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鵬輝
摘 要: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同任何事物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雖然心理效應的種類很多,促進數學課堂互動活動的方法也不是單一的,但恰到好處地應用心理效應促進數學課堂互動活動,可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本文結合教學實例闡述如何應用心理效應促進數學課堂互動活動.讓應用心理效應成為促進數學課堂互動活動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心理效應;促進;互動活動;教學實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交往互動是數學課堂活動的主要形式.縱觀許多成功的數學課堂教學,可以發現教師往往有意無意地應用心理效應促進課堂互動活動.
因此,教師要研究心理效應,讓應用心理效應成為促進數學課堂互動活動的有效方法.現結合教學實例闡述如何應用心理效應促進數學課堂互動活動.
1 應用暗示效應,激發學生互動欲望
暗示效應:心理學中,在無對抗條件下,用間接誘導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施以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暗示者的期望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相符合的結果.[1 ]
應用舉例:暗示效應在數學課堂導入時應用廣泛.精彩的導入,是開啟新課的鑰匙,是承前啟后的橋梁,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能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使之躍躍欲試,引起思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增加學生參與后續教學活動的欲望.在七年級下學期進行“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教學時,筆者是這樣設計導入的:“上節課學習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現給你長度分別為3cm、4 cm、5cm的三條線段時,你能以此三條線段為三邊畫出個三角形嗎?”學生動手畫出三角形即可.接著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如果已知三個角的度數你能把三個角作為三角形的內角畫出一個三角形嗎?請同學們拿出筆、量角器、直尺,畫一個三個內角分別為60°、40°、100°的三角形.”大部分同學已動手作圖,有極個別同學卻注意到給出條件的三角形內角和不為180°而得出不能作出三角形的結論.不論是已作圖還是未作圖的學生已開始對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產生注意,于是我開始暗示學生思考為何三角形的內角和一定要等于180°.通過這樣的設計促使學生進一步探究為何三角形的內角和一定為180°.接著教師再次暗示學生回憶小學階段所學的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此方法是不嚴密的,因此本節課將用初中所學知識驗證三角形內角的和為何等于180°.經過教師多次有意識的暗示,提高了學生后續探究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欲望,為后續學生課堂探究互動活動打下良好基礎.課后的教學事實證明本節課的教學導入是成功的,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啟示:暗示沒有命令和強制,通過形象直觀的心理暗示,用含蓄直接的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及行為產生影響,使學生接受某種觀點、意見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動,對促進課堂互動起到了關鍵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互動欲望,提高課堂互動實效性.
2 應用“鯰魚效應”,促進生生交流互動
鯰魚效應:從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千方百計讓它們活著抵港,因為活魚賣價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只有一條漁船能做到帶活魚回港.什么原因呢?后來,人們才發現這條船的魚槽內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而已.原來當鯰魚放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類”后,也會因緊張而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延長了壽命.這就是“鯰魚效應”.[1 ]
應用舉例:有效的數學課堂互動活動除了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外,還應重視促進生生的交流互動,促進生生交流互動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生生共同協作、共同參與、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協同作戰,用團隊精神面對困難,用構建的群體力量戰勝困難.合作學習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由于學生的學習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合作學習的關鍵是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在分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性別、成績、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組成異質小組,這樣才能保證組與組之間同質平衡性和組內成員之間異質的互補性,充分體現“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特點.在進行分組時,教師應重視組長(鯰魚)的推薦,時機成熟時可以交換組長(鯰魚)或小組內有能力的同學輪流當組長(鯰魚),通過提升組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帶動和刺激組內的其他同學.因此,在分小組前教師應認真觀察學生的非正式群體.由于非正式群體的感情比較融洽,共同活動相對協調,內部結構比較穩定,他們中的領袖人物常常就是學生中的“鯰魚”.教師應有慧眼識英才的本領,用伯樂相馬的方式,創造讓他們脫穎而出的機會,使他們在小組內發揮應有的作用.
啟示:“鯰魚效應”作為一種競爭機制,在分組學習及教師提問時可以充分發揮作用.這里的“鯰魚”特指學生中成績較好,思維較活躍或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個體.他們可以通過自己在學生中的榜樣作用帶動和激勵其他同學,促進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因此,教師應善于發現“鯰魚”,重視培養“鯰魚”,合理使用“鯰魚”,科學管理“鯰魚”,使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 應用門坎效應,促使學生認知互動
門坎效應: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一個同類性質的更大要求的現象,稱為“門坎效應”,又稱“先小后大效應”.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等人于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1 ]
應用舉例:在進行七年級下冊“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等腰三角形相關內容教學時,我將學生每四人分成一組,按如下四個步驟進行邊操作、邊思考、邊交流:
(1)每名學生在一張透明紙上畫一個等腰三角形,接著將畫好的等腰三角形撕下,試著用折疊的方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
(2)找出等腰三角形對稱軸的同學試著說出對稱軸的名稱;
(3)在折疊的過程中思考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并將發現的結論記錄下來;
(4)嘗試對已發現的結論用所學知識進行說明。
學生在操作探究的過程中,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不同層次的同學在完成各步驟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收獲.對于第一個步驟的問題大部分同學都能完成;對于第二個步驟的問題大部分同學難以一次表達清楚,通過小組交流、師生互動最終得以解決;對于第三個步驟的問題,許多學生能發現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這一結論,但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結論學生很難發現,成績較好的同學發現了結論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描述清楚,最終我通過層層設問的方法解決了該問題;對于第四個步驟的問題只有極少數優秀的同學能獨立完成.這四個問題的設計,使完成第一個步驟找到等腰三角形對稱軸的同學有很強的欲望想知道自己找到的對稱軸如何表述.通過學生合作交流及教師的引導,學生慢慢地能準確進行等腰三角形對稱軸的表述.通過對等腰三角形的反復折疊,學生漸進的發現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及兩底角相等的幾何事實,但絕大部分同學無法說明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及兩底角相等為何正確.通過分組交流,促使學生之間的認知產生互動;通過認知交流,解決了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及兩底角相等正確性的說明.本例設計由淺入深的四個問題,使每一問的學習目標成為學生共同的話題,層層推進,促進了學生的意義建構,通過認知互動實現了教學目標.
啟示:心理學表明師生在課堂中思維的活躍程度是通過教師根據數學內容,學科本質特征采用的一系列策略來體現的.共同的學習目標成為合作學習的本質特征之一.因此選用門坎效應,有效地組織合作學習,通過由易到難的多個問題,促使學生認知互動,實現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目標.
綜上:雖然心理效應的種類很多,促進數學課堂互動活動的方法也不是單一的,然而恰到好處地應用心理效應促進數學課堂互動活動,卻是一門藝術.教師應當承認數學課堂互動中確有心理效應存在,然后需要學習與研究心理效應,并且在特定的課堂情境中創造性地應用,發揮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若嘉.破繭而出[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9: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