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頤山
摘 要 文化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本文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某中學調研對象,通過查閱資料、個別訪談以及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當地少數民族高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力求提出有針對性的、可行的方案和對策,以期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能夠緊跟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平衡國家、民族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需求,走上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 少數民族 高中教育 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1.060
Southwest Border Region Minority High School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of a High School in Yunnan Mengla
YE Yishan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Cult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Taking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 high school Mengla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forms of local minority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strive to propose targeted, feasible sol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cal, national demand balance, among peoples and individuals, to embark on a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minority; high school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我國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兼具有政治、國防、對外關系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在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由于歷史遺留、地理條件等方面的多重因素,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邊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為了加快發展,必須要大力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這樣既能夠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人力資源,又可以傳承發揚該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同時也能夠為個體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現今,少數民族地區的總體教育水平還不高,需要大家給予更多的重視,通過實地研究,分析查找各種阻礙因素,提出相應對策。本文擬通過對其中某一個縣中學情況的調查研究,“窺一斑而見全貌”,進而提出發展縣域少數民族中等教育的思路和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對策。
1 勐臘縣及教育的基本情況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與老撾、緬甸接壤,國境線長達740.8公里。其總面積約為7065平方千米,總人口28.17萬人(2010年),其中70%為傣、哈尼、瑤、彝等26個少數民族。勐臘縣總體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2011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但整體發展速度較快,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47.34億元,年增長率為11%。在經濟結構中,第一產業種植業和第三產業合計占比為超過80%,工業部門對經濟貢獻率低于20%(2011年)。
解放之初,勐臘縣完全沒有建立起正規的現代教育體系,主要因為當地少數民族的社會發育水平較低,其中基諾、佤等族還基本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傣、哈尼等族大約于封建領主制時期;部分與漢族接觸較多的哈尼族群體,也只是進入到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建國后,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跨越式發展,黨和政府在全力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大力扶持文化教育,建立起涵蓋成人掃盲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中等教育在內的國民教育體系。
在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差距。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勐臘縣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共11371人,僅占總人口的4%。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超過50%,其中23%為文盲,說明該縣受教育水平總體仍偏低。該縣的一所高中,共有在校生2300余人,但每年僅有20至30名學生考取本科——且在實行高考少數民族加分政策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學生在高中結束后進入社會,這也說明該縣的高中總體教育質量偏低。本次調研在該校隨機選取了約300名在校生參與問卷填寫,并對多名學生和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在此基礎上勾勒出該縣高中教育的大致輪廓。
2勐臘縣高中教育現狀調研分析
經過五十幾年的發展與完善,勐臘縣高中教育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截至2010年,全縣共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12所,九年制學校4所,小學70所,小學教學點43個,幼兒園8所。在調查中筆者發現,認為男性應該接受更多教育的比例已大幅下降,有高達91.4%的少數民族青年認為男女應該受平等教育。這表明經過幾十年的教化和實踐,勐臘縣“重男輕女”的思想已有明顯改善,高中教育穩步推進,學生的男女比例正常,也從側面說明了少數民族村寨中“少女新娘”“少女媽媽”的數量下降明顯。但同時,勐臘縣高中教育也存在落后和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認知層面:學生對接受教育的認知尚有缺失
