更進一步把知實和為社會實踐服務作為價值目標。此即科學求實精神,謂其一。其二,知行理論。在儒學知行學說發展的歷史上,朱熹的知行理論具有重要的思想貢獻,占據突出的理論地位,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朱熹提出了“行重知要”、“知行相須互發”等知行并重的知行觀。南宋陳淳主張“知行互發并進”、明代以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論、羅欽順主張“知行并進”論、王建相提出“知行兼舉”論、王夫子主張“知行相資”論等,無不從“知行相須互發”中汲取了營養。元代思想家許衡不僅在理論上繼承了北宋以來“明體達用”的實學精神,并且身體力行,特別是在教育、科技方面彰顯“達用”作為。這種學用一致的思想和務實精神,時至今日,對于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仍是具有值得肯定的合理性。
二是以自強不息、日新月異為主要內容的自強自新。“自強自新”包含有自強不息、日新月異兩層意思。“自強不息”出于《周易》,意思是說君子為人處世,也應像天按照天道運行不息一樣,追求進步,發憤圖強,永不停息。“自強”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就個人而言,面臨挫折不卑不棄,不斷發展;就國家而言,遭遇困難不懈怠,發憤圖強,勵精圖治。“關于國家治理中如何根據自強不息思想建設國家,使國家富強,儒家有一套‘為政以德的主張。道家無為而治,墨家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法家注重農業生產和以法治國,也都被他們認為是達到國家自強的必經之路。”張豈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讀本[M].學習出版社,2012:98.
國家的強大,一方面是物質硬實力的強大,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精神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自強不息理念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涵,為人們理解、掌握后,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就成為自強不息精神。
“日新月異”觀念主要包含人們的變革和創新意識,強調“時中”、“與時偕行”等,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精神。商湯的《盤銘》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蘊藏著日益創新和不斷變革的精神,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進取精神,為日新月異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到近代,思想家多將日新月異理念當作維新變法或政治革命等主張的理論根據,日新月異理念煥發出新的活力。日新月異不只是個體的道德修養,而且延伸到民族、國家的層面,與民族救亡圖存的偉業相聯系,并發揮重要作用。經過歷代不同思想家的闡發,日新月異的理念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一個基本特質,它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保持長久活力、綿延不絕的內在原因。
四 立足中華傳統普遍和諧觀念,
構建和諧文化
“和諧文化”是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趨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構建和諧文化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觀念。中華傳統普遍和諧觀念中“多元互補”與“兼收并蓄”的思想為和諧文化提供了理論支撐,能夠展示中國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增強文化整合力。
其一,以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為具體體現的“多元互補”。“多元互補”即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各民族為了多民族國家及社會整體的進步,通過族際利益調試,多元文化間相互融合與相互滲透并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以確保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相互團結。從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發展趨勢來看,這一文化現象具有多元化與一體化的特點;從中華民族文化現實狀況來看,具有多樣性與同一性的特征。中華傳統文化在本質上是具有多元互補內涵的觀念系統。例如,在《莊子·天下篇》中,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較為明確地區分為儒、道、名、墨等學派,并提出了所謂的“百家之學”概念。在《呂氏春秋·不二篇》中,將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根據其基本特征及主要代表人物劃分為十派。到了漢代,司馬談在其《論六家之要指》中,將自春秋戰國至漢初的思想文化明確概括成陰陽家、墨家、法家、儒家、名家、道家等六家。班固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縱橫、雜、農、小說四家,號稱諸子十家。漢魏以后,中華文化更是演變為儒、道、佛三家融通。所以,無論從地域分布、發生源頭,還是從內部結構方面考察,中華傳統文化的演變與發展始終表現出多元互補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古代的“多元互補”觀念為現代人提供思考和處理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這有助于促進整個國家將本民族的正面文化元素完整地進行展示、宣傳、推介,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整合力。
