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久
摘 要:“德智體美勞”中體育的地位雖然不是第一位,但是健康的體魄一定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石。作為初中文化課以外的教學內容,教師首先應從自身開始端正態度,調整好心態,將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關鍵詞:體育鍛煉;因材施教;身體因素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重要環節,師生之間相互配合有無默契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作為中學教師,引領著一代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觀導向,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因此,將學生的心理、身體、情商、智商等多面體巧妙結合,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方法,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是目前中學教師需要苦下工夫的課題。而對于體育這樣一個特殊但卻不可或缺的科目,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同時,也是在塑造學生未來的“社會模型”的重要過程。學生未來在社會中工作、生活時,采取何種態度,以何種姿態,運用何種模式去發展自身,都與體育教學有著密切聯系。“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的體魄是健康心理的前提。另外,在體育鍛煉的同時,不同的強度和項目也會在相當程度上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乃至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提高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是每位體育教師應該思考的課題。
一、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正視體育鍛煉的重要作用
“興趣”是使人樂此不疲地完成一件工作最好的原動力。雖說對于體育鍛煉或者體育課堂來說,“興趣”有些夸張,但就學生的學習態度來看,主動和被動也可謂是涇渭分明。現在大部分中學體育課堂上,教師并沒有制訂教學目標,把“體育課”默認為“自由活動課”。就教師本身都沒有熱情可言,學生對待體育課堂的態度可想而知。因此,教師應從改變學生的態度著手,提高課堂的效率。戶外教學也許是體育課所占的巨大優勢,利用這張“王牌”,教師可以制訂多種游戲項目,在戶外游戲過程中穿插體育運動,巧妙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比如分組進行小型接力比賽、跳繩比賽、仰臥起坐接力賽等等,或者在懲罰項目中注入較高難度的鍛煉運動。利用這種方式,學生在潛意識中建立起了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態度,課堂也從消極接受的單方教學轉變為積極互動的雙向反饋。
二、充分發揮戶外的環境優勢,完善體育器械的配備
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都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要“兩手抓”,才能使教學質量有質的提高。對于每天在教室里學習文化課的學生,一周一次至兩次的戶外體育課其實是彌足珍貴的。寬闊的場地易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因此,教師應將教學課堂選在寬闊的操場,當學生呼吸著新鮮空氣,仰望著藍天,看著整潔的跑道,翠綠的樹木,紅白相間的跑道,新鮮的顏色映入眼簾,對于視覺的小刺激也不乏是緩解學習疲勞的好方法。另外,教師偶爾也可以選擇較好的天氣在學校周圍進行教學,學校外圍樹木較多,空氣清新的地方都具備適宜的戶外教學環境條件。在這些互動過程中,學生也會體會到教師對課堂的良苦用心,同時更加珍惜這次體育鍛煉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既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也達到了教學目的,可謂一舉兩得。
在硬件設施方面,教師應該如實向學校反映目前體育器械的完備情況,并進行定期檢查,保證學生的安全。對于球類運動,應保證數量充足,盡量避免供不應求的情況。只有在硬件設施完備的基礎上,才談得上體育活動的正常展開。
三、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多樣發展的可能性
常常會聽到教師對某位學生的評價為“體育不行”。這種范圍廣且深的全盤否定在起跑線上便扼殺了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學生的身體素質都因人而異,運動神經中樞和腦部構造也都有細微差別,這導致了有的學生擅長短跑,卻不擅長跳高;有的學生雖然跳遠成績優越,但是總是在仰臥起坐中不及格……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進行全盤否定,對學生多少會造成心理創傷。因此,教師應做到酌情考慮,仔細觀察每位學生擅長的項目,進行“激勵式”教育,每次評價前先進行表揚,然后再指出該學生體育項目上的“短板”,并為其找出解決方案,相信這樣的“先抑后揚”是一種使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
“德智體美勞”中體育的地位雖然不是第一位,但是健康的體魄一定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石。作為初中文化課以外的教學內容,教師首先應從自身開始端正態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將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運動的主旨并不是要求學生取得多好的成績,主要是培養學生樹立健身的意識,體會運動的精神,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漸漸養成健康良好的心態,讓學生愿意運動、主動運動、快樂運動,貫徹“動”的精神。
教師的態度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敏感而快速地被感知,因此師生的默契培養也應從“態度”二字出發。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說難也難、說易便易。如果寓教于樂,戶外教學便是游戲式教學,如果在傳統模式下“馬馬虎虎”敷衍而過,有趣的運動項目比文化課還枯燥乏味,許多學生甚至選擇放棄一周一次的戶外運動選擇在教室里學習或是小憩。對于教師而言,要做到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獨特之處,將體育鍛煉轉變為一件能動而受益多多的活動。從觀念轉變出發,以自身行動帶動集體行動去見證,相信未來的體育課堂一定會高效運轉,成為“動起來”的生動課堂。
參考文獻:
熊堂容.如何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質量[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