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志偉 陳典發
摘要:文章研究了商業信用供給的競爭性動機和經營性動機對企業自身盈利能力的影響,以及商業信用供給動機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商業信用供給通過增加客戶粘性、傳遞產品質量信息、減少產品需求波動、增加競爭性等途徑增強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為了增強企業商業信用供給的動機,提出了加快金融市場化改革,增加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打破行業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以及完善經濟制度,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信用供給;動機;機制;盈利能力
一、 引言
商業信用是指在商品的交易過程中,商品的賣方允許買房延期支付貨款的一種交易方式。商業信用是企業外部融資的重要來源,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新興市場國家商業信用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如,美國在20世紀末商業信用總額就已經超過了銀行信貸的總額,占到了企業資產總額的17.8%,法國和意大利商業信用則達到了企業資產總額的25%以上(Rajan & Zingales,1998),英國商業信用占到了短期債務總額的55%(Atanasova & Wilson,2003),OECD國家的商業信用也占到了短期負債的50%以上,總負債的30%(Boissay & Gropp,2007)。 在新興市場國家中,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銀行信貸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以商業信用為主的非正規金融是企業短期融資的主要途徑(Love et al.,2005)。在我國,由于銀行存在著規模歧視和所有權歧視,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難以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商業信用的使用規模隨之越來越大,應付賬款占到了總資產比重的13%,應收賬款占到了銷售額的20.7%,這一比例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近(徐曉萍、李猛,2009)。
在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企業為什么還繼續提供商業信用呢?而且有些企業自身就面臨著資金約束。這涉及到企業商業信用供給的動機問題,這些商業信用供給動機理論可以大致概括為競爭性動機、經營性動機以及融資性動機。其中,競爭性動機理論(Klapper,2008;Li et al.,2014;王喜,2011)認為,企業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是將商業信用作為企業競爭的一種手段,尤其是當市場上銷售同類產品的企業較多時,客戶很容易找到相似產品的替代品,使原本相對穩定的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關系由于競爭的加劇而變得不穩定。供應商為了繼續維持與客戶之間的穩定關系避免客戶流失,通過提供商業信用來鎖定用戶,即使供應商本身也可能面臨融資約束。經營性動機理論(Emery,1987;Sola et al.,2014;徐曉萍和李猛,2009)則認為許多產品的需求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和季節性,導致產品的需求會隨之增加或者減少,這會對企業定價和生產計劃產生不利影響。企業通過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則可以減緩需求波動對企業的沖擊,如當面臨季節性需求旺盛時,企業可以提高商業信用信貸條款,當需求減少時,可通過降低商業信用信貸條款和標準來增加產品需求。融資性動機理論認為由于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和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對企業的信貸存在著“信貸配給”(Stiglitz & Weiss,1981),那些規模較大、現金流充裕的企業更傾向于提供商業信用。原因在于規模較大的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一是這些企業實力比較雄厚、抵御風險的能力更強,其有足夠的能力償還銀行貸款。另外,規模較大的企業一般成立時間較長,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往來較多,這樣銀行能充分掌握企業的日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減少了企業的違約風險。在商業信用融資性動機中,企業主要發揮了信貸配給的中介作用,通過商業信用供給的形式提供給與自己有業務往來、面臨融資約束的客戶。融資性動機與經濟環境關系很大。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企業商業信用融資性動機更加強烈,(Kestens et al.,2012)。同時,融資性動機還與貨幣政策關系密切(張良,2011),通過中國上市企業數據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在貨幣緊縮時期,商業信用的融資性動機會增加。
商業信用的競爭性動機以及經營性動機解釋了企業為什么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值得思考的是,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那么企業基于商業信用動機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能否促進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呢?遺憾的是以往的學者較多的研究諸如商業信用供給對企業存貨的影響(Messmacher,2001),商業信用供給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Fisman & Love,2003),商業信用供給對企業固定資產規模的影響(張杰和劉元春等,2013)以及商業信用供給對企業發展的影響(Li & Lu,2010)。而商業信用供給動機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則鮮有學者研究,盡管Sola等(2014)以西班牙制造業的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了商業信用供給動機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但Sola等(2014)的研究仍存在諸多局限,因為Sola等(2014)的研究以西班牙企業為研究對象,而西班牙有著發達的市場經濟、完善的金融市場使得企業融資渠道更加廣泛,這與我國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得出的結論不一定適用于中國。