在對于上學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調查中,僅有34.4%的學生表示讀高中是為了繼續深造、實現理想,37.6%的學生表示現在讀高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改善生活現狀。在接受大專、本科等高等教育的問題上,認為很重要的學生只占25.8%,而認為根本不重要或無所謂的占20.4%,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認為高中教育已經是“終端教育”。隨之而來的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19%的學生坦率表示對聽講不感興趣,68.8%的學生表示對學習有計劃但不能堅持,不禁讓筆者聯想到現今一般高校大學生中常見的學習態度。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對接受教育的意義認識偏窄,進而學習動機偏弱,將直接導致對學習缺乏信念和熱情。
2.2 情感層面:學生對接受教育的興趣淡薄
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由散漫,對學習持無所謂的態度。調查顯示,55.4%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一般,有11.8%的學生來學校只是因為好玩,只有22.6%的學生認為學習的用處很大。反映在實踐中就是少部分同學能夠做到嚴于律己、刻苦學習,但大部分學生都缺乏學習動機,不能持之以恒。由于雙方人數比例懸殊,各班級整體的學風不佳,反過來也會影響“少數派”學生的學習意愿,總體學風很難步入良性循環。
2.3 行為層面:學生有效的學習行為較少
意識決定著行動,有熱情才有動力。由于沒有對學習的重視及熱情,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業上明顯缺乏行動力,普遍存在課堂不配合教學、作業拖拉、考試交白卷等現象。問卷顯示,高達90.3%的學生處于“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的狀態,始終會認真聽講的學生僅占2.2%。并且,在“隨心而動”的學生中,24.7%的學生表示對聽講不感興趣,35.5%表示不認真聽講是因為受周圍同學的影響。普遍低迷的學習氛圍和不良的學習習慣,也導致勐臘縣所在的西雙版納州的高中教學質量在云南全省排名靠后。
3 勐臘縣高中教育所受影響因素分析
3.1 施教層面:教育供給缺乏后勁
(1)師資力量薄弱。通過與老師的訪談筆者了解到,該中學教師水平以15年教齡為界,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分層:擁有15年教齡以上的教師多因國家分配而來,功底好、肯鉆研,成為了學校教學的精干力量,同時也因為業務好“壟斷”了本就不多的外出考察、交流的機會。隨著國家分配向“雙向自主選擇”轉換,近年入職教師多為省內地方院校畢業生,優秀教師的數量陡降且流動性大,業務不過關、責任心不強遂成為這個代際教師的標簽。此外,在訪談中筆者發現,由于教師待遇差、工資低,很多教師忙著發展副業補貼家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們放在教學工作上的時間與精力。這與對學生群體的調查結果一致:有66%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責任意識不強、52.7%的學生認為學校最應改進的是教師的工作態度。師資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教育的發展,損害了學生心目中教育與學校的形象,削弱了學習的神圣地位。
(2)教學內容脫節。學校中課程資源與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不強,與民族特色、當地需求及社會生活結合脫節,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感及不強。在調查中,有40.9%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是學校最應改進的方面。由于目前云南省高考選用全國卷,因此學校多選用人教版叢書作為高中教材。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州府景洪市,由于交通不便,去過省會昆明的同學都是鳳毛麟角。這使得地處于邊陲地區的孩子對書里的大海、地鐵等部分內容“普遍無感”,從而產生“書本上的知識太遙遠、與我無關”的錯覺。脫離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書本知識很難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產生共鳴,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3)教育投入不足。如同其他邊陲少數民族地區,勐臘縣經濟不夠發達,地方財力有限,使得當地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還不能完成滿足當地的教育發展需要,而教育投資的成效滯后性,也讓地方政府對教育投入不足問題重視不夠。因此,當地教育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中小學校的基礎設施的改善、教師的工資待遇的提升等均遇到財力瓶頸。在調查中46.2%的學生認為學校應改進教學硬件設施,近30%的學生認為當地政府學校與教師對教育不重視,僅有3.2%的學生認為自己老師的工資待遇較好,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2 受教層面:教育需求明顯缺乏
(1)新“讀書無用論”的盛行。奧格布認為:“少數民族群體……如果他們堅持認為教育制度……不可能給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帶來更多的機會,他們就會消極地對待這種教育。”由于全球經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橡膠的需求擴大和普洱茶的盛行一時,以及國內旅游產業的興盛,近十幾年來,勐臘縣當地居民在經濟收入上有了飛速提升。然而,這種經濟發展路徑使得很多當地居民產生了 “不接受系統教育也能發家致富”的錯覺,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教育、科技和文化等因素與對于社會發展的根本性推動作用。調查顯示,超過74%的學生認為受教育水平與經濟收入無關或關系不大;近50%的學生認為受教育程度與生活幸福感僅有一點或沒有關系。由于社會發展外驅力強大,經過數代人的更替,逐漸形成了當下經濟空前繁榮而文化發展緩慢的畸形社會結構,社會發展內驅力以及文化發展示范效應的缺失使得當地少數民族逐漸形成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2)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在調查中發現,家長的錯誤觀念的傳導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小覷,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較為普遍的是“政策依賴心理”,各類高考加分政策給了不少家長和孩子“贏在起跑線”的錯覺。據了解,作為一個農村戶口的少數民族學生,高考最高加分可達22分,加之各類985、211院校定點降分錄取政策,使得部分成績尚可的少數民族學生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家長的默認往往會助長這種心態。
(3)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由于當地的經濟結構農業和旅游業占80%,原住居民有集體土地,收益固定,因而生活較為寬裕,而非原住居民的家庭經濟狀況則普遍較差,因此這部分家長因為經濟壓力也不太支持子女繼續深造,盼望子女早日謀生,增加家庭的經濟收入。2014年全縣高中毛入學率僅為50%,且各班在讀學生中輟學打工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我們的調查中,有31.2%的學生認為學費昂貴,43%的學生認為學費較貴,此外,有近30%的學生認為父母會因經濟困難而要求自己中斷學業。
