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煤炭為主的消費結構使我國在能源供給和環境保護方面都面臨嚴峻考驗。日本解決能源環保問題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方面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氣體排放,并不斷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重視節能環保技術、完善法律約束體系,不斷提升全民節能環保軟實力。我們在深入學習日本能源環保先進經驗的同時也應該加強與日本在東亞的能源環境合作。
關鍵詞:能源供給;能源消耗結構;環境立法
一、 中日能源環境問題嚴峻
能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運行構成復雜系統過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使我國逐漸面臨能源瓶頸與生態危機的雙重制約。當前我國在成為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的同時也出現了大氣、水質及土壤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不斷嚴重的霧霾天氣已經對人們生活健康帶來嚴重困擾,能否高效、清潔利用能源既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也將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1. 能源消耗迅猛增加。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都呈現較快速增長趨勢,這是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但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能源消費增長更為迅速,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能源消費量超過生產量之后,能源供需缺口不斷擴大,2002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此后2008年盡管我國一次能源總產量達到26億噸標準煤,成為世界第一能源生產國,但隨后迅猛增加的能源消費在2009年達到22.52億噸石油當量,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依據BP(英國石油公司)最新統計年鑒顯示,到2013年我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占全球消費量的22.4%,占全球凈增長的49%,但總體的能源增長率正在減緩,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長率4.7%,遠低于近十年的8.6%水平。
我國能源消耗過快,但總體上能源自給率仍處于較高水平,這主要得益于近年來我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開發,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最大水電生產國,2012年全球水電增加4.3%,增加量全部來自于中國,同年我國太陽能新增發電容量超過德國,首次成為世界太陽能電池的最大市場。但二者開發會遇到階段性的成本瓶頸問題,于是石油消費量猛增成為我國當前能源消耗的突出問題,現在盡管對石油使用有所控制,但多年來仍為世界石油消耗增幅最快的國家,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凈進口國,依據中石油的最新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石油凈進口同比增長5.7%,對外依存度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達到59.5%,工程院院士王基銘表示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今后仍將增加,2015年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62%和68%,這將為我國的能源安全帶來隱患。
2. 生態環境惡化嚴重。能源的過快消耗給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從發達國家經歷來看,市場經濟環境下利潤的驅使可能使我國可能迎來生態環境最為嚴重的時期。在較為嚴重的區域,能源開發導致農田、森林和礦山等資源被毀,部分殘留廢渣、廢水等污染物使生態難以短期恢復,北方生態較為脆弱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部分區域造成了嚴重沙漠化,環境污染超出自然承載能力后也間接導致了自然災害地頻發。這不僅造成了直接的經濟損失,生態系統的全面退化將反過來侵蝕我們的經濟增長的成果并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
此外,我國不僅能源消費量最大,相對美、日等國的能源結構也較為落后,能源類型仍然以煤炭為主,尤其是2002年之后隨著電力和鋼鐵需求的增加,作為污染相對嚴重的煤炭資源消耗也迅猛增長,2013年煤炭消耗所占比重達到歷史最低值,但仍占67.5%。煤炭的開發利用幾乎在各個環節都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作為固體能源會排放出更多的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等對生態系統有較強破壞性的污染物。國際環保機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2014年發布了《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報告,2012年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以及汞等主要的大氣污染物中,超過一半是由煤炭直接燃燒以及和煤炭使用直接相關的行業導致的。報告還測算了空氣PM2.5年均濃度中約56%是煤炭使用所致,在APEC和閱兵期間為維持北京清潔空氣,政府不得已只能采取停產限行措施,霧霾天氣除對生活生產造成影響之外,更為嚴重的是越來越多的醫學表明霧霾與肺癌高發密切相關。
