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君
在案例教學模式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課前自主學習和課中合作探究。案例教學的特點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精心選編案例后,應該指導學生閱讀,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因此,教師要合理進行分組,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學習、探究。本學期,我重點開展了成立合作學習小組、分工并開展課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指導學生針對學習問題進行討論、學習。本班45人,分為11組;10組為4人,1組為5人。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理念進行分組。同時,我考慮到同組內學習能力不同層次、性格特點各異的學生進行搭配,希望能起到以好扶困、互幫互學的作用。
我根據各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性格特點進行分組,小組間的成員座位相近,目的是方便小組間展開學習討論。分組后,我幫助小組成員進行分工,設置以下的小組職務:
我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選取適合小組學習的課文。在選取課文后,根據教學重點難點,設計小組學習任務。在設計任務時,我會注意題目的難易結合以及指令明確。為了保證小組學習有一定的共同時間和空間,保證教師能及時巡視,及時監督與引導,我是在課堂上安排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另外,在學習任務完成后,我會當場抽查個別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并及時評價。同時,小組成員之間互評合作學習時的表現。對于一些依賴組長給出答案、不積極思考的組員,要多鼓勵,多指導。根據小組互評情況、課堂巡視情況,我會對一些難以融入小組學習的學生進行引導,甚至會重組學習小組。對于表現好的學習小組,我會大力表揚,并且讓該組成員傳授經驗,力求在班里培養出濃厚的合作、探究學習氛圍。
不過,在經過多次的組織課中小組合作學習后,我發現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著這些問題:
第一,小組合作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表現在學生的自律性不夠。學生在討論時,容易偏離題目,談起與學習內容不相關的話題,會不自覺做些與學習任務無關的事情。如果沒有科任老師在場及時的監督,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將會下降。
第二,需促進小組成員互相學習。案例教學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談論,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因此,學生必須進行有效的談論,甚至是爭論。學生之間要反復互動與交流。這要求小組內的學生相互合作,有思想的碰撞。但是,在分組初期,由于考慮到組內成員能“以好扶困”,所以我考慮到學習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同組。那么學習能力好的學生會難以與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根據多次觀察,在小組討論中,學習能力好的學生會在不經意間便占了主導地位,能力弱的學生多是聽從,或者不參與,組內往往會缺乏討論的氛圍,更不用說良性的互動。
上述提到的問題會伴隨著課題的深入開展,繼續進行研究,實施方案也將會不斷地完善。經過多次的實驗,我發現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學生更是需要教師給予機會和指導。
最后,在解決“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這個問題,關鍵在于教師要及時的監督與指導,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要合理、巧妙地設置學習任務。要解決“促進小組成員互相學習”這個問題,關鍵在于教師要對學習小組提出具體的指導,尤其是對個別學習能力有差異的學生,教師要耐心地幫助他們融入小組合作學習之中。
在日后的研究中,我會細心地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實施方案,希望能幫助課題順利開展,更希望能確切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