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后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對外交流的擴大、旅游產業基礎硬件設施的完善程度。無論短期還是長期趨勢下,這些因素對旅游產業均產生重大影響。建立有效的刺激旅游發展的相關政策、設立完善的災后重建機制十分關鍵。文章通過對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分別對旅游市場的長期與短期趨勢進行實證檢驗,并找尋其內在關聯。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發展旅游市場合理路徑選擇的啟示。
關鍵詞:旅游產業;協整;向量誤差修正模型;預警機制;拉動內需
一、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作為新興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的中國,經過了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業已形成大批世界知名的旅游產品與旅游品牌,積累了2 574億元的旅游產業固定資產,具備了實現可持續高速發展的基礎和能力。然而,旅游經濟增長的步伐并不穩健,旅游產業受外界干擾影響較大。自然災害、地區安全甚至負面經濟事件的突發,都會干擾到我國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面對全球金融危機造成我國實體經濟出現一定程度衰退的事實,我國通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來保證就業與促進增長,拉動國內需求并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在現代服務業中,旅游服務產業發展不僅拉動經濟增長,更成為增加就業渠道、加大內需消費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大旅游產業發展力度,建立起良好的激勵機制和正確的發展路徑,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用實證檢驗解答了以下幾個問題:(1)哪些因素對我國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2)短期內這些指標對于旅游市場會產生何種沖擊效應?可否量化這些指標?(3)設計相應的虛擬變量能否量化影響旅游產業發展的偶發因素(政治因素、災害因素)以及刺激旅游消費的國家宏觀政策因素?在此基礎上,文章還從宏、微觀層面上提出應對金融危機和突發災害,實現旅游產業發展的設想。
二、 文獻綜述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開始對旅游產業的經濟影響力進行相關研究。傳統觀點認為,發展旅游產業能夠促進經濟長期發展(Mathieson & Wall,1982)。Gunduz和Hatemi-J(2005)利用1963年~2002年土耳其的年度數據,并利用Bootstrap因果方法驗證了旅游業能推動經濟增長的假設。中國學者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結果也對發展旅游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達成共識。其中,張小利(2007)的研究通過計算并比較旅游業對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發現中國東西部的旅游產業對兩地區經濟均具有拉動效應。何勛,全華(2013)從省際數據分析中證實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的確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
Archer與Fletcher(1996)利用乘數效應研究了旅游是如何影響當地經濟各個部門,各個經濟部門又如何影響到旅游產業的發展。研究人員在對旅游業與東道國的FDI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時利用實證手段證實了FDI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Kundu & Contractor,1999;王凱、易靜,2013)。Banham等人(2009)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他們的夏威夷旅游模型(HTM)分別采用美國和日本旅游入境人數,兩國的人均收入數據和兩國的消費價格指數以及夏威夷當地旅館日均價作為因變量,采用自然對數形式來進行回歸檢測,驗證這些自變量對夏威夷旅游產業的貢獻度。同樣的研究包括Lim(1997)以及高楠等(2013)均利用聯立方程驗證了FDI與東道國旅游業存在因果關系。
對于中國旅游業影響因素貢獻度的研究包括:萬廣華與湯樹梅(2006)利用時間序列分析手段得出東道國的FDI量與東道國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高度協整,并且存在Granger雙向因果關系。Atherinos(2004)利用中國1999年到2000年的旅游數據分析了來華旅游人數與中國旅游經濟發展的關系,論文中首次利用虛擬變量分析了來華旅游的海外游客與沿海地區發達程度和機場設施的完備程度有著密切關系。生延超(2012)做了相同的理論研究,研究認為旅游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旅游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其論文構建構建多部門經濟模型,并利用1992年~2008年數據測度出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值。但是經濟對旅游產業本身的影響的因子分析研究相對比較少。眾多研究關注旅游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形成產業集聚對旅游業提升的作用研究(李鋒等,2013)。
現有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對常規變量進行分析比較,但實際上偶發因素(恐怖主義襲擊、地震等天災;地區恐怖主義事件的影響)外部沖擊出現會對當地旅游經濟產生長期影響這一事實卻未在上述文獻中體現。眾所周之,5.12汶川特大地震對于西藏與四川當地的旅游市場沖擊巨大,對當地經濟負向沖擊至今存在。這方面的研究代表文獻包括:Adadie和Gardeazabal(2008)通過實證檢驗證實了恐怖襲擊對于當地旅游產業的危害極大,危害造成的不確定性增加,將減少該地區的投資回報率。由此帶來的旅游人口下降,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外逃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出現,最終導致了當地旅游市場低迷,并進一步影響整個宏觀經濟。其他因素如旅游產業政策激勵因素、促進內需與刺激消費等宏觀調控因素對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也不應該被忽視。在這方面的研究,Katafono和Gounder(2007)設計了政策因素和氣候變化兩個虛擬變量來量化,值得借鑒。