3. 國際壓力依然存在。除國內影響之外,高污染與高消耗也嚴重影響我國的世界形象與國際市場運作。煤炭為主型能源消費模式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家,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產生二氧化碳3.58億噸,年增長4.2%的速度雖為5年來最低數值,但占世界比重仍有所上升達到27.1%。針對于此,我國盡管在節能環保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承諾和努力,但國際社會仍然頻頻將二氧化碳與氣候變暖等問題相聯系,頻頻對我國施加壓力的同時要求我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除二氧化碳環境污染之外,國際社會針對能源消耗量也對我國施壓。由于世界原油等主要能源的儲藏區域和消費市場非均衡分布,企業必然利用市場機制打破地域局限對世界能源進行再調整,隨著經濟發展和中國企業自身的成長必然會逐步走向國際市場。中國企業自90年代起逐步探索“走出去”戰略,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可以說是對世界能源市場的帕累托整合,但這卻被部分國際機構解讀為具有政治色彩的能源掠奪,尤其一些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并購重組被無端貼上能源威脅論的標簽而導致市場參與失敗。
二、 日本能源環保的成功經驗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不僅出現了能源匱乏問題,而且也曾經歷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痛痛病等四大公害,但當前的日本不僅有效的解決了能源供給還成為世界環保先進國家。
1. 依托地理環境優勢。在學習日本具體經驗之時應首先明確中日之間的基本的地理環境差異。因為日本因地制宜的綜合治理理念首先是建立在優越的地理環境基礎上的。日本是一個南北狹長的島國,周圍有著廣域的海洋,其海岸線總長約為35千KM。這一方面使日本天然隔離了外來物種和污染物的侵襲,自身又形成獨立完整的生態系統。海洋性氣候使日本一年四季都有著豐富的自然植物資源,如蕨類植物約630種,這比歐洲、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的總和還要多。盡管森林資源豐富,但日本卻大量進口木材,當前日本陸地的2/3被森林覆蓋,不僅美化環境還有效抑制了自然災害的發生,這是中國環境保護方面所不具備的。
與此相反,中國幅員遼闊的土地主要在內陸,而且水資源缺乏,由于植物較少和破壞嚴重,部分地區已出現沙漠化。再加上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能源使用率低下及恢復治理落后等原因,能源的使用已經導致一部分地區自我修復和植被再生能力破壞,即能源使用和生態環境進入惡性循環階段。
日本在合理利用先天條件的基礎上使環境治理取得巨大成功,對于這種因地制宜的方式我們應該學習,但我也必須明確中國國情差異巨大,我國并沒有日本如此優良的先天基礎,因此中國不能走日本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須及時地學習日本當前先進的保護技術和理念。
2. 能源利用效率高。日本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使用量也是不斷增加的,人均能源消費量更是排在世界前列,例如人均電力消費是我國三倍多。但日本單位GDP僅需消耗較低能源,即日本能源使用效率處于較高水平。
面對能源消耗量增加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日本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并竭力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類似于當前我國提出的“節能減排”。1970年~1990年間日本能源效率和排放效率的改善率達到39%,這一過程恰與世界兩次石油危機相重合。能源效率的改善主要體現在制造業各產業上,在能源轉化率和能源終端使用兩個環節日本加大技術投入,20年間日本鋼鐵產業能源效率提高50%、化學行業提高89%,一躍成為世界能源效率最高國家。即使在當前,日本的能源效率也僅僅低于英國。
從圖1可以看出,中國的單位GDP能耗是日本的6倍之多。日本通過提高能源效率不僅有效抑制了能源消耗,也通過能源高效使用減少了污染氣體排放,使能源和生態問題同時得到改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能源效率改善乏力、只有排放效率進一步得到改善,但總體上日本一直維持著相當高的能源效率水平,同時擁有世界近1/3的清潔能源專利技術。
中國和印度都是世界新興發展中國家,能源使用量都是不斷增加的,同時也是污染較為嚴重的國家。我們的能源利用效率幾乎只比能源豐富的俄羅斯低,但中國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并且經濟仍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中國如果繼續低效率使用,不僅能源供給將受困他國、自身的環境承載能力也可能崩潰。因此我國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能源消費結構合理。如果說能源利用率低下導致我們使用了較多能源,那么我國同樣的能源消耗所造成的污染也要比日本嚴重,原因在于日本能源結構遠遠優于我國。
如圖2,我國能源消費最明顯特征仍以煤炭為主,這既有儲藏量和開采成本等客觀原因,也有部門利益等復雜的主觀原因。煤炭是污染最為嚴重的化石能源,其消費量占到我國總比重的2/3,而石油資源僅為18%,即使如此我國的石油國際依存度也不斷提高;與此相反,我國的水電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不到9%,清潔的天然氣僅為5.2%。
