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臻
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質量和數學素養的提升。隨著課改的深入,許多課堂日益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但大多只停留在“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層面上,如工整書寫、認真看題、踴躍回答等習慣的培養。而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性習慣培養,如合理聯想、縝密思維、樂于探究等,常常是淺嘗輒止,甚至是被忽視或遺忘,必將影響學生的健全發展。因此,我們要特別關注課堂動態,善于捕捉關鍵點,靈動激活課堂,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隱性數學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一、善借“依托點”,培養合理聯想習慣
聯想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問題巧思妙解的階梯,是創新迸發神奇的基礎。合理聯想需要“依托點”。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巧妙借助教學過程中生成的“依托點”,引導學生串聯知識、融會貫通,由數學聯想到生活、延伸到運用,在合理聯想中充分挖掘數學的隱含信息和運用價值,解除陳舊死板的解法羈絆,運用機智探究解題的不同方法,讓學生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養成合理聯想的學習習慣,發展優良的數學品質。
一位教師執教人教版二上“8的乘法口訣”一課。教師先要求學生看書,識記“8的乘法口訣”。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在本子上寫出每一個口訣對應的乘法算式。然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探究:“觀察算式,會有什么發現?”最后的匯報,精彩紛呈。一個學生的“減二法”叫人贊嘆:“一八,‘10減1個2得八;二八,‘20減2個2十六;三八,‘30減3個2二十四……”教師贊許后,繼續引導:“好一個‘減二法,富有創意,能直觀識記‘8的乘法口訣!那么它適應其他口訣嗎?”一名學生迅速站起來說出了他的“舊知回想”:“可以用‘減三法,七和三湊成十。一七,‘10減1個3得七;二七,‘20減2個3十四;三七,‘30減3個3二十一!”學生紛紛說出了“減四法”“減五法”……在上述思維的碰撞中,一個學生的“新知推想”更讓人叫絕:“九和一湊成十?!疁p一法讓我知道了‘9的乘法口訣:‘10減1個1等于9,一九得九;‘20減2個1等于18,二九十八;‘30減3個1等于27,三九二十七……老師,對嗎?”看到教師贊賞的眼光,他又補充了一句:“九和十只差一,所以‘減一法是最好用的一個方法!”教師巧借“依托點”,引導學生充分聯想。學生一旦養成合理聯想的習慣,課堂上就能常常閃現出絢麗的智慧火花。
二、巧用“空白點”,培養縝密思維習慣
縝密思維是數學思維的重要品質之一。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學生縝密思維習慣的培養,致使學生的思維亂象叢生:有的囿于定勢,思維單向,落入窠臼;有的急于求成,考慮欠佳,顧此失彼;有的為辟蹊徑,誤入歧途,謬誤百出。因此,我們要留心學生的思維動態,不畏學生思維“空白”,反而要善于捕捉、巧妙運用“空白點”,及時組織剖析、分解、比較,讓學生在“空白處”更順暢地思考,更好地培養良好的縝密思維習慣。
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四上“簡單的行程問題”一課。教師先引導學生理解“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然后和學生一起探究、解決了例題。接著,教師出了一道提升題:熊大、熊二、光頭強要去狗熊嶺。熊二以每分鐘走100米的速度先走。熊大和光頭強5分鐘后才走,熊大每分鐘走125米。光頭強騎著車以每分鐘行駛150米的速度追上了熊二,立即返回,碰到熊大后,又追上了熊二,直到熊大與熊二相遇。那么,光頭強走了多少路?學生們認真看題思考著,遲遲不見舉手。顯然,學生的思路阻塞,出現思維空白。后來,有幾位學生的回答,要么完全錯誤,要么只著邊際。教師在黑板上寫上“等量關系”,再讓各學習小組通過列表、畫分析圖等方法,理清思路、剖析問題。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參加小組學習。最后的小組匯報:①剖析出“關鍵性理解”——光頭強在熊大與熊二之間來回不斷行走,看起來很復雜,其實,光頭強行走的時間與熊大追上熊二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②畫出“順向”分析思路,采用“順向綜合法”,層層遞進,解決了問題;③進行“逆向分析”,并畫出直觀的逆向思路圖幫助解決問題;④采用“一步倒推思路”“還原思路”“假設思路”等解決了問題。教師巧用“空白點”,引導學生理清、理通、理順思路,清除了問題障礙。學生一旦養成縝密思維的習慣,就能有效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三、妙扣“冷卻點”,培養持續探究習慣
數學學習沒有語文學習的“意味”,也沒有綜合科學習的“趣味”,學生容易產生厭倦、畏棄心理,常常會墮入“冷狀態”。教學時,教師要靈活扣緊學生的學習“冷卻點”,引導摒棄學習時產生的疲倦、冷淡、放棄心理,以冷化暖,巧妙喚回學習信心,培養學生持續探究的良好數學習慣。
一位教師執教“比多少解決問題”一課。坐在最后排的生一再舉手。也許是與講臺的距離太遠,教師沒讓他發言。生不再舉手了,而是埋頭看故事書。教師覺察到后,立即請他回答問題。生張冠李戴的回答引來了哄堂大笑,生自信心受損。教師設計一道較簡單的問題想挽回生的積極性:“課堂里大家踴躍舉手發言,小明舉手20次,小明比小林多舉手10次,小林舉手多次?”生站了起來,冷冷地答道:“20+10=30(次)?!闭n堂里又是一陣哄笑。教師微笑著說:“說到‘舉手,其實老師早就關注到你積極舉手,有20多次了吧。你思維靈活,老師是想把比較有深度的問題留給你解決,現在把時間留給你!”于是,教師出示“甲筐德化梨比乙筐多10千克”讓生進行情節敘述變換,生的積極性被重新喚回,思維閘門打開,說出了多種獨特想法:乙筐再添上10千克和甲筐同樣多;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一樣多;甲筐給乙筐5千克,甲乙兩筐就一樣多;甲筐給乙筐4千克,甲筐比乙筐還多2千克;甲筐給乙筐6千克,甲筐比乙筐少2千克……最后生還自己給自己“診錯”:“老師,剛才的那道題,我說錯了。小林的舉手次數是20-10=10(次)?!苯虒W中,教師靈動調節,在“冷卻點”上注入“動力劑”,學生又在良好的積極狀態中持續探究。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持續、積極、樂于探究的良好習慣。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