三、 實證檢驗
1. 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本文采用1988年-2014年共27年間年度時間序列數據,其中國內旅游市場總收入Yt作為應變量來體現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采用當期FDI數據與當期外國來華旅游人數Foreign兩個指標來體現對外開放情況。同時,分別利用本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衡量居民財富效應對國內旅游市場影響,采用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作為指標變量,是基于以下考慮:如采用GDP作為指標變量將造成因變量與自變量具有高度共線性,檢測結果有偏;其次,城鄉居民收入變量將比GDP更為直觀地反映收入效應對旅游市場的影響。本國旅游市場的完善程度采用滯后一期的全國涉外賓館的數量Hotelt-1與國內旅行社的數量Agencyt-1來衡量。另外,分析過程中增加兩組虛擬變量(Dummy Variables),即Holiday變量用來反應長假期、增加假期天數等政策激勵制度因素;Miscellous虛擬變量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2007年西藏暴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3年新疆暴力恐怖事件等外生災害沖擊影響。本文對除兩組虛擬變量Holiday和Miscellous以外的變量采用自然對數形式克服數據存在異方差的問題。通過借鑒Banham等人(2009)的夏威夷模型(HTM),形成相應的數理模型:
Yt=F[(FDIt),(Foreignt),(Urbant),(Ruralt),(Agencyt-1),(Hotelt-1),Z](1)
基本的回歸模型可以采用:
Ln(Yt)=α+β1Ln(Foreignt)+β2Ln(Urbant)+β3Ln(Ruralt)+β4Ln(FDIt)+β5Ln(Agencyt-1)+β6Ln(Hotelt-1)+φ2Holiday+φ3Miscellous+δt(2)
由于采用的是基于年度數據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觀測數據可以發現旅游收入、農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外國來華旅游人數之間均伴隨著強烈的同步上升趨勢。本文首先利用單位根檢驗來完成時間序列平穩性檢測,然后基于VAR模型進行變量間的協整檢驗分析數據間的長期趨勢。在非平穩性的協整數據基礎上進行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 Model)檢驗旅游收入與對其產生影響的諸多變量的短期影響;最后利用Granger(1981)因果檢測判斷自變量與旅游收入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
2. 實證檢驗過程。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1979)采用的ADF測試(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s)來完成單位根平穩性檢測,其最優滯后期根據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信息準則確定。從在給定顯著水平為5%時,時間序列Ln(Yt)與其余內生變量Ln(Urbant)、Ln(Ruralt)以及Ln(FDIt)和Ln(Foreignt)、Ln(Agencyt-1)、Ln(Hotelt-1)等序列均為非平穩一階單整序列I(1)。
本文具體采用Johansen(1991)協整檢驗方法的建模主要包括預測所有需要評估其單整階數的變量,我們可以通過AIC值和BIC選擇滯后長度,通過對模型的估計確定П的秩,并采用時間序列分析軟件RATs32和CATs軟件包帶有協整估計模型的子程序完成。最后分析標準化的協整向量和速度調整系數,由于協整檢驗模型實際上是基于無約束VAR模型進行協整約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該模型的滯后期是無約束VAR模型一階差分變量的滯后期,本文中VAR模型采用的最優滯后期為2. 協整檢驗中的VAR模型滯后期確定為1。得出下列協整檢驗的標準化方程:
Ln(Yt)=1.302+2.659Ln(FDIt)+2.101Ln(Ruralt)+1.071Ln(Urbant)+1.336Ln(Foreignt)(3)
+0.436Ln(Agencyt-1)+0.192Ln(Hotelt-1)-0.446Miscellous+0.662holiday
注:括號內為方差值。
從方程式(3)可以看到,旅游收入Ln(Yt)的長期變化趨勢受到國外旅游人數變動、國內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及經濟開放程度共同影響。具體表現為其它條件保持不變,長期趨勢下農村居民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外國游客人數與FDI分別增加1%,可以使得旅游總收入增加2.101%、1.071%、1.336%和2.659%。滯后一期的涉外賓館數量和旅行社數量所代表的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增加1%,可以引致旅游市場收入分別增加0.192%和0.436%。不可否認,國家采取設立“黃金周”長假期、增加假期天數等做法的確可以使得旅游總收入在長期趨勢下呈現上漲態勢,旅游總收入上漲0.662%。而出現突發事件與自然災害則使得旅游總收入出現0.446%的下滑。
根據Johansen(1995)以及Maddala與Kim(1998)的研究表明得到誤差修正項為:
?駐ln(Yt)=-0.017ECMt-1-0.435?駐ln(urbant-1)+1.597?駐ln(ruralt-1)+0.341?駐ln(FDIt-1)-0.333?駐ln(hotelt-1)+1.386?駐ln(Foreignt-1)+0.435?駐ln(Agencyt-1)+0.013?駐ln(Yt-1)-0.285miscellous+0.221Holiday+0.482(4)
調整后的R2=0.615。
注:括號內為方差值。
