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娟 張以萌
摘要:在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今天,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不斷發展,中國的社會舞蹈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社會舞蹈的形式與內涵不斷豐富,傳統民族舞蹈會面對民族屬性逐漸淡化和斷裂錯位的危險,要發揮社會舞蹈的民族特色,要實現各民族文化理性共融,顯示出社會舞蹈的強大生命力。
關鍵詞:多元化 社會舞蹈 民族舞蹈
1987 年,“社會舞蹈”概念在中國被提出于,一種以舞蹈文化的群體創造為內涵,以舞蹈文化活動為基本形態,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為前提的舞蹈文化活動和現象,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舞蹈特色都蘊含其中。社會舞蹈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濃郁的民族性,作為我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傳承傳統民族舞蹈文化的責任。當前世界文化快速傳播,社會舞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在社會舞蹈內涵與形式不斷豐富的同時,社會舞蹈傳統民族屬性面臨慢慢淡化危險。
一、中國社會舞蹈內容和形式多元化
社會舞蹈在新時期的文化經濟發展推動下傳播方式、文化內涵和類別屬性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
(一)多元化的類別屬性。社會舞蹈的表現形式和種類非常多樣,尤其是新時期可以接受各種文化沖擊,結合時代文化氣息,展現出舞蹈新的審美特征。社會舞蹈的民族性、社會性和娛樂性等不斷加強。當前社會舞蹈主要形式有兩種,農村的民俗舞蹈和城市的廣場舞,而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農村習俗舞蹈也在不斷受到文化侵染,各種祭祀和節日慶典的民俗活動舞蹈逐漸減少,鄉土氣息的民間習俗的舞蹈淡出農村生活,在城市廣場舞中民族特色的舞蹈不斷豐富內容,逐漸多樣化的發展,尤其是秧歌、舞獅子、鑼鼓隊等原有素材植入于城市的廣場舞,在社區、公園等大型廣場等不斷活躍。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國際時尚流行舞蹈的不斷涌入。“街舞”“踢踏舞”“國標舞”等國際流行舞蹈在20世紀末不斷涌入中國,一些培訓和商業表演都不斷發展成熟,給城市生活帶來了勃勃生機。
(二) 多元化的文化內涵。社會舞蹈是一種以社會文化意識為內核的藝術現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具有與時代精神結合的文化狀態。隨著社會舞蹈群體的多層次發展,內涵也不斷豐富,在新文化意識引領下,社會舞蹈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但是目前原生態舞蹈文化被激活,尤其是當傳統民族文化面臨失傳的危機情況下,“原生態”一詞在社會舞蹈中也受人們關注,原生態舞蹈是一種意義最為純粹的社會舞蹈,未經過加工和處理的舞蹈文化。全球化發展,在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許多領域都滲透著經濟學的觀念,文化全球化意味著舞蹈文化也會在國家與民族間融合。不同層次、不同功能、不同風格的舞蹈文化形成了混搭形態,與中國城市舞蹈文化融匯也達到了一定的層面。
(三)多元化的傳播空間。當代大眾傳播媒介不斷升級,對于經濟文化的快速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社會舞蹈在鄉村、景區和劇場等地都在不斷傳播,電視、網絡和音像等把社會舞蹈的發展傳入了普通百姓中。社會上各種服務機構、培訓機構都擴大了社會舞蹈的傳播空間。
二、社會舞蹈中民族特色的缺失
我國社會舞蹈經過多年的文化融合,內容與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其傳統文化格局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城市與鄉村,中西方文化間的沖突與碰撞,傳統文化理念從根本上受到了沖擊。當社會各類人群不斷參與社會舞蹈互融過程中,傳統民族特色不斷淡出。城市廣場舞不斷發展和擴張,導致社會舞蹈中的民族特色迅速消減。很多民間的舞獅子、扭秧歌等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在大的社會環境中被環境所改變,鄉村文化主題大量流失,而一些中國傳統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宗教信仰也逐步被瓦解。城市文化在現代傳媒的廣泛傳播下,越來越吸引眾多民眾,農民也加入到迪廳、卡拉OK廳等城市的文化娛樂形式中尋找自己情感的寄托。很多現代年輕人都不喜歡傳統民族舞蹈,所以民族舞蹈面臨著失傳和青黃不接的境地。
