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國 朱瑩 韓琳琳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從技術到產品及金融制度和體系的全方位創新,它在關注用戶體驗的基礎上,使交易、理財和融資更加便捷,實現了支付電子化、存款理財化、需求多元化。但因互聯網金融為新型的金融產品,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應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加以有效規避。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發展;風險;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096-02
一、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概述
互聯網金融是指在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模式,是一種既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又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的融資模式。互聯網金融不僅在金融業務方面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是,金融參與者了解互聯網“平等,開放,分享,合作”的本質,通過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參與度更高、使用更便捷等系列特點。
互聯網金融支付便捷,把銀行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優點結合在一起,節約了巨大的融資成本。其超級集中的支付系統和個體移動支付相統一,通過網絡進行風險評估和信息處理。因為其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低,減少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資金需求雙方,在資金期限匹配風險承擔等上的成本非常低。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金融業的分工和專業化大大淡化,普通百姓可以進行金融交易,通過互聯網及其相關軟件技術進行風險定價、期限匹配等復雜交易。對于政府來說,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同時也存在著監管挑戰。對于業界來說,互聯網金融是一場商業機遇,它促進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但同時也存在著競爭格局。
互聯網金融的支付模式以移動支付為基礎,即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以任何方式進行支付,而云計算又為支付所需的存儲和計算能力做了保障。
二、互聯網金融的信息處理及資源配置
資金需求雙方的信息是信息處理的主要內容。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信息處理主要通過兩方面進行。一是資金需求者信用好壞的信息有專門的機構去搜集和區分,資金供給者從機構購買信息,例如信用評級機構、證券公司等;二是政府對其進行管制。
而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信息處理方式為:一是通過社交網絡披露信息,比如經營狀況、財產、消費習慣、信譽等信息。社交網絡錯綜復雜,異常龐大,因此其掌握的信息量也不可小覷。二是對信息通過搜索引擎進行整理、排序和查詢。三是通過云計算保障海量信息的高效存儲和處理能力,由此可以給出任何資金需求者的風險定價和動態違約概率。
互聯網金融資源配置的特點為:直接在網上發布資金供需信息并進行匹配,供需雙方直接聯系和交易。在供需信息幾乎完全對稱、交易成本極低的條件下,雙方交易可同時進行,信息充分透明,定價完全競爭。這種資源配置方式最有效,同時也能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互聯網金融產品是創新型的金融產品,因此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互聯網金融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便是能否有效控制這些風險。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有:
(一)法律風險
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剛興起不久,我國的法律法規暫時不太適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金融法規是基于傳統金融活動制定的。而且互聯網金融在認證交易主體的身份,確認電子合同的有效性,市場準入等方面暫時沒有明確完整的法律規范,容易造成交易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的不明確。同時,互聯網金融對消費者的保護還存在缺失,因其涉及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隱私保護法等法律。當交易雙方發生問題或糾紛時,由于法官或仲裁必須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來進行判斷,可能引起有爭議的判決,引起各方的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從而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二)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有問題或不完善的內部操作過程、系統、人員或外部事件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大量的事實表明,由于使用者操作不當等等原因,我們存在余額寶里的錢存在丟失的概率。此時,操作風險主要來自客戶對其操作不熟悉造成的大意。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系統的漏洞及其產品設計的缺陷也會造成風險。快速發展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會使原系統技術過時,這就帶來了系統升級風險,跨平臺、跨系統的適配風險。
(三)技術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大量地依靠網絡,建立在開放的計算機網絡基礎上,金融交易中的信息存儲,業務進行和風險控制大量依靠計算機系統完成,一旦計算機網絡遭受黑客攻擊或存儲設備被破壞,這將使大量客戶信息流失,交易終止進行,給交易雙方造成巨大的損失,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整個系統癱瘓。
(四)行業準入風險
互聯網金融借助互聯網開展金融業務,覆蓋范圍廣,信息傳播迅速,社會影響大,但惡性事件的社會危害也較大。其資本金、風險控制能力、從業人員資格等準入條件不明。因此,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準入制度、分類標準、行為指引文件和國家標準存在很大漏洞。其行業準入風險,會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對社會造成危害。
四、應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
針對以上風險,本文認為,應采取以下四點對策。
(一)構建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由于互聯網金融剛興起不久,其法律法規建設不全面、不完善,且考慮到其業務的特殊性和消費者的非理性,我們應及時制定和完善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著重在交易主體身份認證、電子合同的有效性確認、市場準入等方面確立明確的法律規范,明確交易主體間的權利與義務。與此同時,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安全等配套法律體系建設。立法原則是在框架性、原則性的內容上細化立法,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配套法律制度也要重點構建。制定互聯網金融相關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為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構建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首先,我們應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對象、范圍,根據各企業的業務確定相應的監管部門,職責明確。其次,我們應梳理各企業的業務規范,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對相關各類業務進行監管。與此同時,我們應大力普及互聯網金融基本知識,向使用者推廣操作的規范及注意的事項、相關的風險提示等。使其對自己使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更加了解,減少操作風險。最后,在技術方面我們應加強其規范性、兼容性、高效性等。大力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構建,使其系統漏洞更少,升級更方便快捷。對產品的設計也應加大測試力度,使產品更完美,使用更便捷。
(三)構建安全網站認證體系,保障金融交易安全
目前我們的網絡注冊較易,門檻低,虛假網站多。應對此建設可信的網站識別體系,通過第三方電子認證機構對網站的內容進行驗證,實現可信網站驗證升級,就可以形成可信信息鏈,可信資金鏈,營造安全的網絡環境。此外,我們應加強安全檢測手段,保證用戶交易終端環境的安全。可以引入電子認證技術,保障用戶交易的完整性、機密性、不可否認性。同時,要告知客戶不要用公共網絡進行交易,要在安全私密的網絡環境中交易。最后,應加強新設備的研發,保證無論在移動終端平臺還是PC平臺的認證安全。
(四)完善行業準入制度
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準入制度存在很大漏洞,應根據互聯網金融各種業務模式的特點和運營方式,有針對性地設立審批或備案制度。設立資本金、風險控制能力、從業人員資格等準入條件,建立市場準入制度,明確分類標準,實行分類管理。制定互聯網金融的部門規章,發布網絡金融行為指引文件和國家標準,為互聯網金融平臺運營商、出借人、借款人等參與者提供具體規范引導,嚴厲打擊互聯網違法犯罪活動,以保障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琴,王海權.網絡金融發展趨勢研究[J].商業時代,2013,(8).
[2] 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 于宏凱.互聯網金融發展、影響與監管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3,(9).
[4] 陳瑩瑩.移動支付市場競爭升級[N].中國證券報,2014-01-27.
[5] 降磊.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商業銀行發展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