日本能源結構與我國有明顯區別,主要能源為石油,而污染嚴重的煤炭資源不足23%,比天然氣的比重還要低,清潔的天然氣所占比重接近我國的五倍。我國只有非化石能源比重與日本相當,但其中重要原因是2011年后日本核能比重大為降低,東日本地震對核電站造成嚴重破壞,國內部分團體開始反核電化,甚至要求核電零使用,這才造成了核電比重下降。但綜合當前日本能源政策和經濟發展形勢日本今后仍有可能繼續大力發展核電事業。
總之,能源結構是大國空氣質量的基礎,中國當前煤炭使用主要是發電用煤,以后一方面要加強燃煤電廠的污染治理,同時也要打破原有利益集團的保護,積極探索頁巖氣等其他清潔能源的使用途徑。
4. 回收利用與嚴格立法。日本不僅在能源利用過程中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而且使用之后資源的回收利用及環境治理也明顯優于我國。
日本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鼓勵并引導國民對廢棄物進行分類及回收利用,1991年開始實施資源回收利用法,此后相關法律制度不斷豐富完善,1995年開始實施容器包裝分類收集及再商品化法,此后對廢棄物的分類不斷細化,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垃圾分類,當前有些地區的分類達到二三十種,這是一個較為繁瑣過程,但這種強制性的約束不僅為其節省了大量資源,還使日本成為清潔衛生的國家。
在能源浪費的家電方面,日本2001年開始實施家電回收利用法,在全國指定41個在商品化場所和380個收集場所,對空調、電視、冰箱和洗衣機進行回收利用,并在該年4月開始推廣回收利用券,這些舉措使日本家電回收數量不斷增加。在2008年日本一方面對不同型號,即高、低耗能的電視和空調收取差別使用費,加速國民對傳統家電的淘汰更新,另一方面對非法丟棄家電行為進行嚴格監督,這兩項舉措使日本家電回收數量顯著增加,在此后的兩年分別增長45.6%和47.5%。2011年一方面由于東日本地震破壞了部分家電回收場所,另外由于家電環保積分制度結束導致更換需求減少,使總體回收臺數有所降低。但總體上通過家電回收的一系列舉措已經使耗能型顯像管電視基本退出市場。
日本環保立法最為明顯事例為對汽車違規處理的限制。2004年9月汽車違規處理臺數為218 359臺,2005年1月相關法律實施,此后數量迅速下降,到2010年3月汽車違規處理數量僅為11 465臺,大規模違規處理案件下降更是顯著。立法是全民參與節能環保的基礎,尤其在起步階段更是不可或缺。
三、 啟示與對策
1. 提高效率、減少排放。我國的能源消費量處于上升趨勢,污染在短期也將更加嚴重,這方面我們需要大力借鑒日本:
(1)大力提高能源轉化率,尤其是加強煤炭向電能的轉化,如推廣日本的煤炭氣化發電技術或增加洗煤環節等;
(2)使用上提高終端利用率及加快循環利用,借鑒日本能源節約法減少耗能設備,并通過政府組織和補貼等方式對資源實行再利用;
(3)日本生態環保離不開國民環保自律意識,但更為重要的是具有完善的法律約束體系,中國距離全民環保顯然任重而道遠。
2. 利益整合、優化結構。除環保約束之外,能源安全體系也將倒逼我國盡快調整能源結構。
(1)減少煤炭使用的同時著手控制對世界能源的依賴、分散石油進口方式,大力推進頁巖氣開采并進一步支持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
(2)大力發展新能源,對新能源產業進行階段性國家支持,并對新能源產業合理布局,適當引入市場機制,通過降低成本普及清潔能源。
(3)通過成立國家能源部打破當前多頭管理、互為制肘的亂象,在整合利益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的國家戰略和能源政策。
3. 優勢互補、加強合作。日本的能源環保走在世界前列,中日又具有東北亞地緣基礎,加強合作應成為兩國的主流。
(1)兩國都是能源消耗大國,要避免在國際能源市場的惡性競爭,在加強能源戰略的同時還可以共同維護東北亞生態環境;
(2)吸收日本核電發展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尤其加強內陸核電安全管理。依據核電影響的區域性特征,中日可建立核事故統一應急措施方案、確保信息公開統一行動;
(3)日本具有世界最先進和數量最多的節能環保技術,而中國結構轉型又將是最大的節能環保市場,中日能源環保合作將具有廣闊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陳偉.日本新能源產業發展及其與中國的比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6):103-110.
[2] 王憲恩,王羽,夏菁,段海燕.日本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社會與能源環境協調發展演進趨勢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14(6):70-79.
[3] 日本經濟產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2014整理.http://www.meti.go.jp/.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鈾礦資源開發與礦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資源、產業和環境的系統分析”(項目號:JJ120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項目“鈾礦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自組織分析”(項目號:12JC05)。
作者簡介:溫建中(1981-),男,漢族,河北省香河縣人,中國中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東華理工大學地質資源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日本經濟、國際貿易。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