二、 商業信用供給動機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機制分析
企業商業信用供給動機競爭性動機和經營性動機,那么,他們是否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其作用機制又是什么呢?商業信用信用供給動機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呢?我們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
1. 商業信用競爭性動機與企業盈利能力。商業信用競爭性動機認為企業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是將商業信用給作為一種競爭手段(Fishman & Raruri,2004;Van Horen,2005),當市場上銷售同類產品的企業較多時,客戶很容易找到相似產品的替代品,于是原本相對穩定的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關系由于競爭的加劇而變得不穩定。供應商為了繼續維持與客戶之間的穩定關系避免客戶流失,通過增加商業信用供給和延長商業信用的時間來達到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目的。企業所處的行業競爭程度越激烈,企業的市場份額越低,越有可能基于市場競爭的目的提供商業信用。不管是在發達國家(Paul et al.,2007;Fabbri & Klapper,2011),新興市場國家(Hyndman et al.,2010))亦或是中國(王喜,2011;袁衛秋,2015),商業信用作為競爭的手段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當企業處于競爭激烈的市場時,企業通過提供商業信用可以保持和加強同客戶之間的聯系,在維持現有客戶的基礎上,不斷地增加新客戶,擴大產品市場份額(Paul et al,2007)。因為,當企業面臨較多的競爭對手時,客戶很容易在市場上找到一種產品的替代品,提供商業信用更是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余明桂、潘紅波,2010);另外,企業提供商業信用還具有傳遞商品質量信息的作用。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客戶很難獲取關于產品質量的有效信息,從而會導致逆向選擇,造成產品需求量的下降。在激烈競爭市場上,企業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會傳遞給客戶有關產品質量好的信息,因為只有企業對自己的產品質量有信息才會允許延期付款。因此,商業信用供給就起到了產品質量信號傳遞的作用,增加了產品銷售量,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在我國,基于商業信用競爭性動機提供商業信用對民營企業盈利能力的顯著性要高于國有企業,這是因為:第一,民營企業相比于國有企業一般很難獲得政府采購合同和政策優惠補貼,而且很多領域都存在進入障礙和政府管制。民營企業要想擴大產品的銷售,通過商業信用供給是一條有效途徑(袁衛秋,2015)。第二,民營企業通常成立時間較短、企業的信譽和產品的質量很難被認可(余明桂、潘紅波,2010),在這種請款下,企業通過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可以積累企業的信譽,傳遞產品質量保證的信息。潛在的增加了客戶,提高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2. 商業信用經營性動機與企業盈利能力。經營性動機認為企業可以通過提供商業信用和延長商業信用的還款時間來解決由不確定性和季節性變化所導致的產品需求量的波動(Emery,1987)。許多商品的需求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和季節性。如有些季節產品的需求會增加而有些季節則會減少,這種需求的波動會對企業定價和生產計劃產生不利影響。如果通過改變價格來達到減少需求波動和產品出清的目的會導致企業經營成本的增加,同時也不利于維護與客戶的長遠關系。而改變企業的產量也不現實,因為規模一般是固定的,增加產品的產量短時間內難以完成,減少產量則會使機器設備閑置造成資源的浪費(Alchian,1969)。企業通過提供和延長商業信用則可以解決產品需求的波動,具體是當面臨季節性需求旺盛時,通過提高商業信用信貸條款或信貸標準來減少產品需求,弱化需求波動的沖擊;當需求降低時,企業可通過降低商業信用信貸條款和標準來增加需求量。因此,那些產品需求波動性較大的企業更傾向于增加商業信用供給,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那么,商業信用競爭性動機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中是否存具有顯著差異呢?至少有以下兩點理由可以說明國有企業競爭性動機對企業盈利能力的促進作用要高于民營企業:一是國有企業一般處于某一行業的壟斷地位,對客戶的控制能力比較強,而且對客戶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信息甄別能力要高于民營企業,從而能夠充分的辨別是否對某個企業提供商業信用,有效的規避違約風險。二是當客戶違約時,國有企業也會憑借其強大的銷售網絡將索回的產品進行出售,從而減少企業的損失。
3. 商業信用融資性動機與企業盈利能力。在商業信用融資性動機中,企業主要發揮了信貸配給的中介作用,那些規模較大、現金流較多的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然后通過商業信用供給的形式提供給與自己有業務往來、面臨融資約束的客戶。與銀行信用相比,商業信用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它可以有效的克服信息不對稱性(Petersen & Rajan,1997;徐曉萍、李猛,2009)和實現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石曉軍、張順明,2010)等。企業基于融資性動機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可以強化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系,增加客戶對供應商的訂單數量,同時商業信用供給也有助于降低供應商的經營成本,由于每個企業的稅率存在差異,有著較高稅率的企業可以通過增加商業信用供給,減少企業的納稅額,從而節約企業成本(Brick & Fung,1984)。進一步,在供貨商在與客戶的訂貨、交貨和支付等業務往來中,產生了大量的關于客戶有價值的信息,供貨商通過這些信息就可以判斷客戶的經營和財務情況,以此來甄別是否對其客戶繼續提供商業信用,從而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違約風險。當一旦遇到客戶違約時,大企業同樣具有更強的財產挽回優勢,避免企業發生損失。
