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新
“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不僅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過程性目標,更是學生從“學會”向“會學”的飛躍,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的保證。
一、激情導入,情景創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首先教師要營造平等、和諧的體驗氛圍。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丟棄權威、放下架子,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去,要對學生傾注愛心。讓學生體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使學生在民主、平等、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愿意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體驗學習的樂趣。
如在學習“1—5的認識”時,我利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個“去動物園”的情境: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大象、小鹿、犀牛……悠閑地漫步在草地上,天上小鳥在飛、白云在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動物。同學們真的好像來到了動物園,非常興奮,我問:“你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看到了羚羊,有的說看到了大象,有的說看到了犀牛,這時一個同學說:“我看到了2棵樹。”
我表揚了他:“你真能干,不僅看到了樹,還會用2說出樹的多少,你能帶領大家一起數數嗎?”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都能用數來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在愉快的參觀中,“1—5數的認識”這個主題也隨之展開。在“動物園”的情境中,學生情緒積極,主動經歷從具體事物逐步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自主、開放的觀察、交流、相互啟發,從注意具體的事物到注意事物的個數,認數、數數都成了十分自然、有趣的活動,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感均得到發展。
二、設疑解惑,讓學生感受成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使學生對學習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低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低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但同時也貪玩好動、天真活潑。如果教師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在感興趣的事物中體驗和經歷數學知識的變化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動手和互動的活動中,在活生生的數學實踐中,真切的體驗和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那么,就像給學生注射了興奮劑,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和研究的欲望,對數學課充滿了向往,興致勃勃地想從數學課中獲得成功和創的喜悅。
1.動手做
學習是需要體驗的,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動手操作,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學完認識圖形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學過的圖形,將這些圖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并將圖形拼貼成美麗的圖畫,學生在剪一剪、涂一涂、拼一拼、貼一貼的過程中,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并在操作中獲得美的享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張口說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巧妙地運用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在交流體驗中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學“10以內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闡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出教室里有幾扇門,幾個窗戶;說出自己書包里有幾支筆幾本書;家里有幾口人,幾個大人,幾個小孩。他們完成這些題目時,興致特別高,大膽踴躍地進行交流。孩子們在交流中體驗到數學的存在,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三、展開想象的空間,多維度引領數學回歸生活
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必須拓展時空,延伸體驗。數學學習的時間不限于上課時間,數學學習的空間不限于教室。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將數學內容引向課外、引向生活、引向綜合性學習,真正體驗數學的價值。
例如學習“元、角、分的簡單計算”后,我發現很多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因為計算時還要用到單位間的換算,現在的孩子缺少買賣東西的機會,對于人民幣之間的換算缺乏感性認識,掌握較差。于是我們就組織了一個小小商品交易會,讓學生把家里不用的玩具、生活用品等標上價拿來,讓學生自由買賣,學生有的買有的賣,好不熱鬧。在這個過程中使教材內容得到了延伸,學生對人民幣的使用有了感性的體驗,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個知識點,而且使學生在聯系生活中體驗了“用數學”。這樣在實際應用中,既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方法、手段、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去,使他們在體驗中學習數學,享受學習數學中的參與、發現、探索、辨析等樂趣。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足夠的機會從事思考探究,而且要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經常給學生帶來無盡的快樂,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也一定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
(作者單位:建工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