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曦
摘 要:新課改下對語文要求越來越高,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要全面發展。作文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有著重要作用。目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不能實現初中語文作文的有效教學。針對初中語文作文進行研究,并根據問題提出有效性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狀態;生活實際
作文包含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一篇作文不僅能夠體現學生的語言功底,同時還能展現出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所以要加強對作文的重視力度。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所以教師要不斷探索和研究,提出高效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一、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興趣不高
初中作文教學方式過于死板是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一般先進行范文解讀,再講解相關的寫作知識,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削弱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就很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學生缺乏寫作狀態
目前不少初中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都將寫作主題局限于熱愛祖國、孝敬父母、親近自然等,學生在創作時會不自覺地將寫作主題鎖定在上述主題上,不能拓寬思維,缺乏創作的狀態。長時間固定的寫作主題很難與學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不能表達出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
3.脫離生活實際
作文應該來自于生活,是對生活經驗的高度總結和升華,但很多學生在寫作時都是為了高分而寫,寫作內容脫離生活實際,也缺少真情實感,久而久之,學生淪為考試的機器。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需要高度重視寫作內容是否與生活相聯系,不僅講解寫作技巧,同時還要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
4.低效的作文評改
目前初中作文的評改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由老師評改再講解,二是學生之間互相評改,教師挑選優秀范文進行展示。這兩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不能充分發揮作文評改的優勢。
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建議
1.把握初中作文的整體目標
初中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及時把握初中作文的整體內容并設置相應的教學計劃和目標。定期制訂好學期或學年的教學計劃,并根據實際執行情況進行調整。只有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才有方向性,也能及時改正教學中的不足。
例如,七年級剛剛接觸初中作文,難度不宜過高,可以采取自由寫作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寫作主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進入八年級以后不斷提高寫作難度,將規范化寫作作為作文的主要形式,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留有一定自由創作的空間。升入九年級后學生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應將自主寫作作為重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
2.與教材相結合
初中教材中的課文幾乎都是出自大家之手,對初中學生寫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所以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回歸教材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材中的內容學生都認真學習過,印象比較深刻,掌握得比較扎實,是良好的寫作素材。如果學生在進行寫作時能合理運用課本上的內容則會使自己的作文更有吸引力,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時教材中的課文思想內容眾多,可以拓寬學生思維,啟發學生獲得寫作的靈感。
例如,人教版教材有一篇名為《背影》的文章,該篇文章主要講述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并抒發了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和無限感激之情。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該篇文章的主題,讓學生圍繞“我的父親”創作一篇文章,并恰當應用文章中的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寫作的同時也能提高技能。
3.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初中生活經驗較少,不能以自身的經驗為創作主題,但可以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生活豐富多彩,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進行寫作的素材,學生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發現存在于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利用所學知識將生活素材進行創作,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在學習中閱讀一些名家名作,積累寫作靈感和寫作技巧。
例如,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出現的《童年》節選,作家高爾基就是通過社會經驗的不斷積累,并在寫作中與生活相結合,最后創作出舉世聞名的《童年》。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為高爾基那樣有名的作家,但在初中進行寫作的起步階段,需要積極與生活相聯系才能積累寫作素材。同時通過閱讀這種方式積累經驗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措施,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總之,初中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階段,教師與學生要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提高初中作文的有效教學。盡管目前我國初中作文不能實現有效教學,但相信經過教師的不斷努力,會不斷摸索出完善、有效的教學方法,最后實現提高初中作文水平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學海.淺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作文指導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5):16.
[2]張劍飛.新課改下初中語文作文指導的有效策略探討[J].未來英才,2013(23):45.
編輯 溫雪蓮