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妍 胡旭儒 閆偉 李云鳳 胡為一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現階段學術界對城市多民族社區的研究現狀。采用文獻綜述以及田野調查的方法,從社區的發展歷程、社區建設、社區社會組織、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的相關研究以及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發現城市多民族社區居民由于文化的差異以及居民流動性大,原有的社區管理模式相對滯后。如何建設適應多民族社區發展的管理模式,是多民族社區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城市;多民族社區;聚居區;研究現狀
社區是保障人們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基礎。隨著我國社區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向城市集中,由此在城市中形成了少數民族居民與本地居民混合聚居的多民族社區。少數民族居民由于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風俗等各方面的差異以及原有社區管理模式的相對滯后,使得多民聚居社區的社區管理遇到瓶頸。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由于人們的自然遷徙流動聚居而形成的民族人口居多、成分復雜、治安環境差、人員流動頻繁、從事職業繁雜、管理困難的局面,管理不到位會對社區穩定造成極大的危害。加強城市多民族社區管理,有助于使少數民族人口獲得所在城市和社區的社會認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有助于構建和諧社區,形成良好的民族關系,從而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本文通過查閱大量對于多民族聚居區多民族社區民主管理建設模式的研究,從以下社區的發展歷程、社區建設、社區社會組織、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的相關研究以及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的研究來探究城市多民族社區研究的現狀。
一、社區發展研究
“社區”源于拉丁語中,意思是共同的東西和密切的伙伴關系。20世紀30年代初,費孝通先生在翻譯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區與社會著于1887年)時,從英文單詞“Community”翻譯過來的,后來被許多學者開始引用,并逐漸的流傳下來。“社區”一詞最初是由德國的社會學家滕尼斯應用到社會學領域的研究中。近些年,我國的很多的社會學家開始對“社區”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而且對“社區”的理解和認識各不相同。
我國的社區研究是20世紀30年代首先以吳文藻為首的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師生發起的。早期的社區的研究,主張通過社區研究來加深對中國社會的認識,促進社會學的中國化。這時的研究主要是農村社區研究,其研究成果對中國社會很有幫助,是社會學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70年代末社會學恢復重建以后,我國的社區研究又重新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管理體制的轉變,城市基層社區自治與管理問題被提上議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社區的研究也得到了明顯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區建設的發展。社區概念被廣泛接受,有關社區的理解被關注,并被運用于農村社區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實踐。
城市社區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大多數從事工商業或其他非農產業的、有一定規模的人口組成的共同體。城市社區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城市社區人口規模大、密度高
城市是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地區,由于城市中土地資源昂貴,因此高層建筑成為解決城市人就業和居住場所緊缺的重要手段,這使得城市向空中發展,也加大了城市的密度。同時城市向空中的發展,也使得城市居民之間的聯系變少。
第二,城市居民的異質性高
城市居民之間的異質性比農村社區成員之間的異質性要高,這是由城市社區居民的結構所決定的。在城市中,多數居民并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各地遷入的。他們不像農村社區居民那樣相互之間有血緣關系,他們從事不同的職業、來自不同的地方,生活習慣不同,這些使得城市居民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
第三,社區居民人際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
這一點與城市居民的異質性高緊密聯系。另外,城市人生活的高節奏和寬廣的交往范圍使得他們之間的交往缺乏深入。
二、社區建設
20世紀末,不少國家對于城市社區的建設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英國和美國的社會學家大力提倡社區建設,在我國,社區建設成為城市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區建設(community building)是指政府、社會機構和社區居民強化社區要素、發展社區組織、增強社區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過程。它不僅是指社區物質及設施條件的改善,也是增強社區的內聚力,使社區更有它應有特征的過程。
社區建設問題的提出來自于城市社區的本質特征的弱化和缺失。實際上,城市的發展是一個現代化的推進過程,這一過程以社會工作為基礎,追求的社工作效率。這個過程中追求的目標與強調人文關懷的生活共同體追求并不一致。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反映與生活共同體不同的特點,如居民之間的異質性、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人際交往中的非感情性、人群關系的匿名性等。高度的社會分工、緊張的生活節奏、工作與生活不但在時間上而且在空間上的明顯分離都是削弱生活共同體的基本特點的重要原因。
我國城市社區建設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它的提出是與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相聯系的。目的是要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狀況,要求其企事業單位組織將一些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的職能分離出來。當企事業單位不再承擔社會管理的職能。但是實際上,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單位體制,社區職能十分薄弱,當企事業單位向社區移交其職能時社區無力承擔,因此,加強社區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社區建設的內容,民政部發的相關文件中,主要歸納了社會建設的五個方面的內容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文化、社區環境、社區治安。同時還要求各地結合實際不斷豐富內容。因此, 在實踐中各地發展了自己的社區建設內容體系。社區建設的內容隨著社區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包括的內容越來越多。多民族社區建設有著與其他社區相同的社區建設內容,如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文化、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等。但還有與一般城市社區建設中不同的內容,比如要特別關注農民市民化問題,要關注少數民族特殊的生活需求,比如穆斯林社區的清真飲食的滿足和做禮拜的清真寺等活動場所的建設等。
三、社區社會組織研究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的大量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社區社會組織基本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所以目前的研究主要關注的領域還比較有限,而且所關注的社區也主要是城市社區,單一的民族社區,對于多民族聚居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就很少了。已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區社會組織的定義:
