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進程中,經濟是硬實力,文化是軟實力。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發展成就巨大,世界公認;但文化發展還是一個“短板”,與中國經濟的世界大國地位和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不相匹配。本文認為,當前新形勢下,做強中國文化還需注重八大問題:對文化的認識要到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仍是短板;要多出精品筑造高峰;要重視人才;要有洞察全球的視野;要盡快完善文化服務保障體系;要積極倡導和引導文化消費;要深化改革。
[關鍵詞] 軟實力;中國文化;文化產業
[作者簡介] 馬國倉: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保障國家長久持續發展的軟實力。民族振興,國家發展,文化的力量至關重要。中華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延綿不斷,中華文化居功至偉。當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化發展是關鍵性因素。
在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進程中,經濟是硬實力,文化是軟實力。硬實力的實現可以通過抓住機遇突飛猛進,軟實力的培育則需要文火慢燉久久為功。一句話:實現經濟強國難,實現文化強國更難!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發展成就巨大,世界公認;但文化發展還是一個“短板”,中國經濟的世界大國地位和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不相匹配。當前新形勢下,做強中國文化還需注重以下八大問題。
一 對文化的認識要到位
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好,認識是關鍵。有什么樣的認識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進而形成不同的結果。近年來伴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文化正在逐步升溫,人們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正越來越深化。然而,在文化建設實踐中,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仍然存在文化被高高提起卻輕輕放下,強調得很重、落實得很虛的現象。這與其說是執行力的問題,還不如說是認識的問題。在許多領導者眼里,可能經濟是實的,文化是虛的;經濟是“硬杠杠”,文化是軟指標。而在絕大多數消費者眼里,文化并不是生活必需品,物質是實的,精神是虛的;人不吃不喝不行,但不讀書看報、不看電影照樣能夠生活。所以,文化要實現大發展,認識必須提上去。只有認識上去了,行動才能跟進,產業才會有全新的局面。而認識要真正上去,還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掀起認識和建設文化的雙高潮。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有句名言:“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總之,文化大發展,既需要建設的熱度,更需要認識的高度。
二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仍是短板
著名出版人李朋義先生曾講過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事:上世紀末,他擔任外研社社長期間到貝塔斯曼洽談版權合作事宜,當他的手和貝塔斯曼總裁的手握到一起時,他突然心生震撼,這是一次從產業意義上講根本不對等的握手。當時的外研社雖已碼洋近十億人民幣,是國內名列前茅的出版大社,但貝塔斯曼卻是國際上產值高達幾百億美元的出版大鱷。這一次握手,讓李朋義強烈感受到產業發展的巨大差距。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縱向比成績巨大,可謂翻天覆地;但橫向比,產業依舊弱小,在市場腰桿子不硬。以出版業為例,國內500多家出版單位、近千億元人民幣左右的產值還不及貝塔斯曼一家跨國出版集團。文化產業依然弱小的現實局面,是我國文化強國建設的短板,也是中華文化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不利因素。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其中同樣包括了“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描述;今年李克強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所有這些,無不表明國家推動文化產業“加速度”發展的決心,這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利好消息。國際國內的現狀都在表明,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文化市場環境下,實力決定能力,有實力才有市場魅力。我國文化產業實力還不強,2015年整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5829億元,占GDP的比重僅為3.82%,推動產業大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 要多出精品筑造高峰
盡管我國文化建設發展迅速,文化產品生產數量繁多,但由于文化市場精品佳作或供給不足、或供應不暢,使得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市場供給與讀者多元需求之間的矛盾。生產更多滿足當前人們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文化精品,依然是文化產品生產傳播領域永恒的主題。那么,何為精品?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所謂精品,是指那些“思想深邃、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就是那些“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的作品。我國是經濟大國,也是文化大國,但不是文化強國。大而不強,關鍵原因是文化產品數量龐大,但質量不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中指出的那樣,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占領文化市場,贏得讀者青睞,是需要用作品說話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不管是傳統文化產品,還是數字文化產品,其能否成功吸引讀者,最終都要靠產品講話。
四 要重視人才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文化產業是“電腦”+“人腦”的創意產業,如果把“電腦”看成是硬件條件,那么“人腦”則是軟件條件。現代科技快速發展,電腦已極大普及,也就是說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硬件條件已十分完善和成熟。但影響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軟件條件“人腦”,即人的創造性。人的創造一直以來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最主要特征。產品決定市場,但文化產品體現的是人的創新創造勞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的創新創造在決定著文化市場,進而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如果沒有一支有創新能力的隊伍,那就是一句空話。那些經典劇目、暢銷圖書、電影大片的背后無一不閃現著優秀的創作、生產、傳播等各個環節人才的身影。也正因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中的人的重要作用,所以發展文化產業絕不能忽視文化名家大家的引領作用。像大家熟知的英國作家羅琳與她的超級暢銷圖書《哈利·波特》系列,在風靡全球出版市場的同時,衍生出多種文化產品,產生了全球性的巨大市場影響。再如今年4月去世的著名作家陳忠實,一本《白鹿原》,市場累計銷售達500萬冊,這還不算那些隱形的盜版書。一個知名作家、一部優秀作品,往往帶動圖書、影視、劇目等多個市場,成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應該說,當前文化建設事業急需各類人才,更呼喚名家大家!