其二,以海納百川、厚德載物為表現的“兼收并蓄”。中華民族的“兼收并蓄”表現在承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文化內涵的海納百川、厚德載物的價值取向;同時,又能使本族文化與異質文化相互融合、良性發展。無論是對于民族文化自身的發展,還是適應現代全球化進程,在保持自身主體精神基礎上吸取異質文化的優質要素,這不僅是文化之間一種有效的文化整合,更是歷史演變中的必然發展。在共同理想、共同精神的催化與交融下,多元發展的地域文化逐步走向融合,一部分文化基因仍然存在,一部分文化基因被發掘、提煉、轉化成為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共同精神財富。中華傳統文化一貫主張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交相滲透,兼容并包,多樣統一。儒道互補,儒法結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都是兼收并蓄精神的具體體現。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思想家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過程中廣泛涉獵和吸收東西方的文化、思想資源,也是兼收并蓄精神的具體體現。在堅守主權的前提下兼顧異質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兼收并蓄的視野、態度和胸懷。正是這種兼收并蓄的氣質與品性,推動中華文化的整體發展、穩步前進,使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吸收和改造能力,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適應力和再升機能。總之,中華民族的跨地區、跨民族、跨時代的文化交融,不僅促進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拓展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范圍,更將中華民族精神推上文化軟實力的新高度。
五 立足中華傳統“和而不同”原則,
培養文化自覺理念
文化自覺是文化軟實力的主導與方向。文化自覺體現出民族歷史文化元素的延續效應,使深遠而持續、豐富和發展著的民族文化實力得以呈現;同時,也能夠反映出當代民眾的勞動生活和創造成就;此外,它還可以體現一個民族不斷向外部世界宣示其自身的文化價值理念的能力,具有文化輻射力功能。文化自覺有助于拓展民族的影響度和知名度,在無形中有效延伸、拓展和深化民族文化,促進與外部世界的廣泛連接,提升民族整體形象。同時,文化自覺體現了民族在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和強大的活力,具有很強的提升空間與增長能力。
培養文化自覺理念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02年,江澤民在美國喬治·布什總統圖書館的演講中說,“兩千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指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江澤民在喬治·布什總統圖書館發表重要演講[N].人民日報,2002-10-25.
由此可見,“和而不同”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今天,注入時代精神后,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傳統“和而不同”原則中“貴和尚中”與“協和萬邦”為文化自覺理念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基礎,能夠提高國家話語權,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增強文化輻射力。
其一,以不同之和為特定內涵的“貴和尚中”。貴和諧,尚中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而“和諧”亦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所憧憬的一種社會景象。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秉持“和為貴”的思想,可以說,“和”在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從注重整體主義的價值原則出發,在對待其他民族的態度上倡導貴“和”尚“中”的理念。一方面倡導“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見《左傳·隱公六年》),肯定了“人和為貴”的價值意蘊;另一方面又推崇“吾不欲人之加諸吾也,吾亦無欲加諸人”(見《論語·公冶長》),道出了“和”之“不同之和”的特定內涵。即并非泯滅一切個性的無原則之“和”,而是“在保持差異性和多樣化的基礎上,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新事物的茁壯成長、維護社會的統一和穩定” 顧友仁.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41.;并非簡單地“折中”,而是適度,恰到好處地達到“和”這一目標。這些傳統文化精神,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盡管人際關系的內容有所變化,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基本關系是相對穩定的。
其二,促進國家相互了解、相互接近乃至自然融合的“協和萬邦”。協和萬邦,顧名思義,就是同萬邦(世界各國)融洽協調,體現出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和”的意蘊。從鑒真東渡傳播唐文化到鄭和七下西洋交流溝通,無不體現著中國人民的“協和萬邦”精神,積極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尋求合作。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倡導和治天下的精神志向,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親仁善鄰的行動原則。中華民族至今仍然堅持以“協和萬邦”作為對外關系的文化準則,并在對外政策中繼承和發揚。英國著名的史學大師湯因比把這稱為“世界主義”文化,我國的文化大師梁漱溟把這稱為“天下主義”文化。我國另一位文化大師馮友蘭指出,“人們或許說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但是我認為這正是要害。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是因為他們慣于從天下即世界的范圍看問題。”馮友蘭.中國文化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222.可見,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因為其扎根在中華民族每個人的文化性格之中,流淌在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血液之中。從古代社會直至今日,中國人民都把和平作為社會理想的基本原則,并在人們的心靈中孕育了一種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維護和平,甚至為了和平不惜做出巨大犧牲的精神境界。21世紀是文化和科學技術全面創新的世紀,倡導文化自覺,激發文化和科學的創新活力,這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編輯: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