利用誤差修正模型可以判斷各自變量與其共同效應對旅游總收入的短期影響,其中誤差修正項ECM反映了旅游收入的長期均衡對于短期波動的影響。在方程式(4)中差分項表示變量短期波動的影響。由方程式(3)可以看出,誤差修正項ECMt-1對于ΔLn(Yt)并不具有較明顯的同向影響(短期波動對長期均衡偏離的調整力度不明顯);從方程式(3)中還發現,旅游市場的效益水平的短期波動受到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國來華旅游人數、旅行社的數量、長假日的設立以及災害的短期波動影響。其中農村居民的消費成為推動國內旅游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非典”“地震災害”等突發事件或災害對于旅游收入會產生明顯的短期負向沖擊影響。設立“黃金周”“小長假”等刺激消費,帶動旅游市場發展的政策措施能在短期內使得國內旅游出現增長;這種增長趨勢將持續產生影響。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造成的對旅游產業產生重大負向沖擊,如沒有有效防范并缺乏高效而靈活的災后重建機制,將造成旅游市場發展減緩甚至造成長期的產業衰退。
最后對其長期關系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在α=0.05的顯著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資所代表的市場開放程度與整個旅游收入量變動互為Granger(1981)因果關系,意味著市場的不斷開放,外商投資增加是旅游收入增加的原因,同時旅游市場的發展,也會引發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促進來華投資規模。同樣外國游客來華旅游是引起旅游收入提高的單向Granger原因,表明外國游客的增加也是旅游總收入增加的內在原因。其余變量與旅游總收入變動在現有的樣本條件并沒有表現出內在的關聯性。
四、 結論與政策取向
提高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能夠較好地拉動國內消費市場,促進包括旅游在內的服務產業發展,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加大我國經濟開放程度,積極吸引外國游客來華旅游,有益于本國的旅游經濟市場(本國服務產業)進一步發展。在當前金融危機來臨之際,國家采用拉動內需消費,各地通過諸如發放“旅游消費券”等一系列激勵旅游市場發展的政策因素能有效促進旅游經濟在短期與長期內有序發展,各地旅游管理部門從微觀層面上挖掘本地旅游的優勢和潛力,采取適合本地旅游業的激勵方案,對于旅游產業解困與振興尤為重要。旅游市場會受許多不可抗力的負面突發事件或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旅游市也應該從宏微觀;兩個層面上建立行之有效的應急機制與迅速災后恢復功能來積極應對。
根據實證結果,對于我國如何健康和諧地發展旅游市場和與旅游產業,從發展路徑方面取舍方面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啟示:
(1)作為旅游事業長期繁榮發展的最大動力和源泉,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尤為重要。無論從短期沖擊還是長期均衡狀態均顯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對于旅游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尤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對旅游收入影響最大)。
(2)國家倡導“長假期”“小長假”等一系列鼓勵假日消費,發展假日經濟的做法顯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對于我國旅游相關產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但假日經濟會對旅游經濟在某一時段產生較大。利用“長周末”來引導消費者分散消費,理性消費,合理安排假期設置,保持旅游業平穩發展。
(3)金融危機背景下,提振市場消費信心,是刺激旅游市場復蘇和發展的關鍵。微觀層面上,各地的旅游相關部分可以考慮設計針對本地旅游特點和主要消費人群設立周邊城際間的旅游通票,充分利用“長周末”挖掘短途游、自駕游的消費潛力。搞活“主題游”,“自助游”與“深度旅游”。旅游部門和金融部門合作,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國內旅游小額“旅游信貸”業務,以更便捷靈活的機制來吸引城鄉居民參與旅游消費,也可以作為旅游部門應對金融危機的積極措施之一。
(4)國家層面上如何建立相應的旅游“預警”機制,制定行之有效的應急方案和化解措施,迅速完成受災當地的旅游重建工作,將危害盡可能的化解,影響到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格局。學習旅游產業的先進國家,如意大利、美國、日本等國家旅游產業應對災害的經驗,建立適合國情的旅游產業應急體系勢在必行。
最后必須指出,本文涉及的數據時間跨度短的缺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研究的精確度與可信度。單純從時間序列角度加以分析,很難體現出地域不同帶來的變化。下一步的研究重點將集中在對旅游產業面板數據的分析上,立足于我國旅游市場的發展地區差異性比較和如何建立應急恢復機制方面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高楠,馬耀峰,李天順.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產業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旅游學刊, 2013,(1):62-68.
[2] 李鋒,孫根年,付琦.基于抗周期性角度的我國旅游產業政策效用評估研究——以四次旅游產業政策為例[J].經濟地理,2013,(6):162-169.
[3] 何勛,全華.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經濟增長和波動的作用機理[J].經濟管理,2013,(8):104-115.
[4] 生延超.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對區域旅游經濟增長貢獻的演變[J].旅游學刊,2012,(10):11-19.
[5] 萬廣華,湯樹梅.外國直接投資與旅游業:來自中國的證據[J].世界經濟文匯,2006,(5):49-59.
[6] 王凱,易靜.區域旅游產業集聚與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中國31個省區的實證[J].地理科學進展,2013,(3):465-474.
作者簡介:沈強(1974-),男,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微觀金融。
收稿日期: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