五 要有洞察全球的視野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文化生產的全球性日益增強,世界文化競爭隨之加劇,這決定了一國文化,國內強,不算強,你不出去,他要進來。文化市場如同綠茵場,再好的防守也迎不來勝利,反而會有失守的風險。現階段我國文化最為活躍的是城市市場,當城市市場相對飽和無法大力突破之時,未來要想促進和刺激它的發展,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往下走,去豐富農村文化市場,占領農村文化陣地。這方面,按照公共服務的均衡化、均等化要求,已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更重要的一條是往外走,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需要與跨國大鱷同臺競技,這需要我們的文化產品在創作、生產、傳播的各個環節都必須有全球視野,要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世界傳播。只有視野走進全球,產品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只有產品走向世界,才有可能形成文化認同,才能擁有話語權。反之,沒有全球視野,就不可能有走向全球的產品;沒有能走向全球的產品,也就不會有走向世界的企業;沒有走向全球的產品和企業,就不會成為真正的文化強國。
六 要盡快完善文化服務保障體系
文化的發展是需要投入的。當前,我們發現,作為城市綠洲的報刊亭,正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消失;作為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很多正陷入經營困境,關門倒閉情況時有發生;作為文化陣地的圖書館、農家書屋的圖書更新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投入太少,文化設施歷史欠賬太多,文化建設的基礎十分薄弱,發展的包袱很重等等,這些都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制約因素。盡管如此,但是我們在感慨的同時,也要欣喜地看到,政府正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力度,像財政對文化投入在持續增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正在推進完善。全國24小時書店越來越多;武漢正在打造15分鐘“閱讀圈兒”;陜西發放110多萬張文化惠民卡;浙江已設立9家文化產業專業銀行等等。但從全國范圍看,這樣的變化還不夠多,也有點慢。當然,要完善文化服務絕不僅僅是政府的事,還需要社會、企業各自理清自己在文化建設中擔負的責任,該政府管的要堅決管起來,如資金投入、政策保障、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等;該市場做的要回歸市場,如活動組織、平臺搭建、市場自律等等;該企業擔當的要落到實處,如精品供給、市場培育、服務受眾等等。總之,要通過各種力量共同發力,把完善文化服務真正落到實處,才能進一步更好地推動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七 要積極倡導和引導文化消費
需求不等于消費,有效的文化消費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根據消費的恩格爾定律,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那么用于包括文化消費在內的其他消費比例就會增加。國際上有關研究也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時候,文化消費比例會持續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井噴。”
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culture.people.com.cn/GB/9123728.html.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大陸人均GDP就已超過了4500美元,2014年更是達到7595美元,但收入的大幅增長并沒有帶來我國“文化消費的倍增”,文化市場消費依然低迷。僅就閱讀消費的數量而言,有關的統計表明:2015年,我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760.1元,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8%,其中,城鎮居民為1216.1元,占比為5.7%;農村居民為239元,占比為2.6%。如果以閱讀消費為例,我國平均每人每年購書不足5本,閱讀水平較高的北京也僅僅接近10本,而以色列是64本、俄羅斯是55本、美國是50本。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看到,有人吃飯、買衣服可以一擲幾百元甚至幾千元,但卻舍不得花幾十元買一本書。重物質、輕文化的消費觀念和結構嚴重影響著文化市場消費水平的提升,因此,培養人們的文化消費能力刻不容緩。當前是一個商業極度繁盛的消費時代,有市場、有產品,沒有消費不行。物質產品問題是過度消費,比如2015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電商平臺——“天貓”一天的消費額就達912億元。但文化市場正好相反,產品極大豐富,消費仍嫌不足。電影市場雖然崛起強勁,但一個13億人口的大市場,2015年的電影票房收入也僅僅440.7億(這還包括了已經被查證了的摻假的票房收入)。文化市場,有倡導,才會有消費。以圖書市場莫言作品為例,同樣的書,獲獎前,銷不動;獲獎后,銷斷檔。莫言獲諾貝爾獎,就是對莫言作品銷售的一次最直接的導購。領導同志薦書也是如此,一個省,某本書一旦被省委書記推薦了,省里的干部都找著去買、爭著去讀……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現階段,文化消費還需要大力倡導和引導!
八 要深化改革
產業要發展,改革是關鍵;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發展。文化體制改革讓我國文化產業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發展,未來要進一步發展,還得繼續靠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只是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剩下來的改革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但改革作為解決這些問題、促進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總開關,“骨頭”再硬也要啃,只有啃下“硬骨頭”,才能激發發展的新活力,也才會贏得產業發展的新局面。隨著“十三五”期間文化體制改革越來越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地域壁壘和專業邊界將會被逐漸打破,并購重組將成為趨勢,轉型融合將會變成潮流,我國文化產業領域必將涌現出一批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龍頭文化企業,并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文化產業發展將會呈現與科技、創意、金融、旅游等深度融合的全新的板塊和發展模式。總之,要想實現文化強國夢,必須依靠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最后,從國家文化安全角度來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產業強,我國文化安全系數就高;文化產業弱,文化就缺乏安全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保障國家文化安全,進而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貢獻,這或許正是我們逐夢文化強國的初心所在!
(編輯:鄧紅)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