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半導體行業為例,分析韓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進程和經驗。韓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經勞動密集型的封裝測試,資本密集型的芯片制造,以及知識密集型的芯片研發三個階段。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政府的支持與推動,以及財團的成長和轉型,都是促成這一系列轉變的重要因素。在本國人力資本增長的基礎上,大企業采取全球雇傭人力資本的策略,即在全球范圍內雇傭優秀的科研人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適當條件下,這種策略能夠幫助后發企業較快縮短與世界領先企業的科研差距,實現在研發上的趕超并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關鍵詞:產業升級;人力資本;全球雇傭;韓國經驗
一、 引言
韓國是二戰后少數幾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成功步入高收入國家的經濟體。從產業升級的角度來看,韓國經濟成功的由勞動密集型,過渡到資本密集型,再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方向發展。然而事實上,二戰后,發展中經濟體成功實現產業升級的經濟體十分稀少。雖然有不少經濟體曾經經歷過繁榮,但是這些繁榮沒有能夠持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產業升級的失敗。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4 400美元(2000年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國家。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了勞動力價格大幅上升,原有增長模式需要改變的情況(盧鋒,2012)。因此,研究、吸取韓國產業升級的經驗,對于包括中國下一步如何進行產業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該不無裨益。
促成韓國產業升級成功的積極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條是對人力資本投入的高度重視,乃至在全球范圍內雇傭人力資本。我們把企業突破國籍限制在全球范圍內雇傭優秀人才的企業行為稱為人力資本的全球雇傭,而人力資本的全球雇傭可能是值得后發企業借鑒的重要經驗。
學術界對于韓國產業升級的分析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 國家層面,很多文獻強調韓國政府的作用(Lall(1992);Green(1992);World Bank(1993);Mathews(2001);Viotti(2002)),主要關注政府通過產業政策與財團之間的互動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 產業層面,Park和Lee(2006),Lee(2013)強調產業的技術周期因素對于后發國家產業升級的作用。他們認為,技術周期短的行業因為產品更新速度快而使得后發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機會大大增加。
3. 企業層面,很多研究關注作為后發企業如何獲取先進技術并提高技術能力(Hobday,1995;Kim,1980;Kim,1997;Kim,2001;Mathews & Cho,1999;Hobday et al.,2004)。Hobday等(2004)強調財團選擇趕超的混合策略可能比較好。Mathews和Cho(1999)和Kim(1980)則認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企業技術進步的路徑不一樣,并各自提出相應的后發企業技術進步的模式。
本文以韓國半導體產業升級為例分析人力資本全球雇傭在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二、 韓國半導體行業的產業升級
半導體行業是韓國產業升級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韓國半導體行業起源于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序,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韓國逐步進入產業鏈的高端,并且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的DRAM和閃存研發和生產方面取得了領先地位(表1)。
根據韓國半導體企業所處在產業鏈位置的不同,我們將韓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1)裝配生產階段;(2)技術轉移階段;(3)技術創造階段。
1. 裝配生產階段。韓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同時勞動力相對便宜,這吸引了美國和日本很多半導體企業選擇韓國投資設廠。截止1974年韓國已經有9家美國公司擁有所有權的公司(馬修斯和趙東成(2009))。
2. 技術轉移階段。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韓國著手本國生產半導體產品而不是從事單純的裝配加工,而這一階段的技術主要依靠美國和日本企業的技術轉讓。
政府在這一階段也有所作為。1973年韓國工商部公布了電子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六年計劃。1974年韓國半導體公司成立,它專門從事半導體生產,這標志韓國半導體制造工業發展的來臨。盡管如此,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韓國半導體工業所需的技術基本上從美國和日本企業獲得。在這一階段,韓國在半導體行業的優勢還在于模仿能力和生產能力。不過,通過技術轉移從事半導體生產,韓國積累了一批從事半導體行業的熟練工人和工程師,為下一階段從事技術研發奠定了基礎。
3. 技術創造。到了20世紀80年代,韓國半導體企業的快速發展對日本半導體企業已經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日本半導體企業不再愿意轉讓技術給韓國企業。同時,隨著韓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傳統的簡單加工、附加值低的產品不再具有競爭優勢,這些促使韓國半導體企業也開始重視研發。
政府的支持以及全球雇傭優秀科研人員,使得韓國的研發水平與世界領先水平逐步縮小。表2反映了韓國在半導體DRAM芯片上與世界領先水平的技術差距,可以看到韓國企業于1995年取得了256M容量的DRAM的世界領先水平。
三、 人力資本全球雇傭與產業升級
韓國在半導體行業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這是韓國產業升級的重要標志。半導體行業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和很多其他行業一樣,韓國政府在促進半導體行業的升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1)建立研究機構,比如KAIST(韓國高等科技研究院)和KIET(韓國電子科技研究院),以支持半導體技術的研發;(2)提供優惠貸款,支持半導體行業的研發投資。與此同時,韓國企業自身通過人力資本全球雇傭也是迅速縮小和世界領先企業的科研差距的重要因素。
1. 人力資本全球雇傭的概況。隨著韓國企業在半導體行業的崛起,美國和日本公司都不愿意和韓國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同時,半導體行業產品周期太短,產品更新速度快。因此,如何有效快速的研發新的產品是韓國半導體企業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不管是率先宣布進入半導體行業的三星還是大宇,現代公司,在技術升級的過程中都開始雇傭美籍韓裔科學家。即所謂的人力資本的全球雇傭。
