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夢璉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不少老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活動,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思考活動是學習的關鍵,在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深入思考,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物理教學;促進思考;創設情境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思考活動,思考要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始終,離開了思考活動,任何能力都難以形成和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思考是學習的關鍵。
1 創設新奇情境,激發思考興趣
學生的思考活動是學習的關鍵, 應該是獲取知識的一種主動反應,而不是被動的行為。有效的思考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在引入新課時通過創設新奇情境,把學生帶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去,引起學生與原有認知結構上的沖突,造成認知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思考欲望,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思考[1 ]。例如:學習動量定理時演示“瓦碎蛋全”的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猜是“瓦碎蛋全”還是“瓦全蛋碎”?多數學生認為是“瓦全蛋碎”(生活經驗告訴他們蛋比瓦易碎),實驗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瓦碎蛋全”。不少學生在問:為什么是瓦碎蛋全?這個情境使學生在新的事實與原有的認知之間發生了矛盾和沖突,打破了學生認知結構上的平衡,使學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產生對未知知識的認知需要,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許多學生感到不可思議,這時學生的大腦里立即會形成思維撞擊,思維被迅速激活,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急于知道其中的奧妙,此時教師再進行新課教學,效果便相當的好。
實踐表明,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教學,最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最能驅使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思考、探索。所以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必須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深刻的了解,對教材內容要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從而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創設出最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教學情境。
2 創設遞進情境,引導思考方向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的特點在于現象直觀,利用實驗現象的發展過程來引導學生思考。如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學中,用如圖1實驗設置情境1:小球A用一輕彈簧系住,小球隨轉盤轉動做勻速圓周運動;當小球沒有系彈簧時放在轉盤上,小球不隨轉盤轉動做勻速圓周運動。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小球 做勻速轉動時的受力情況,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條件是什么?由此引出向心力,構建向心力的概念,歸納向心力的特點,理解向心力的作用。然后設置情境2:細線的一端系一橡皮擦,手執線的另一端甩動橡皮擦,盡可能讓橡皮擦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用手感受拉力的大小。根據手的感受想一想向心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根據猜想如何制定探究向心力大小的實驗。最后設置情境3:利用向心力演示器探究向心力大小,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記錄數據。根據實驗記錄數據引導學生思考(1)F與m的關系;(2)F與r的關系;(3)F與ω的關系。
情境1引導學生構建向心力,思考什么是向心力;情境2學生體驗向心力,猜想向心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情境 3引導學生探究向心力大小,思考實驗方法,總結向心力表達式。通過層層遞進的一系列實驗情境引導學生,讓學生的思考有了明確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通暢思考渠道。所以設置的情境要有一定梯度和層次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拾級而上,逐漸化解難點,才能賦予學生開展思考的動力,幫助學生思維任務的順利完成,提高思維活動的效率。
3 創設探究情境,體驗思考方法
在教學中要創設恰當的探究情境體現出正確的、科學的思考方法,讓學生能逐步體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和規律。例如在《功》的教學中創設如下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推導出公式W=Fscosα的方法。
使學生置于熟悉的舊知識中,喚起對這些知識的回憶。
教學情境2:計算圖4恒力F做的功(在不看書,不預習的情況下)。
讓學生經過思考知道利用圖2圖3的知識和力的分解知識可以解決圖4恒力F做的功。通過創設這兩個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維過程,感悟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不僅獲得求功的公式還知道了這個公式的推導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就自然深刻多了。
像這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新舊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情境,層層遞進地鋪開,引導學生經歷從舊獲新的思考過程,能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有效理解、吸收新知識,最終實現新舊知識的同化,重新系統地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4 創設對比情境,提高思考質量
在教學中,每逢發現學生的思路不對時,不要急于給出正確思路,應抓住這個時機創設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討論、思考。例如這樣一道題:利用水滴測當地重力加速度g,在水龍頭的正下方放一個盤子,調節水龍頭,使水一滴一滴地流出,調整盤子的高度,當一個水滴碰到盤子時,恰好有另一個水滴剛剛離開水龍頭,而在空中還有一個正在下落的水滴。量出水龍頭口與盤子的距離h, 然后測時間,從第一個水滴剛離開水龍頭時開始計時,到第N個水滴落到盤子,共用時間為T,則當地重力加速度g為多 少[2 ]?不少學生把兩個相鄰水滴之間的時間間隔t與T的關系弄錯了,列出:Nt=T,對此我并不馬上作出評價,而是設置一個對比實驗情境:以橡皮擦代表水滴,在離地一定的高度靜止釋放橡皮擦,第一塊橡皮擦落地時緊接釋放第二塊,從第一塊橡皮擦靜止釋放開始計時到第三塊橡皮擦落到桌面共用時T時間,釋放相鄰的兩塊橡皮擦的時間間隔為t,通過思考學生很快得結果:列出t與T的關系3t=T。至此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把這個情境與原題的情境進行對比有什么異同?t與T的正確關系是什么?進一步提問:①若把題中“空中還有一個正在下落的水滴”改為“空中還有三個正在下落的水滴” t與T的關系又如何?②若要使“Nt=T”關系成立應如何改動題目?
學生在困惑時正是學生的思考欲望最大,思考動力最足的時候,是提高思考質量的一個好時機。因此必須給學生再思考的機會,由自己感悟錯誤的原因,才能進一步提升思維能力。
5 創設開放情境,拓展思考空間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物理知識,所以學生的思考活動并不能局限在課堂中,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應用物理知識。從生活情境入手,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學生實際的基礎知識之中,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如在學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后,以學生熟悉的交通安全問題視頻為背景材料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扮演交警去分析討論超速、追尾、反應時間等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避免單一解題的枯燥。在校科技節舉行“雞蛋撞地球”比賽,每班選派4位同學組成參賽隊,用卡紙自制紙盒(8cm×8cm×8cm)。自行設計盒內填充物,把雞蛋放入其中,然后封好盒子。讓盒子從高空中靜止開始下落,盒子落到地面時,雞蛋不破碎,即為成功。這個活動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學生設計的方案多種多樣,競爭激烈。通過情境引導,使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物理,懂得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際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在課后學習、思考的習慣,開拓思維的空間。
思考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產生的,思考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物理現象的觀察、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提出有效的問題,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產生最佳的思維狀態,激活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感知新的知識和技能、體驗科學探究,形成“情境—思考—教學”的課堂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曉慧.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0.
[2]李冬升.直線運動檢測題(二)[J].物理教學探討,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