社區社會組織,有的也稱為社區中介組織、社區非政府組織、社區非營利組織、社區第三部門、社區民間組織等。具體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定義上,徐濟益、劉愛蓮認為“社區民間組織是指由社區組織或個人在社區范圍內單獨或聯合舉辦的,以本社區成員為主體,以本社區區域為主要活動場所,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娛樂為主要活動目的,滿足社區居民不同需求的、自發形成的群眾團體隊伍或組織。”1。侯玉蘭認為“是指以社區居民為成員、以社區地域為活動范圍、以滿足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為目的、由居民自主成立或參加、介于社區主體組織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居民個體之間的組織。2”綜合來看,目前的定義都有地域基礎,在社區范圍內、本社區居民為滿足不同需求而成立的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組織。
2、社區社會組織興起的原因和作用相關研究
關于社區社會組織興起的原因,何金暉認為是我國“總體性社會”向“后總體性社會”轉軌的產物,也是國家一元化結構向國家、市場、社區三元化結構轉型的結果。此外,單位社會職能外溢、城市社區人口結構變化、城市居民閑暇時間增多等也是社區民間組織興起的重要原因。3更多的研究者提到了社區社會組織的作用,鄧恩遠認為社區社會組織可以“加強社區管理、推進社區自治、拓展社區服務、凝聚社區力量、加強精神文明建設。4”許多專家學者都對社區社會組織寄予厚望,希望能發揮各種作用,那么實際中的社區社會組織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多少作用,本文希望通過一個多民聚居社區的個案做一些探究。
四、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的相關研究
目前在對于社區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關注點為漢族社區,較少涉及民族社區。在關于城市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相關研究的眾多成果中,討論多民族聚居社區的基層民主建設的還較少見。不過,現有的研究成果中關于流動少數民族在城市的適應、少數民族城市化中現代化等方面的成果對于探究多民族社區的發展有不同程度的啟發,在此做一些整理。
1、關于流動少數民族在城市的適應性研究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問題也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涌現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流動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移民的研究成果也相對較多,這類研究與本研究中少數民族對城市性的適應問題比較相關,比如張繼焦的《城市的適應—遷移者的就業和創業》。這些著作從研究方法如托馬斯等的生活研究法到理論關于適應性的一些理論以及研究視角等對本研究的相關探討都會提供一些參考。因為在多民族社區發展時,少數民族居民對于城市的適應程度是推動或制約多民族聚居社區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2.關于流動少數民族城市化過程中聚居模式的研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向城市流動。在少數民族進入城市的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例如生活習慣、文化習俗、語言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外來人口的居住問題以及社會治安管理問題,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遷入加大了城市社會治安管理的難度。少數民族在城市中的聚居以及多民族的聚居,良好的社區治理顯得尤為重要。
五、典型的城市多民族社區--蘭州市繡河沿社區
蘭州市繡河沿社區(以下簡稱“繡河沿社區”)繡河沿社區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臨夏路街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社區,主要居民由回族居民和漢族居民構成。繡河沿社區,轄區內有居民住戶1662戶、4942人,人口規模大、密度高。城市居民社區居民主要包括當地的原住居民,以及長期以來從外地遷徙而來的居民。居民主要有漢族以及回族,由于生活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其居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調查發現存在以下的問題:
1.社區集體活動較少,居民之間的交流缺少一個公共平臺
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欠缺也是導致社區的某些功能缺失,社區單純的成為一個居民居住的地方。居民之間的交流、整個社區的文化功能交流平臺消失,久而久之導致居民對于社區的認同感越來越低。
2.多民族聚居生活也是導致社區居民認同感的原因之一
由于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回漢民族在飲食、宗教活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飲食習慣,比如當地回族居民的飲食必須是清真食品,而漢族居民對飲食文化方面沒有習俗;以及社區穆斯林的禮拜儀式也是漢族居民沒有的等等。這些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社區居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觀念上的差異。容易形成聚群的現象,會導致居民對于社區的認同感。
繡河沿社區作為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在社區的管理中與其他的單一民族社區存在不同。少數民族居民由于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風俗等各方面的差異以及原有社區管理模式的相對滯后,使得多民聚居社區的社區管理遇到瓶頸。尤其是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分散、流動性大,與本社區原有的居民在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價值認同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給社區的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如何建設適應多民族社區發展的管理模式,是多民族社區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注釋
1徐濟益,劉愛蓮城市社區民間組織與驅動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樓區社區民間組織為例城市問題.
2俠玉蘭.石景山社區中介組織的現狀,發展研究.新視野.
3何金暉.社區民間組織興起緣由及發展策略探討社會主義研究.
4鄧恩遠.社區民間組織的特征與功能定位分析.中州學刊.
參考文獻
[1]張藍鶴.城市多民族社區管理模式研究 ——以廣州鳳陽街多民族社區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
[2]唐梅.城市化進程中轉制民族社區建設研究—“常營模式”及其實踐[J].中央民族大學,2011
[3]白友濤.盤根草一一城市現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區[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4]陳振華.利益、認同與制度供給居民社區參與的影響因素研究[J].清華大學,2004.
[5]唐梅,劉星彤.少數民族轉制社區居民歸屬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
[6]王思斌.社會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何妍,(1996—),女,漢,甘肅會寧人,學生,本科;
胡旭儒,(1995—)男,漢,甘肅會寧人,學生,本科;
閆偉,(1995—)女,漢,山西陽泉人,學生,本科;
李云鳳,(1995—)女,漢,四川江油人,學生,本科;
胡為一,(1996—)女,漢,江蘇揚州人,學生,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