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當今社會舞蹈與時俱進的呈現出多樣性,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在此凸現出來。但是當排除了閉關自守的保護膜,本土特色的矛盾就出現了,中西文化互相學習,互相滲透,中國社會舞蹈的民族特色在歷史潮流中不斷弱化。尤其是當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反差的時候,西方文化入侵,傳統的農耕文化在開放的環境中前進艱難。年青一代的文化價值在潮流中迷失,就比如曾經風靡中國的霹靂舞,經過中國思想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成為競技街舞的趨勢,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社會舞蹈中較為特殊的一種舞蹈形式是旅游舞蹈,旅游舞蹈在產業經濟大潮中跟隨著旅游開發的熱潮,與旅游餐飲、交通、住宿等一同構成了旅游消費鏈,旅游舞蹈的發展為傳統民間舞蹈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從表演的形式到內涵也或多或少的進行了重構,符合地域發展要求的同時,在不斷更新和創造。在旅游景點演出中隨著觀賞者的需要舞蹈形式、音樂伴奏、表演服飾的制作等都跟隨者變化。由于空間時間的變化,很多民族民間舞蹈違背了傳統文化活動,脫離了原有民俗舞蹈活動的范圍限制,原生態的舞蹈被嚴重復制,成為偽民俗文化,損害了民俗文化和社會舞蹈的健康發展。
三、社會舞蹈多元化發展的建議
中國的社會舞蹈具有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品格,蘊涵著中華民族的氣質和觀念,不管從舞蹈的舞姿、神韻、動律、形態都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時代背景下,各種文化類型無法避免的融合一起,社會舞蹈多元化進程必然伴隨著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一) 社會舞蹈時代性發展。文化藝術是伴隨著的社會發展而發展的,具有歷史特征的社會舞蹈藝術,也會隨著新時期信息化發展而不斷創新。尤其是當前全球化的發展,文化藝術互相學習,呈現出知識的共融性。社會舞蹈也在時代發展中與國際化接軌,建立多元文化。在傳承著中西文化的同時,也連接著現代與傳統精神。社會舞蹈在堅持本土文化的同時,以強大的傳統文化精神和整合能力固守著民族的根脈。社會舞蹈可以敞開胸懷廣泛接受新精神、新思想和新經驗。打破傳統文化枷鎖,在社會文化舞蹈共融中發展。尊重舞蹈藝術發展的時代性更能促進社會舞蹈的發展。
(二)強化社會舞蹈民族審美和文化心理。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人的思想心理,文化傳統與社會活動的表達滲透著人類心理活動。舞蹈審美人類精神生活的產物,隨著歷史發展,舞蹈風格、形態、韻律等形式因素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人們的傳統文化心理在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中開始轉變,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藝術觀點和藝術式樣紛紜迭出日益呈新。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我國社會舞蹈在不同地域和民間繁多發展,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舞蹈在審美心理上以一種含蓄的美為文化標識。強化民族舞蹈審美意識與文化心理,要強調審美的自律性,在社會舞蹈發展中,更應該重視傳統舞蹈的民族文化精神。強化民族舞蹈審美意識與文化心理,可以通過舞蹈藝術家們的創作自覺和引導、教育的普及最終得以實現。
總之,在全球化進程中社會舞蹈所面對的文化影響大大加強,社會舞蹈多元化在時代性和社會多種文化融合中發展。在保護好社會舞蹈的民族性的同時,可以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讓社會舞蹈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馮碧華.社會舞蹈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2]許銳.傳承與變異 互動與創新——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之審美流變與現時發展[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3]楊青瑤.談舞蹈藝術表演的主體——舞蹈演員的表現力提升[J].大眾文藝,2012,(12).
[4]王克芬.多元薈萃歸根中華——敦煌舞蹈壁畫研究[J].敦煌研究,2005,(03).
作者簡介:
[1]侯麗娟: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