具體來說,韓國大企業人力資本全球雇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雇傭美籍韓裔科研人員;(2)雇傭全球范圍的科研人員。以三星電子為例,他的人力資本全球雇傭也經歷了上述兩個階段。在剛進入半導體研發領域的時候,三星公司只雇傭了少數美籍韓裔科學家組建研發團隊從事研發工作。如,三星電子在1983年雇傭了5個頂尖的美籍韓裔電子行業工程師從事64KDRAM的研發。隨著三星在半導體DRAM領域取得了一定市場地位(表4),三星的全球雇傭的規模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三星電子逐步在全球范圍內設立研發中心并雇傭當地的工程師。三星電子的研發人員一直保持增加的趨勢。到2011年,三星電子的雇員中接近25%的是研發人員,并且在全球設立了20個研發中心(三星電子2011年年報)。表4反映了三星電子全球研發中心的分布情況及其在各個地區所雇傭的員工數目。從表5可以看出,2008年以來,三星全球雇傭的員工超過總員工數的40%,并且在2011年達到了54%,首次超過本土員工數。
除了三星電子以外,人力資本全球雇傭這一策略也被韓國其他大企業所采用。2010年以來,現代汽車和LG電子的外籍員工數都超過了總員工數的25%,其中LG電子的雇傭規模超過了65%。
可見,人力資本全球雇傭成為韓國半導體企業在研發方面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是圍繞著人力資本全球雇傭存在一個理論問題是之前學術界所沒有回答——人力資本全球雇傭的條件。我們知道,韓國企業普遍采取人力資本全球雇傭也只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而且主要是在研發領域。這告訴我們,人力資本全球雇傭的成功是需要條件的。接下來我們用經濟模型分析這些條件。
2. 人力資本全球雇傭的條件。企業采取人力資本全球雇傭從事研發實際上做出了兩個重要選擇:(1)企業選擇從事研發;(2)研發企業選擇全球雇傭人力資本。第一個選擇意味著從企業自身來看,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原先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生產模式已經不存在優勢了。因此,要繼續保持競爭優勢,有能力承擔研發成本的企業必須從事研發。研發成本不僅包括支付給科研人員競爭性的薪水,還有研發所配套的儀器設備的固定投資。1980年代中期左右的韓國是符合這個前提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韓國實際勞動力工資上漲很快,傳統的簡單加工、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逐步喪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下降迫使韓國財團投資產品的研發。同時,這一時期進入半導體行業的財團,比如三星,現代,大宇和LG,和韓國經濟一道已經獲得了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此時已經是韓國的大企業,他們具備研發所需的資金實力。
第二個選擇意味著研發企業認為選擇全球雇傭人力資本能夠使得企業的研發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甚至較短時間內趕上領先企業。而人力資本全球雇傭提高后發企業的研發效率與很多因素有關。就韓國經驗來看,在人力資本全球雇傭的第一階段,韓國企業將美籍韓裔科研人員招聘至研發團隊,并且通常由他們擔任團隊骨干,進而培訓韓國本土工程師。研發團隊由少數美籍工程師和多數韓國本土工程師組成。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研發成本??梢姶藭r相對便宜的韓國本土工程師仍是構成韓國企業的研發團隊的主體。因此和美國企業相比,韓國研發企業的競爭優勢仍然在于成本。為了能夠趕上領先企業,除了有成本優勢,還要求自身的研發速度不能和領先企業有太大差距。而這又與取決于美籍工程師和本土工程師之間互動的效果。如果美籍工程師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提高本土工程師的研發水平以至于韓國半導體企業的研發效率與美國企業相比相差不大。那么韓國企業趕超領先的美國企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但是這種互動的效果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文化背景的差異,人力資本水平的差異等。不過,由于在人力資本全球雇傭的初期是韓裔科研人員,文化背景的差異相對較少。
另外技術轉移與模仿階段也為韓國進一步產業升級培養了大量的熟練勞動力,韓國企業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技術能力。這些都有助于縮小本土科研人員和外籍科研人員的差異進而提高他們之間的合作效率。
四、 總結性評論
韓國被視為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其中產業升級的作用至關重要,也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作為一個小國經濟體,韓國從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轉變成大量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知識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大國,并且在全球范圍內,其電子行業,汽車行業,半導體行業,造船行業,鋼鐵行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這些成就是亞洲四小龍中其他經濟體所也不能比擬。
韓國產業升級成功的經驗是否值得借鑒是每一個面臨產業升級的挑戰的發展中國家需要考慮的問題。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也成功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因此產業升級是中國經濟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兩個經濟體的發展具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們認為,人力資本全球雇傭可能是一條值得中等收入國家的企業學習的經驗。就產業升級本身而言,由于廉價的勞動力時代正在走遠,過去依靠成熟的技術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國際市場取得成功的經驗不再有用。企業必須自己投入研發活動中來,不要滿足于國內的人力資本,可以嘗試人力資本的全球雇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程師和經理人。
參考文獻:
[1] (澳大利亞)約翰·馬修斯,(韓)趙東成,著.劉立,等譯.技術撬動戰略——21世紀產業升級之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韓)李慶植,著.金香蘭,譯.三星內幕[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
[3] (美)查默斯·約翰遜,著.曹海軍,金毅,許鴻艷,唐吉洪,譯.通產省與日本奇跡:產業政策的成長(1925-1975)[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4] 陳中佛.從半導體技術進步看半導體設備發展方向[J].電子工業設備,1994,23(3):38-44.
[5] 董向榮.韓國起飛的外部動力:美國對韓國發展的影響(1945-196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6] 韓鑫濤.韓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教訓與啟示[J].中國金融,2011,(15):18-19.
作者簡介:劉瀲(1982-),男,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經濟增長。
收稿日期: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