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雋
【摘 要】《初中語文新課標》中規(guī)定:“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同時,課標還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從中突出了“對話”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文本”在對話中的地位,那么,閱讀教學就不能靠灌輸和機械訓練來實現。學生必須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教師是學生閱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師生之間是一個平等的對話關系。所以,對于學生的閱讀教學,應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關鍵詞】閱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中,多數教師都能夠體會理解作者的寫作主題,得出的答案與參考書中的一致就行了。實際上,閱讀的任務不僅僅是發(fā)現作者的原意,還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來理解課文,強調不同的人對相同的問題理解是不同的,只要能說明原因、講出理由即可。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對課文的理解和分析,引導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閱讀教學。
一、營造民主、和諧氛圍,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
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fā)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具體要求是:
(1)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
(2)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
(3)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
同時,要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創(chuàng)設比較濃厚的閱讀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節(jié),感受作者情感。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技巧,精心設計閱讀教學中的提問,做到問題設計巧妙、科學、學生易于回答。只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但就筆者所知,目前許多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科學的閱讀方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為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注重閱讀的整體性。在教學中不將文章解得支離破碎,化整為零,不用“標準化試題”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謂閱讀的整體性就是要求學生從閱讀的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主題、表達特點、情感基調,要求從整體上理解文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義,要求從整體上體味文章的語言風格,結構特征等。這樣使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閱讀的快樂,從而提高閱讀興趣。
(2)注重閱讀的目的性。閱讀的本質就是以作品為媒介來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讓學生在閱讀中,不自覺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靈得到浸潤,個性品格、思維品質得到重塑,從而脫化出一個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讓學生讀,失去閱讀的“本色”,因而使學生喪失閱讀興趣。
(3)注重閱讀的規(guī)律性。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思維和科學的閱讀方法,這樣就不會讓學生感到茫然,喪失閱讀的興趣和意志。
三、對話式閱讀教學,開啟學生心智
對話式閱讀教學是指處于平等地位的學生、教師、文本三者間因彼此精神敞開而達到靈魂交融、心智啟迪目的閱讀教學形態(tài),它要求教師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閱讀體會。教師不能以權威的身份向學生宣布式判定文章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或其寫作“內涵”是什么。但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又無法回避語文閱讀教學相對于個體閱讀活動來說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學生的個體閱讀活動中有其他閱讀人員的參與――教師和同學,其中教師又是學生的閱讀活動最大的影響者,教師的介入程度和方式幾乎決定了學生閱讀的效果。而教師若因此就學生的閱讀放任自由,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負責任。因此,我們必須演好教師這一特殊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加強引導,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做到了然于心、松緊適度。
(1)假以舟楫,充分了解文章蘊含的內容。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要知入知出,充分了解文章內容,如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等,要充分調動和發(fā)揮藝術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得到一種角色體驗,使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韻之中,這是知入。如知入而不知出,缺乏對作品的理性分析,那么,這種理解很可能是膚淺的,因此,投入又必須保持距離,把文章內容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解性認識。然后,要知人論世,作者總是處于大的歷史背景和小的生活環(huán)境交叉的區(qū)域中,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前就應先了解作品的相關背景,這樣就易于理解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情和意,也就更易于與作品溝通。
(2)取其精華,對文章內容進行最佳選讀。文章中并不是每段文字都是精華所在,其中不乏綠葉襯紅花之筆,如果學生在綠葉之景中花費太多時間,無疑會影響閱讀效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選出閱讀重點讓學生去關注、欣賞、品味、思考。也就是說,教師要做一名導游,先選定美景,而后讓學生自己去欣賞。事實上,只有擁有源頭活水,才能滋潤學生們求知若渴的心田,才能生成新的閱讀信息,開啟學生的心智,發(fā)掘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四、重視品讀感悟,提高閱讀效率
新的語文課堂,教師不是告訴而是啟發(fā)、激趣、組織;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究、靈活運用,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此目標下,要擺脫陳舊的教育理念的束縛,打破僵化的教學模式的桎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探索高效閱讀的教學模式。
(1)恰當導入。恰當而精彩的導入是教學順利進行的第一步。導入方法有復習導入、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等,可根據文章特點和學生情況而選擇,以求激發(fā)學習興趣。
(2)充分交流。有條件的可利用展臺,無條件的可分組交流,或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全班交流。對于預習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可用討論的形式給予指導,對于一時難于解決的問題就留在學習過程中解決。提倡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鍛煉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鍛煉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品讀感悟。“品讀感悟”由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一是“讀”。“讀”是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的重要途徑,是貫穿教學始終的學習手段,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依據對文本的理解層次,分為初讀、精讀和提高性閱讀。二是“品”。“品”是在對文章的精細閱讀中進行局部揣摩,與文本對話,去經歷文本情感歷程與自己生活體驗的碰撞。三是“悟”。“悟”發(fā)生在提高性閱讀時,使學生站在一定高度審視文本的美點與亮點,積累寫作技巧,提高思想覺悟。縱觀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讀書猶如品茗,只讀不“品”無法進入境界,多讀也無益;只“讀”不“悟”難于提升覺悟,于事亦無補。
總之,閱讀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但不管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切方法都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讓學生學有所獲,切不可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哨而忽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