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
最近,北京市海淀法院開庭審理的快播公司及相關被告人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以下簡稱“快播案”),在網上引起激烈討論,快播案呈現出鮮明的網絡色彩。首先,被告方快播公司是一家互聯網企業,擁有海量網絡用戶,就引起眾多網友關心。另一方面,北京海淀法院通過互聯網主動進行司法公開,運用視頻直播技術對該案件審理過程進行全程直播,也讓本案迅速成為2016年“互聯網開年第一案”。
無論爭論各方的觀點如何,我們都要為本次庭審的公開程度點贊。正是法院的網上直播,使這一事件的影響力超出了狹小的法庭,進入廣闊的公共領域。司法公開是最好的普法教育,而本案所涵蓋的實體問題與程序問題、證據問題與技術問題、控方表現與辯護策略、互聯網發展與法律邊界等主題,都讓本案有理由成為一則經典案例。快播案本身就是司法信心的昭示,是中國司法敢于將棘手案件曬在陽光下的進步之舉。中國法治進程走到今天,人們不應該再從“法治ABC”開始討論,更不應該把法律問題涂抹上道德色彩,關于被告人的罪與非罪、罪輕罪重,應該交由審理者裁判。
關于快播案,目前網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專業討論。立法和司法如何應對突飛猛進的互聯網發展?如何讓網絡技術既便利生活又無損于社會公序良俗、更不能沖撞法律的底線?技術進步若要真正成為“福利”,離不開規則和法律的守護,而法律也在不斷的挑戰與回應中得以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技術時代的到來,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將給我們已有的法律觀、權利觀以及道德觀帶來沖擊,我們需要跟上這種變化。
(摘自201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