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峰
誦讀經典,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開闊學生視野,陶冶情操,尤其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幾年來我校有聲有色地開展了“誦讀經典與習作教學研究”,將誦讀經典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借助經典文章學習寫作,提高作文水平。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章源于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只有片言只語。想寫出一篇好文章,其奧秘在于要熟讀乃至背誦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并反復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把經典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形成敏銳的語感,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涌向筆端。為此,在“誦讀經典與習作教學研究”中,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
1. 潤物細無聲。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為此,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營造書香校園,讓學生在彌漫著經典書香氣息的校園里,盡情地呼吸。走進學校,正對校門的“文化長廊”,有古詩詞欣賞、經典推薦、名人故事、好書伴你行、學生讀后感佳作等十多個欄目。教室外的墻壁上貼著制作精美的中外名人名言張貼畫。每層的走廊寬敞處都放著活動書架,整齊有序地擺放著各種經典文章。每個教室都設有“班級圖書銀行”。學校圖書館藏書6萬多冊,報紙雜志70余種,新建的學生閱覽室可以供兩百多人同時閱讀。課間時間,學生在“文化長廊”下駐足欣賞,在活動書架前凝神靜思,在閱覽室里潛心閱讀……環境浸潤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它好似春風化雨,喚醒了學生心中好學的天性,使讀書愛好、寫作愛好悄悄萌芽。
2. 讀書破萬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讀是寫的基礎,正如蠶要先吃了許多桑葉,才能吐絲。因此,我們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熱情。如開展“背古詩過級”活動,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背誦古詩,把背誦古詩列為幾個級別,背出20首為一級……背出300首為十級。我校每個學生都有一本《背誦古詩過級冊》。教師定期對學生的背誦情況進行檢測,對能背出80首詩詞的學生頒發“達標證”,對成績突出者給予獎勵。現在,我校許多同學順利達標。自辦“經典”手抄報活動,學生為了辦報,大量閱讀經典文章,進行選擇、編輯、抄寫……辦出了像模像樣的報紙,然后粘貼展覽,互相觀摩。“佳作欣賞”活動,讓學生每周推薦一篇經典文章,要求高年級學生閱讀后,寫出點評,學生熱情高漲。“背誦格言”大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背誦“格言”的積極性,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名言佳句。
3. 下筆如有神。“讀”與“寫”是“經典誦讀與習作教學研究”的兩個基本要點。“讀”是基礎,“寫”是目的。在實踐中,我們將誦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進行多層次的作文訓練,促使學生的作文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其方法是:(1)引經據典。讓學生在習作中學會靈活引用,把學到的好詞佳句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巧妙地引用、活用古詩詞,使語言鮮活,文采斐然,如同為作文嵌上一雙美麗而又明亮的大眼睛,使人一見傾心。如《今天的籃球賽》的一個片段:……上一場我們班的籃球比賽輸了,這一次是最后的機會。不知怎么我竟然感到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陳老師的口哨聲響了,我心中一緊:“該上場了!”古詩經典句子的引用使習作更生動,語言更亮麗。(2)憑“經”仿寫。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所以模仿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仿寫能降低學生寫作的難度,幫助他們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成功地搭起一座橋,順利完成從書本到生活的過渡。仿寫可以是片段仿寫,也可以是結構仿寫,還可以是語言仿寫……如,學習了《桂林山水》,引導學生用“?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真?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真?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真?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進行仿寫。(3)創新編寫。創意編寫包括改寫、擴寫、續寫等。如改寫《舟過安仁》,一個學生這樣寫道: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詩人楊萬里乘船出去游玩。經過安仁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河中心有一艘漁船,漁船上兩個小孩收起了竹篙和船槳,只撐著一把傘坐在船頭。這使楊萬里感到很疑惑:咦?沒有下雨,撐把雨傘干嗎?我得去問個究竟。于是,他叫船家加快速度追上了那條船。楊萬里迎上去問:“小朋友,請問你們干嗎撐著雨傘呀?”“我們是想利用傘作帆讓船前進呢。”小孩笑嘻嘻地回答。楊萬里聽了哈哈大笑,不禁豎起了大拇指:“你們太可愛,太聰明了!”
二、紅杏枝頭春意鬧
幾年來,“經典誦讀與習作教學研究”結出累累的果實,學校煥發出濃濃的春意。讀“經”與寫作這一過程,將喧鬧的春意在紅杏枝頭展現得淋漓盡致。
1. 映日荷花別樣紅。“誦讀經典與習作教學研究”關注興趣,注重實踐,培養創新,發展特長,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以書為友,博覽群書,厚德篤行,品德更高尚,行為更文雅,語言也更儒雅了。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他們懂得了一生都要感恩父母,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他們懂得了從小要樂學善思,奮發圖強,“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經典的熏陶,書香的浸潤,規范了學生行為,開啟了學生智慧,培養了學生品德,提高了學生能力,讓他們充滿自信、奮發、拼搏向上的激情和活力。同時,“誦讀經典與習作教學研究”磨煉了教師,鍛鑄了師魂,提高了教師的文化底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師們走進經典,親力親為,師師共讀,師生共讀,豐富了文化底蘊。再者,教師們書寫讀經體會,反思讀經得失,撰寫“讀經與做人”“讀經與教學”論文,有效提高了自身寫作能力,一大批年輕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成長。
2. 小荷才露尖尖角。幾年的實踐,學生的積累豐盈了,寫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古詩詞背誦100%過級達標,每年產生30多位能背誦300首以上古詩詞的擂主。近兩年學生讀書心得體會文章在CN級報刊發表200余篇。學生參加縣級以上作文競賽,獲獎100多人次,學校編輯學生優秀作文集《揚帆》11本,不少學生還編寫了個人專集。《小天使報》用了兩版的篇幅推介我校“把人文素養之根,植于古典文學之壤”的經驗和成果。“課外閱讀策略研究”課題被評為省、市“優秀課題”,《閩西教育》也用很大的篇幅推介我們的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