(4)與民族傳統文化的沖突。當地佛教影響較大,“勐臘”的得名也與佛教淵源頗深,傣族人民大多信仰佛教,許多傣族男子從啟蒙教育階段就開始接受佛寺教育,佛教滲透于當地住民生活的每一部分。一方面宗教文化中的某些消極因素會影響傣族青年價值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各種與宗教有關的民族文化活動客觀上也會對學習產生影響。加之該地區少數民族固有的早婚早育習俗,對于高中階段學生的戀愛及輟學問題給予了相當大的社會寬容度,也使得高中階段教學中的競爭性、系統性和持續性受到挑戰。
4 云南省勐臘縣高中教育的改進對策
(1)政府層面:立足長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當地政府應著眼長遠,立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首先,當地政府應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變依賴生態資源發展經濟為知識技術型經濟增長,通過多種途徑讓當地居民感受到接受教育能更好更持久地提高生活水平。其次,當地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師待遇,提升辦學水平,特別是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的助學力度。第三,當地政府要完善法制法規建設,既要確保教師的基本權益,也要確保學生能接受基本完備的中等教育。第四,當地政府應該做好長期規劃,避免“教育短視”。
(2)學校層面:增強師資,提高課堂教育質量。學校需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增設特色實用課程,加強學生價值觀引導,提高學生管理的水平。首先,學校要著力建立一支穩定的高質量師資隊伍。學校應加強與主管部門的交流,暢通教師職稱評審路徑,切實保障教師良好的工資待遇,促進教師教學責任感與社會使命感的自主提升。其次要優化課程設置。學校既要常規設置系統的中學課程,也應考慮地方現實需求,增設校本課程,使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接受教育的益處。第三,學校要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一方面要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完善教學設備;另一方面要加強教育教學研討,安排老師定期接受培訓。
(3)家長方面:加強溝通,支持子女入學教育。做好學生家長教育觀的轉變工作,從多方面入手轉變家長的教育觀。首先要引導當地社會已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價值觀的轉變,使學生家長明白未來社會的發展將會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密切相關。其次要加強家長與學校的交流,提高溝通頻率。針對家長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學校應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幫助家長打開思路、提高認識,使其支持子女接受更充分的教育。通過政府、學校及志愿者的努力,避免“為了節約開銷給父親抽煙喝酒而強迫子女輟學打工”的悲劇一再發生。
(4)學生方面:全面培養,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與生涯發展指導,增強學生受教育意識。學校要細化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將學風建設、學生管理工作做實做好。首先,學校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與鼓勵,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營造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真嚴肅地對待學習。第二,學校既要注重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也要通過各種活動、競賽錘煉學生的觀察、交流及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第三,學校要充分利用夏令營、對口交流、國際志愿者等各種資源,讓學生“放眼看世界”,在思想與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轉變學生受教育意識,拉近大山里的孩子與高科技信息化時代的距離。當學生開拓眼界,發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后,就有可能點燃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希望之火。
5 結語
由此可見,云南省勐臘縣雖然在過去幾十年的初等教育普及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要想在高中教育的質量與數量上取得長足發展,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需求與供給的不匹配造成的。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筆者相信,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發展、政府的長期支持以及教育觀念的逐步轉變,未來會有更多的少數民族青少年選擇讀高中、考大學,用自己的勤奮與學識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參考文獻
[1] 勐臘縣統計局.2010年勐臘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Z].云南:2011.
[2] 勐臘縣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Z].云南:2012.2.
[3] 代燕春.20世紀80年代以來云南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簡述[J].學術探索,2013(9):141-144.
[4] 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課題組.發展邊疆民族地區教育與建設小康社會——對基諾、拉祜、佤、傣、哈尼等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狀況的調研[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13-18.
[5] 勐臘縣教育局.勐臘縣教育發展現狀及瓶頸[Z].2010.6.
[6] John U.Ogbu.Community Forces and Minority Educational Strategies:A Comparative Study[M].1995.轉引自胡玉萍.教育文化與學校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2005:21.
[7] 李懷宇.云南邊境地區少數民族教育的困惑與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04(6):5-9.
[8] 羅叢藝.淺析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2):159.
[9] 王錫宏.論少數民族教育雙重性[J].民族研究,1999(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