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發禮
時下,走班制成了熱門話題,不少學校摩拳擦掌打算效仿,大有不搞走班制教學就是跟不上潮流之勢。倘若走班制果真因此達到了海天一色的高度融合與酣暢淋漓,自然無可厚非。但,事實并非如此。
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生理發展的規律看,嬰兒出生后,要從搖籃中到下地行走,不可能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可能是一個月兩個月的事,通常得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蹣跚學步,這一年左右的時間,需要父母或親人做大量輔助性的工作。況且,剛能蹣跚學步的幼兒,要擺脫大人們的攙扶過渡到自己能大步流星的自然行走,又得再經歷一段過程。也就是說,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行走,得具備必要的基礎條件。我以為,走班制也是同樣的道理。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接受的是基礎教育,接受義務教育就是要完成國家規定的系列基礎教育課程的學習。那么,問題來了,作為走班制核心內容的選課,于學生而言,究竟該怎么選?是全部選擇還是部分選擇?如果必須是全選,那么,選課已經名存實亡。如果只是部分選擇,如何才能保證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要知道,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首要任務是全面落實“三開”也就是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開好每一節課。也就是說,學校根本沒有砍減課程課時計劃的權力,在課程不能減、課時不能少的前提下,學校和教師唯一能做足功夫的便是開好每一節課。于是,問題又來了,立足于開好每一節課的學生選課,有可能理直氣壯地將擇師現象推向高潮。因為,執教同一個年級同一門課程的不同老師之間必定存在個體差異,“追星”現象不可避免,人滿為患時的班額調控也就難免出現黑箱效應與尋租空間。
我們注意到,在推行選課制、走班制的部分學校,將必修課程分為不同的層級,也就是依照成績水平將同年級的學生分配到不同層級的班,美其名曰A、B、C、D級,難道不是優、良、中、差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既然是分配,怎能體現出學生的自主選擇?換一種說法,這種分配方式,就是巧妙地在走班制、選課制幌子下干著歧視和傷害學生的勾當。
國家鼓勵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我以為,中小學的走班和選課,應該立足在這上面下工夫,以此為依托,逐步總結并積累經驗,才會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刻。盡管走班制有很強的誘惑力,卻不可蜂擁而上,畢竟,在現階段,很少有中小學擁有北京十一學校那么豐富的資源和底氣,也并不是所有中小學都具備研發校本課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