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良 董鈺涵
主編題語:
《文化軟實力》創刊,一是為了架設文化軟實力研究的交流平臺;二是為了打造文化軟實力研究的名人名作名刊。但是,平臺也好,名刊也好,假如沒有青年才俊的參與,恐怕就難以為繼。為了使文化軟實力研究人才輩出,為了使名人名作后繼有人,為了使文化軟實力研究的名刊越辦越好,本刊從本期開始,開設“青年論壇”專欄,擇優選登部分青年作者的文章。這些文章雖然思想深度、學術價值和文筆品位稍欠老辣成熟,但總在某一點上有價值有新意,堪稱文化軟實力學界生力軍的優秀成果,希望學術前輩不吝賜教,希望青年作者虛心學思,再接再厲。
[提要]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積極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這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供了深刻的借鑒意義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 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作者簡介] 孫忠良: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董鈺涵: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面臨著諸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形勢風云變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又采取敵視、禁運、封鎖的政策,這給剛剛取得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很多難題。在這種復雜艱困的形勢之下,毛澤東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積極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其間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也經歷了慘痛的教訓。建國以后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探索,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供了深刻的借鑒意義和指導意義。
一 建國以后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探索
新中國建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定借鑒蘇聯的經驗與模式。我們黨所宣傳的馬克思主義基本上是從蘇聯引進的。這些從蘇聯引進的理論有真實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也有片面、曲解甚至錯誤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從而極大地影響到了我們黨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態度。毛澤東一貫反對教條主義,堅持主張“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5.新中國選擇借鑒蘇聯的經驗和模式之后,毛澤東仍然堅持這一原則,特別是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蘇聯國內和黨內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毛澤東看到了蘇聯模式中有并不適合中國情況的問題,對蘇聯模式進行了徹底地反思。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果斷地提出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重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榮傳統。毛澤東指出,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都對我們的事業不利,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的表現形式,各國應有所不同。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他說:正如每個人的面目不同,每棵樹長得不一樣,各國也有不同的情況。要講個性,沒有民族特點的道路走不通。各國黨的任務是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實際結合,制定本國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革命時期如此,建設時期同樣如此。
鑒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和蘇聯的經驗教訓,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主持起草了《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指出:“我認為最重要的教訓是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吳冷西.憶毛主席[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9.同年,毛澤東在黨的八大的開幕詞中再次強調:“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密切地聯系起來,這是我們黨的一貫的思想原則。”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在毛澤東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出發,兩者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能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否定另一個方面。如果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即否定了社會主義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那就意味著把“老祖宗”給丟了,中國搞的就不是社會主義了;如果不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那社會主義建設也不可能搞好,因為社會主義在各國的具體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絕對不會是千篇一律的格式。
建國以后,毛澤東提出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的思想,為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這一時期,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集中體現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及黨的“八大”文獻中等。遺憾的是由于認識不足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約,毛澤東后來沒有繼續堅持這些有益的探索,隨后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又出現了偏差,甚至還發生了反右擴大化、“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嚴重的錯誤和挫折。對于這一段歷史進行總結,我們會發現在這一時期我們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而發生的錯誤,卻是明顯地脫離了這一相結合的結果,“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
二 建國以后毛澤東對于馬克思
主義時代化的探索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一直密切關注時代風云變幻,并與時俱進地形成新的結論,補充新的內容,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毛澤東曾說:“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二戰結束以后,歐洲、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抓住有利時機,迅速從戰爭的廢墟中重新崛起,時代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得現代化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重大課題。
早在建國以前,毛澤東就首先提出把中國建成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建國以后,根據時代形勢的發展變化,毛澤東又提出了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總任務及分兩步走的戰略步驟。1964年,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周恩來經濟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563.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特別強調:“遵循毛主席的指示,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曾經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部,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名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同①652.雖然,這些方針政策由于“文革”動亂并沒有成功實施,但卻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并為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多個領域還提出了其他一些有重要意義的創新性思想。比如,在過渡時期,毛澤東提出要將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并舉,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提出“和平贖買”的方針,并成功付諸實踐。在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的談話中,毛澤東提出,我國的自由市場,因為社會有需要,就發展起來。要使它成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開私營工廠,可以開投資公司,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他把這稱作“新經濟政策”。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又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的科學論斷。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劃分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對于兩類矛盾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政治生活的主題;在外交方面,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的同時,也使之“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302.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又相繼提出了“中間地帶”理論、“三個世界”理論等,極大地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些觀點都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光輝。
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然而,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卻仍堅持戰爭與革命的思維,并未從根本上扭轉“左”的錯誤,實現時代主題的轉換,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進程受到了極大地阻礙,進而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三 建國以后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的探索
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書齋里的學問,不是書本上的教條,而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只有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在實踐中發揮重大的作用。但是,作為一種外來的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要使中國人民廣泛地接受并在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就必須要尋求一種被中國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就必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深入淺出地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奧妙,使馬克思主義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34.,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人民群眾掌握的過程”
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149.。
建國以后,毛澤東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并在多個層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不僅從理論層面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也在具體的行動中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采用民族的語言、民族的形式,以通俗的內容、形象的表述對馬克思主義開展廣泛的普及宣傳。
一方面,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深入群眾,在全國范圍內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努力使其成為廣大黨員普遍信仰、人民大眾普遍認同的強大思想武器。毛澤東指出:“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323.馬克思主義必須依靠廣大群眾,動員千百萬人民來參與。這就要求我們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將理論交給群眾,讓群眾掌握理論,使之成為他們手中的思想武器。毛澤東還指出:“為了做好我們的工作,各級黨委應該大大提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同上.
另一方面,毛澤東繼續堅持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毛澤東曾用“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主流和支流”論述有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曾用“打掃完屋子再請客”論述新中國初期的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曾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論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不但形象生動,而且易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認同。
但是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庸俗化的錯誤傾向。特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被庸俗化為空洞的教條,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相脫節,嚴重損害了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帶領著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行了長達二十多年的歷史探索,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錯誤的教訓,都為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為繼續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