從融資性動機的角度,國有企業提供商業信用的盈利能力要高于民營企業,原因在于國有企業一般規模較大,其對客戶的控制能力越強,越能及時、高效獲取客戶信息,一旦客戶有發生違約的可能,國有企業也能及時發現,避免企業發生損失。
三、 增加企業商業信用供給動機的政策建議
企業增加商業信用供給可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然而有些因素導致企業不愿意提供或者沒有能力提供商業信用,這些因素包括宏觀環境因素、市場因素以及企業自身的因素。那么,通過何種方式或者政策才能有效增加企業商業信用供給的動機呢。
1. 加快金融市場化改革,增加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銀行貸款和商業信用供給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企業得到的銀行貸款增加,那么企業的商業信用供給就會相應的增加。我國的國有銀行一直存在著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那些規模小的企業以及那些民營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即使有些企業原意出更高的利息也難以獲得貸款,這就導致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的資金約束。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鼓勵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但是銀行處于風險和利潤的考慮,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制約了企業提供商業信用的能力和動機。因此,要想增加企業的貸款,擴大企業的商業信用供給的能力,就要進行金融市場化改革。如降低金融機構成立的條件、允許民營機構參與進來,適度增加銀行業的競爭;放開存貸款利率,讓利率發揮貨幣價格的功能,調節資金余缺,真正反應市場的供需狀況。
2. 打破行業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機制。競爭性動機認為,企業會通過擴大商業信用供給來增加市場份額、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企業的商業信用供給就會增加。在我國,商業信用的供給大多數來源于中小企,而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則提供了較少了商業信用,使用了較多的商業信用。眾所周知,有些行業實行國家壟斷經營,民營企業很難進入,這就導致這些行業和企業缺乏充分的競爭。另外,國有企業能夠得到更多的國家補助和政府訂單,導致這些企業缺乏競爭的動力,從而使得這些企業不會因為競爭的原因而增加商業信用的供給。因此,逐漸打破行業壟斷,增加市場的競爭是擴大商業信用供給的有效途徑。
3. 完善經濟制度,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研究法經濟學的學者們認為完善的經濟制度包括產權制度和契約制度。產權制度是調劑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包括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及政府對私人財產的侵占。在我國,政企不分、預算軟約束,政府干預企業經營的現象屢見不鮮。地方政府為了提高政績要求銀行貸款給國有企業,而因為有地方政府做背書,銀行也原意對國有企業進行貸款。而民營企業則很難得到銀行貸款,企業的商業信用供給動機減弱。契約制度主要是協調企業與企業、人與人以及企業與人之間的關系。完善的契約制度可以保證合約的有效實施,降低交易雙方的交易費用。只有完善的契約制度、對債券所有人強有力的保護,才能保證商業信用供給企業的財產免收損失,擴大商業信用供給。
四、 結論
商業信用是指在商品的交易過程中,商品的賣方允許買房延期支付貨款的一種交易方式。本文研究了商業信用供給的融資性動機、競爭性動機和經營性動機對企業自身盈利能力的影響,以及商業信用供給動機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企業商業信用供給通過增加客戶粘性、產品信息質量傳遞、減少產品需求波動、增加競爭性以及較少稅收等途徑增強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增加企業商業信用供給的政策建議,如加快金融市場化改革,增加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打破行業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以及完善經濟制度,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等。本文的研究從邏輯上分析了商業信用供給動機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作用,并未給予實證上的證明,這也為本文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徐曉萍,李猛.商業信用的提供:來自上海市中小企業的證據[J].金融研究,2009,(6):161-174.
[2] 王喜.市場競爭、銀行信貸與上市公司商業信用[J].財貿研究2011,(3):103-110.
[3]石曉軍和張順明.商業信用、融資約束及效率影響[J].經濟研究,2010,(1):102-114.
[4] 金融市場發展、產權性質與商業信用供給——基于競爭性動機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6,(6):74-79.
[5] 張良.貨幣政策視角下的商業信用動機與企業價值——來自中國1991-2011年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東南學術,2013,(4):139-149.
[6] Kestens K,Van Cauwenberge P,Bauwhede H V.Trade credit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during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J].Accounting & Finance,2012,52(4):1125-1151.
[7] 余明桂,潘紅波.金融發展、商業信用與產品市場競爭[J].管理世界,2010,(8):117-129.
[8] 袁衛秋.金融市場發展、產權性質與商業信用供給——基于競爭性動機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5,(6):74-7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項目號:10YJC910006)。
作者簡介:陳典發(1953-),男,漢族,貴州省畢節市人,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企業融資、信用風險;裴志偉(1985-),男,漢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企業商業信用。
收稿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